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汉使

PS:第2更奉上!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唐代诗人杜甫。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为郎中。

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

刘彻即位不久,从来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连一带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

秦末,大月氏的势力强大起来,攻占邻国乌孙的土地,同匈奴发生冲突。

汉初,多次为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国势日衰。至老上单于时,被匈奴彻底征服。老上单于杀掉大月氏国王,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

大月氏人经过这次国难以后,被迫西迁。在现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带,赶走原来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国家。

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并很想有人相助,共击匈奴。

刘彻得知此情,遂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于是下令选拔人才,出使西域。而张骞应募任使者,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刘彻派出张骞等人出使西域。

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

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

他们西行进入河西走廊。但这片地区自大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

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站在匈奴人的立场大单于,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大月氏。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

因此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起来。

大单于军臣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大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均未达到目的。

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即始终没有忘记刘彻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大月氏的意志和决心。

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

一天,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

这种逃亡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幸运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胡服,很难被匈奴人查获,因而他们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但是在张骞等人拘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

大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大月氏。

大月氏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

张骞大概了解到这一情况。他们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

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大月氏的使命贺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

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

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料,这时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改变了态度。

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

张骞等人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大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

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

元朔元年(前128年),动身返国。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

于是重越葱岭后,他们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

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冬,军臣单于病重,匈奴人人心恐慌,疏忽看守,带着家人和部署逃回了长安。

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

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所付出的代价是何等高昂!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所获得的关于中原外丰富地理人情,在刘彻执政生涯中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对匈奴战争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刘彻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

PS:求红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