
会员
法商话语翻译及外语教学研究论文集
更新时间:2021-04-01 16:51:55 最新章节:“一带一路”背景下校企联合培养外语人才模式的现状——基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调查
书籍简介
本书收录了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四十位教师在2016年度的论文,文章类型涉及了翻译理论研究、语音学研究、教学法探讨与教学习得、教学管理及实验教学的探索等,语种以英语为主,兼有法语、日语。这些作者中有教授、副教授、讲师,有博士、硕士、海归学者,他们都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并且目前都工作在外语教学的第一线。作者以自己的亲身体会结合经典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和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品牌:知识产权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10-31 00:00:00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分为文明传播、文献天地、汉学人物、马可·波罗研究、艺术史苑、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部分,收录了《欧洲文明里的中国特性》《日本汉诗的去中心化趋势及异质边界》《马可·波罗所记中国的摩尼教、佛教和基督教》《韩朋溯源(下)》《吴大澂甲午战争期间致汪启信札简释》等文章,反映了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社科24.4万字
- 会员本书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每年2辑,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民俗学等。本书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书中主要刊发海内外具有原创性的文学研究论著,旨在交流学术信息,展示学术精品,维护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健康发展。社科29.7万字
- 会员写小说让你感到痛苦吗?为了写出完美的作品,你绞尽脑汁,瞻前顾后,以至于无从下笔。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过多的思考分散了你的注意力,让你错过了创作的关键瞬间。对此,巴特勒认为,写作不是一种理性活动,而是一种情感抒发。他提出了“梦空间”这一概念,认为它是创作真实而充满灵感的小说的必要工具,并且给出了进入“梦空间”的方法。他认为小说创作要以“欲望”为指南,深入探寻人类的生存状态,重新阐释了“人类欲望”这一社科12.1万字
- 会员本书分为文明传播、文献天地、汉学人物、马可·波罗研究、纪念周绍明教授等专题,收录了《儒学与近世日本的秩序观》《汉化佛教东传日本中的“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史意义——从敦煌到奈良》《袁同礼致伯希和书信》《共叙前贤:泽田瑞穗先生》等文章。社科25万字
- 会员本书分为文明传播、文献天地、汉学人物、马可·波罗研究等专题,收录了《从语言和知识体系的角度思考“国风文化”》《福开森的汉学评论生涯》《马可·波罗文本的传统》《唐代以前中国宫廷中的鹤》等文章。社科19.6万字
- 会员本书系统梳理了前人关于交际失误和语用失误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交际失败进行重新界定,提出交际失败不同于交际失误和语用失败,继而分析出交际失败的本质特征、类型、产生原因及预防方法,建立了交际失败的理论模型,从而更深刻地揭示言语交际的实质和规律,帮助人们认识交际失败形成的根源和机制,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语用能力与言语修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科9.3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本书主要考察了《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译介和学术研究情况。在传播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较详细地展现了《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概况,并对《楚辞》在其他国家的传播也进行了概述。在译介部分,主要论述了《楚辞》和屈原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并探讨了《楚辞》中一些特殊词汇的英译问题。在学术研究部分,着重介绍了英语世界汉学家关于《楚辞》的研究成果,并与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比,力图突出中外学者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语言文字20.5万字
- 会员在民国初期,五四文学的文化政治逻辑已然在观念层面建立。青年胡适在留美期间,白话文思想得以实质性突破。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与反响,显示其普遍的社会动员能力。五四白话文开辟了中国语言文字现代转型的整体性道路,产生了系列创制,也夹杂改用拼音文字、世界语的繁复声音。五四白话文构筑了五四新文学语言的底线与平台。周氏兄弟的文学语言践行,以思想文化的内核奠基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胡适、郭沫语言文字25万字
- 会员《云南近代方志词汇研究》以云南近代方志材料作为第一手资料,并辅以实际调查结果,对其中的物产资源类词、基础产业类词、民俗文化类词及少数民族词汇做了较为细致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书稿运用传统训诂学与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借助现代语言文字学理论,对云南近代方志方言词语的历史来源、语音演变、历史层次划分及云南方言与云南文化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书稿注重探寻词汇历史演变规律,并注意与大型工具书或辞书进语言文字21.6万字
- 会员误读是20世纪文论的关键词之一,是文学阅读中最常见的现象。本书勾勒了后现代误读理论的谱系:解构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学的“合法偏见”等,描述了后现代误读理论的基本特征。重新审视了后现代误读理论的范畴语言、他者等,从语言的角度看,解构性、修辞性是误读生成的内在机制。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文本是一个他者,他者是理解的极限、形而上学的极限,用描述替代解释成为方法论的重要变革。后现代误读理论同时产生了正负两种效应,
- 会员本书通过分析医生职业身份的形成机制和维系机制,阐述医学话语如何对医生主体实现收编和改造塑形,论述话语框架如何框定医生主体的可见、可感、可知和可言的范畴,重点探讨当代美国医生作家如何通过书写再现话语指定的界内之物与界外之物的碰撞和对抗,最后论述他们如何从这种身份述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冲突中去发现身份再生产的契机以及重新认识他人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