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现象学视域中的东西方心性思想研究
更新时间:2023-09-22 16:42:05 最新章节:代跋 现象学在中国与中国现象学
书籍简介
《现象学视域中的东西方心性思想研究》以心性问题为主题,以现象学为研究视角,收集了19篇专题文章。其中,包括9位中国学者的11篇论文:陈立胜讨论儒家思想,特别是王阳明哲学的4篇论文。中国台湾学者李明辉1篇论文《再论牟宗三先生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刘海滨1篇论文《“致”良知与“信”良知——良知教的实修方法及其难点》。倪梁康1篇《观·物——唯识学与现象学的视角》。张卫红1篇《良知与自证分——以王阳明良知学为中心的论述》。张祥龙1篇《良知与孝悌——王阳明悟道中的亲情经验》。青年学者张任之、郑辟瑞、朱刚各1篇论文。3位外国学者的5篇论文:瑞士现象学家耿宁2篇论文《人的平等》(讨论平等与共同体),《什么是伦理上的恶》。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南麟2篇论文《革新伦理学:胡塞尔和孔子》《论由丁若镛与费希特的对话所展显的道德本能现象学》。瑞士伯尔尼大学哲学系教授马爱德(EduardMarbach)《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转向——其方法在应用现象学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这些论文主要涉及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心性哲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中国佛学与现象学的对比研究,集中代表了中外心性现象学研究的最新趋势。
上架时间:2022-07-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倪梁康 张任之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视阈,探讨公共外交的本质属性和一般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国际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和梳理。本书认为,主体间性特征是公共外交的本质属性。公共外交的“交往”本质和所体现出的交往行为特性,意味着它必须是遵循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的实践行为。公共外交以公众舆论为基础,以“公共舆论场”为交往媒介,表现出参与主体的公共性、运行制度的开放性、对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批判、有赖于实践话语机制哲学14.4万字
- 会员本书试图摆脱学界在讨论历史唯物主义学科特征问题时所存在的“哲学一科学二分”的理论预设,立足当前学科发展的新特征(互涉、跨界、融合),从“学科互涉”这一视角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新解读。这种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观察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研究活动,进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特征问题作出现代性解读的尝试,不仅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能够引导大学生正哲学21.1万字
- 会员本书秉持技术哲学的整体视角,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哲学理论和思维方法,对职业教育进行系统地诠释与反思、解构与重构,对关涉职业教育存在的本质性、前提性、内生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构想,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职业教育复杂现象背后的思想前提与实践逻辑,为职业教育现实发展提供了思想根据。哲学14.8万字
- 会员本书研究主要涉及对南宋时期南宋时期浙江以事功之学为核心和特色的哲学思想文化(简称南宋浙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精神的研究和它对整个浙学传统和浙江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它对当代浙江和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的研究。哲学30.6万字
- 会员《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奠基之作。本书站在当代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上,充分借鉴了近年来我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解析,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奠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等五个方面,着重阐发了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哲学17.4万字
- 会员在我国,对地学哲学的思辨一般遵循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及其方法论角度,去探讨分析地学思维及其方法,或是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考察地学自然科学。本书融合了上述地学哲学及其研究的主要思路,精选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及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等专业自1998年以来的地学、哲学与社会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地学科学思想、地学史及其渊源、地学科学哲学、地学科学方法论和地学与社会关系等,做了全哲学24.7万字
- 会员本书所选录的文章集中展示了当前中国学界关于西方生命政治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这些文章虽视角各异、主题不同,但它们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理论之间的关系,故而在理论基础、现实关照、学术脉络上相互关联、彼此支撑,从整体上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生命政治批判研究的整体状况和最新成果。哲学23.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