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在线阅读
会员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刘师培 程千帆等导读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历史史学理论11.9万字

更新时间:2020-03-26 18:33:54 最新章节:甲辰年自述诗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1917年刘师培在北京大学国文门讲授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论述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特点与诸家文章优劣得失,褒扬藻韵,推重美文,严辨“文”、“笔”二体之别,为声偶之文争正统。刘师培率先肯定魏晋玄学“撷佛老之精华,弃儒家之糟粕”,“不可谓非哲学大昌之时代”,给予魏晋文学充分的重现。这本著述作为课堂讲义,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
品牌:上海古籍
上架时间:2019-05-31 00:00:0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上海古籍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刘师培 程千帆等导读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对元结生平、行迹及作品进行了相关考证,补充了元结生平事迹、辑佚了部分作品;对元结漫家思想、廉政思想、孝道思想、治蛮思想进行了系统论述,揭示了元结思想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同时对元结文学思想及文学成就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元结在序体文和山水铭文上的突破与创新;最后探讨了《大唐中兴颂》的创作背景、主旨及传播与接受情况。本书对元结生平、思想、文学创作展开全面研究,试图揭示出元结多方面成就。
    肖献军 胡娟历史22.6万字
  • 会员
    本书聚焦宋代《尚书》学,运用语境重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专题的形式,通过考察经典阐释中基于时政判断的理想图景和行动指向,揭示《尚书》学之于两宋变法、中兴、灾异论和理学等重大政治思想、实践主题的回应和贡献,以期历史地理解经典阐释的成因与意义,丰富关于传统中国经学的认识,并尝试从《尚书》学的视角,探索政治行为背后的思想逻辑。
    刘力耘历史20.3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一部比较文化视野下中日史学及史学思想史的学术论著。全书以“史料”“史家”“史用”“史话”“史学”为五大主题,分别拈出若干中日史学发展中的关捩之点与特色话题,条分缕析,丛谈脞论,以期勾划出全球史学史背景下中日传统史学演进与近现代史学转型的基本风貌。
    李军历史25.6万字
  • 会员
    《中国历史文摘》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创办的学术文摘,每年一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摘从2019年9月—2020年8月国内出版的主要相关史学期刊、高校学报以及综合类期刊中,精选对中国史各时段、各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创新见解的精品力作,从整体上反映一年来中国史研究在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上取得的新突破,呈现中国史研究的最新走向与前沿趋势,为推动当前中国史研究的纵深发展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李军主编历史55.9万字
  • 会员
    本书对19世纪中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托马斯·麦考莱的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从历史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重点考察麦考莱的辉格历史观、辉格史学观,阐释其社会史观、帝国观、浪漫主义史学思想和功利主义史观,并总结了麦考莱史学的多方面影响。
    刘志来历史20.4万字
  • 会员
    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JacksonTurner,1861-193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职业历史学的重要奠基人。1893年,特纳发表了《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从美国本土视角对美国历史道路的形成提出了全新的解释。在随后的20世纪,特纳的思想在美国知识界持续引发热议,他的学说不但为美国史学贡献了新的研究领域、方法与理念,而且在象牙塔外产生影响,参与了美国民众集体历
    王邵励历史22.2万字
  • 会员
    王继光教授从事教学与科研40余年的业绩,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拟编辑《王继光教授七十诞辰庆寿纪学术论文自选集》、《王继光教授七十诞辰庆寿纪念学术论文集》两种。王继光教授涉猎广博,治学严谨,勇于探索,勤于著述。自1982年以来,共出版学术论著11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本书即为其论文自选集,从其从教50余年的学术论文中选取,分篇列目。
    朱悦梅 段小强 周松主编历史27.8万字
  • 会员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史学理论,着眼于中国历史的重大学术问题,提倡学术争鸣,以繁荣和推动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本书主要刊载史学理论、中国历史研究、历史文献学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编历史22.7万字
  • 会员
    本书以1940年8月至1941年7月国民政府首次设立的中央层级的专门粮食行政机关全国粮食管理局为研究对象,围绕战时粮食从“自由”向“统制”的重要过渡节点,对全国粮管局的成立发展、人员变动、粮政推行、互动博弈、作用发挥等进行全面考察。本书指出,创设全国粮管局既是日趋紧张的战局下应对粮食危机的“应急性”手段,是支援抗战的一次有益探索,也为粮食管理纳入战时经济体制起到“缓冲”作用。而全国粮管局没有达到“
    王荣华 郑王荟历史31.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