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阴阳五行
阴
阴,《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关于“闇”,段玉裁注“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根据“阴”字金文的字形来看,字的结构分为两部分,上面的“今”表音,下面的结构则类似于一朵白云,表意,指的是天空中浮云蔽日的情形。这个字与阳光透彻、万里无云的“晴”字相对应,是古人对气象观察后的总结。之后,小篆阴字作
,在原来的字形上增加了古时表土山的“阜”形。《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与通行于秦汉的小篆“阴”的字形是相吻合的,指代山北水南的方位,“阴”字的含义也由此更加丰富,如同古人所描述的,“夫造化陰陽之氣本不可象。故霒(古阴字)與陰,昜與陽,皆叚(假)雲日山阜以見其意而已”。

《诗经》中多次出现有关“阴”的表述,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用的都是“阴”的本义。《周易》卦爻辞中也有一处言及“阴”字,而并无“阳”字。这一处即是“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说鹤鸟在山之北鸣叫,它的幼子应和着,我有佳酿美酒,愿意与你分享。其中的“阴”字,表达的便是“山北”之意。
由于阴天、山北、水南等通常都是没有阳光的景象,会相对幽暗、寒冷,所以人们赋予了“阴”字更为细致深层的认识和想象,并且固定在其含义之中,即具有晦暗、沉静、向下、寒凉、虚空、内藏、压缩、凝聚、闭阖等特征都归属为“阴”。
中医学将“阴”对功能属性的概括运用到了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当中。它认为身体的胸腹、下部,四肢内侧,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以及血津液皆为“阴”;同时,病证中那些机能低下、寒凉之象明显的症状,也归属为“阴”。此外,中医学理论更多的是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比如中医临床上有“阴胜则寒”的说法,体内阴气偏盛,便会导致腹痛、泄泻、舌淡苔白、脉象偏沉迟等形寒肢冷的表现,而应当用温煦、燥热的药物“破云见日”,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而与此相对的“阴虚”状况,则主要是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亢,而出现的阳气偏盛之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液亏损,会出现体内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搏较快的状况。这种干涸之状,犹如大地被过度强烈的阳光曝晒而引起的枯焦,治疗时需要用滋润、寒凉之品,并且主要关注体内统管水液代谢的肾、肺等脏腑。
中医养生观念中,亦将身体之阴阳与天地的阴阳之气联系起来,认为“春夏则阳气多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所以必须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身体进行关照。在天地间凉意起而逐渐寒冷的季节,人体也应当效法天地的时令之气,葆养体内阴滞、收敛之气。《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说:“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形象地说明了天气寒冷则气血凝滞,运行缓慢的道理。此时,我们应当顺应阴气收藏凝滞的特性,从身心两方面按照“秋收冬藏”的规律养护阴气,精神上要保持心境平和,不要大喜大悲,也应避免抑郁不欢,起居上应早卧晚起,这样才有助于来年春夏体内阳气的生发。
“阴”,是从那片掩遮的白云到与光明热烈相对的幽暗冷冽,从这个字的含义变迁里,我们能寻到人类对生存自然的认识路径,这理之性、智之力的循序渐进过程,不失趣意。
阳
“阳”本义是指(我国)山地朝日光的南坡,甲骨文写作,左边是阜字,右边像日光照射之形,后此引申出光明之意。所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阴,暗也。阳,高明也。”
“阳”由光明义借代引申为太阳,《诗经·小雅·湛露》有“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意思是浓浓的露水,若是没有阳光则无法晒干。我们的先祖充满了对光明的崇拜,因此有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有火才有光明,光明也意味着温暖。所以,“阳”又引申指温暖。《诗经·豳风·七月》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意思是春天很温暖,小鸟在山谷鸣叫。后来,“阳春”就指春天。
阳之原意是非常朴素的,仅仅是指山地朝日光的南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阴”“阳”的观念。大约西周时期,“阴阳”这个词在诗歌里开始出现,《周易》里则阴卦、阳卦对举,用“”表示阴,“
”表示阳。
阳和阴的概念是相对的。山的南面,向着太阳的就是阳;相反,山的北面,背着太阳的就是阴。温暖的是阳,寒冷的是阴。我们的祖先渐渐形成了用阴阳去认识大自然的万千事物的习惯,“阴阳”也衍生出中国最古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阳和阴也是统一的。比如以一昼夜来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但是上午是太阳升起,阳气复苏的时候,是阳中之阳,下午就是阳中之阴。这个观点就是阴阳的包含原理,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与阴阳的对立一样,阴阳的统一也是阴阳关系的重要属性。《国语·越语》曰:“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意思是阴阳是对立统一且可以相互转换的。
最晚在春秋战国时期,医家开始把阴阳的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将人体中具有向上、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阳。如就腹背来说,背为阳,腹为阴。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手三阳经、足三阳经都行于头面部,所以《难经》有云:“人头者,诸阳之会也。”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重要的中医典籍,里面有许多运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诊疗疾病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专门论述阴阳学说的篇章。后来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逐渐结合起来,成为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历代医家不断总结,创立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法。
就男女的体质来说,男为阳,女为阴。所以男性要注意顾护自己的阳气,阳气具有温煦、向上、积极的特性,我们称男子要有“阳刚之气”,就是这个含义。如果阳气不足,除了怕冷、手脚凉,还会导致“阳痿”等疾病。很多原因,比如外伤、心理因素都可能导致阳痿,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肾精,所以治疗上常用鹿角霜、巴戟肉、淫羊藿这些温阳补肾的药。
我们平常可以利用“阳”的特性进行保健,比如冬天晒背就十分利于健康。冬天晒太阳对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造血功能大有裨益,特别是在防治儿童佝偻病和成人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特殊的疗效。常梳头摩面也是中医倡导的保健法。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人体的主宰,人体中十二条正经、奇经八脉大多上行于头部或与头部有联系,这些经脉起着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而且在头部有许多重要穴位。梳头时,梳齿要经过百会、太阳、玉枕、风池等穴,经常梳头能起到按摩这些穴位的作用,对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十分有益。
木
木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为,是一个象形字。从字的直观构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棵树的基本形态:笔直的树干、苍劲伸展的枝丫枝条和分叉的树根。《说文解字》释“木”为:“冒也。冒地而生……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认为“木”描述的是一种向土地外生长透发的状态。《庄子·山木》中云:“庄子行动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繁茂。”这里面使用的便是木的本义,即树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设有“木”部,他认为:“木乃植物,五行之一。性有土宜,山谷原隰。肇由气化,爰受形质。乔条苞灌,根叶华实。坚脆美恶,各具太极。”这里的木,也是树木的意思。《本草纲目》中将能作为中药使用的树木、树皮、果实、根部等都列入此类,如柏、槐枝、合欢皮、甘竹根、枳壳、郁李仁、女贞、枸杞等均在其中。在字形上,木字从甲骨文到小篆都没有发生过结构性的变化。之后在隶书中,将原代表向上的两笔象形斜文笔画化为一横,而将原本代表深扎于土壤的两笔向下斜文笔画化为一撇一捺,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观”中,木与火、土、金、水共同成为宇宙万物的五种属性。“木曰曲直”“曲直作酸”,凡是起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呈“酸”性的事物都可归之于木,而木之属性也用于描述方位中的东方、四季中的春季、颜色中的青色等。
相对于希腊或印度文化中所认为的地、水、火、风(或气)为组成世界的元素,木与金是中国朴素的世界观中特有的元素。这与中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生活根基密切相关,如《尚书大传》记载:“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
作为燃料和各种工具材料、建筑材料的“木”,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思想史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其说中国的五行所注重的是五种物质因素、材料或实体,不如说是五种作用、功能、力量、序列和效果。这种总结交织着我们古人对自然本身性能规律的了解和人事实践经验的双重内容。(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木”有着浓浓的实用情结。作为五行之首的“木”,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性是“木可生火”,是五行中唯一可以产生另外一个特性的属性。火的使用被认为是人类脱离蒙昧状态的标志之一,而点亮人类理性之光的源头便是木。因而“木”成为始端,成为五行之首,占有重要地位。
秉承着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运用五行理论对“木”进行了医学理论的解构。中医学将五脏之“肝”归属于木,认为统管人体疏泄功能的肝脏与“木”同性,主动,主升,喜条达而恶抑郁,与胆、筋、爪、目构成肝系统。中医理论认为,肝脏最主要的功能便是疏泄气机,即平衡协调人体全身各脏腑组织气机的升降出入。故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这样才能维持生命的正常生理功能。譬如只有像木一样舒展畅达地生长而充满生机,才能启迪诸脏腑生长化育的功能,保持机体的生命力。中医学理论还认为,肝气与春气相通,在阳气始生、万物以荣的春天,肝脏最为应季,肝气最为旺盛。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春天大地复苏,温暖的气候使人体的新陈代谢趋于旺盛,无论是血液循环还是营养供给都相应地增多加快,以适应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肝在人体中主疏泄,也调节血量,还能促进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在春季,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肝关系极大。
春季养肝,应当在精神情绪、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方面进行适宜的调养。若人体中肝气升发不及,郁结不舒,就会出现胸胁满闷、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等症状,而当肝气升发太过则表现为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木性原喜条达,所以治肝之法当以散为补。散者,即升发条达之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肝病论治》)而中医治疗肝病也多用白芍、五味子等酸性之品,所谓同气相求,以同属于木之酸品补益肝脏。
“木之初,芽既萌;木之中,绿油油;木之末,参天穹。”一棵苍劲生长的树木,给人类带来的是对生命力的想象,生动而有力。
火
“火”是物体燃烧时所产生的光和焰。甲骨文的火就像是火焰熊熊燃烧的形状,而古陶文的火好像是一个架起的火堆
。后世的火字虽历经变化,但仍可从字形上见柴火燃烧之状。
学会用火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远古时代的不同地域里,人们都创设出了引导人类利用“火”的神灵,并给予相当的敬重,燧人氏和祝融就是我国传说中著名的火祖和火神。
据《韩非子》《太平御览》等古书记载,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吃生食,茹毛饮血。生食腥臊恶臭,伤害肠胃,食之易生疾病。后来,人们发现火烤熟的食品味美且易消化。但因雷击等产生的自然火不易获得而且难以持续燃烧,人们很难保留火种。那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发,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百姓,让大家学会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火具有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取暖、冶炼等作用,将人类的生产活动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从而引领了人类文明的脚步。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燧人就是“取火者”的意思,并且把他奉为“三皇”之首,尊为“火祖”。《尚书大传》云:“燧人为燧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燧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燧皇于天。”
关于燧人氏取火的故事,在河南商丘一带还有另一种传说:远古时,商丘一带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受此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
除了火祖燧人氏,传说中的火神祝融也为人类带来了光明。相传他从上界光明宫里取来火种,教人们把打来的野兽放在火上烤熟了再吃,大家非常崇拜火神祝融,真心诚意地祭祀他。这种行为触怒了水神共工,共工和祝融打了起来,结果共工抵挡不住祝融,逃到天边,一头撞倒了不周山,“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史记·补三皇本纪》)由此可见人们对火神的敬重之心。
火在五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属于阳中之阳,因为火性炎上,所以性质属火的多占有上位,比如太阳。就东西南北的方位来说,《古文尚书》认为,“火”在中央,制约着其他方位;《今文尚书》认为,“火”在南方,与炎热的性质相符合。现在一般认为“火”主南方。在人体,火与心的关系非常密切,《素问·五运行大论》载:“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
中医认为,在五脏之中,心为君主,心又属火,其体热,其用阳,所以心阳又称心火。《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为君主之官,统领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故心火又被称为君火。肾中阳气,曰肾阳,亦即命门之火,又称肾火、相火等。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本,与生俱来,是生命发生的原动力。相火名称繁多,如龙火、雷火、龙雷之火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与命名的相火。《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就是说心为君主,肾为根本,君火为用,相火为根。相火必须在君火的统帅下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君火得其常,神明乃彰;而相火宜藏而不宜露,故曰相火以位。
“火”具有温煦的功能,如果患者出现手指冰冷、小腹隐痛、月经淡黯等症状,往往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这里的阳气与相火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上经常会用鹿角霜、巴戟天之类的温补药。男性患者如果出现阳痿的症状,中医多认为是命门火衰,也是用温肾壮阳助腰膝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之,火不仅在自然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人体也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正常的状态下,生命之“火”给人体持久的温煦和助力。
土
“土”的甲骨文字形为 、
,金文为
、
。下面一横代表着混沌太初,也可代表天,或代表地。甲骨文
像是地平线上的高耸立墩之形,“∴”则为指事符号,表示溅泥灰尘。故“土”之本义为耸立在地面上的泥墩。后将立墩之形简化成实心棱形,故有金文之“
”形。而古陶字将其写作似“十”非“十”的形象,故后世作“土”形。《中国字例》以为甲骨文“土”字:“殆象土块形,一则地之通象也,土本‘地’之初文……秦汉以后始分为二,土为泥土,地为土地。”《说文解字》也释为:“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可见在上古之时,“土”和“地”之所指有相同的部分。
从古至今,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关于土地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东汉古籍《风俗通》中记载:“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就是女娲造人的传说,经过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的演绎更加动人:寂寞的女娲娘娘按照自己的样子用土和水捏出了第一个娃娃,很是喜欢,下决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家伙布满大地,就用绳子沾了泥浆挥洒,泥浆沾地后都活了过来,变成可爱的小人,在大地上繁衍下来。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其他国家也有将人与土联系起来的神话传说。在古埃及的神话传说中,“人”是哈奴姆神在陶瓷作坊中塑造而成;在古希腊神话中,“人”是普罗米修斯用河水和泥土造出来的,而雅典娜赋予了人灵性等。古人以他们强大的感知力崇拜着土地,认为土地是神性的续存,更是生命生生不息的重要根基。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土地的崇拜更是深切久远,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就可以看出土地的重要性。地皇,也就是炎帝神农氏,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经过他的辛勤治理,“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派大地丰收的美好景象。而五帝中的黄帝位于大地的中央,掌管四方,称黄帝,“黄”亦由土色而来。传说黄帝统治时期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其妻嫘祖教会民众养蚕,百姓安居乐业,四海来归。我们中国人总自称“炎黄子孙”,渊源就是这两位皇帝,可见土地对我们的影响之深。这种影响绵延到晚近,很多人离开家园到外洋打拼时,都要带一包故乡的泥土,寄托对祖国的眷恋。现在的华侨回来探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故土难离”,可见我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土是五行之一,《尚书·洪范》曰“土爰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这里强调的是土地与种植生产的关系。“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为“万物之母”,具生生之义,“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为贵,故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五脏与五行相配,脾因具有化生气血,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人体的作用,与“土”生长化收藏的属性非常相似,因此经文表述为“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
现代社会,因过食肥甘厚味而导致运化失调,或劳思过度、四体不勤,都会损伤脾胃,需要通过调节脾脏的运化功能来改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脾在声为歌”,所以适当唱歌,条畅情志,也可以起到醒脾的作用。如此看来,像《中国好声音》《快乐男生》这些风靡一时的音乐选秀节目,从传统医学角度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简直像一场全民“健脾”运动了。
金
金,其金文字形是,左
表沙粒,右上
为“今”(含的变形),“
”表地矿,即泥沙中的矿粒。故“金”字的本义是藏于泥沙中的粒状金属。《说文解字》曰:“五色金也,黄为之长。”由是可知,“金”的本义是五色金属类的统称,意指五金,如现在也有“五金商店”,同时,古人也认识到“黄金”是五金之首。
因为“金”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五行学说建立后,金在五行中占有重要一席。古人云:“金曰从革。”一方面,“从”义顺从,“革”意变革、变化,是说金可销烁,可铸造成器等。故《尚书正义》说:“金可以从人改革,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另一方面,“从革”是强调金属是矿物经冶炼变革而来,古有“革土生金”之说,故曰“从革”。
在各种冶炼而得的矿物质中,“黄金”因耐高温、抗腐蚀、具有较佳延展性,最终成为重要的货币流通物,由此“金”也成为富贵与坚固永恒的象征。人们常将珍贵物事与“金”联系起来,如比喻富贵极盛的人家称“金穴”, 《后汉书·皇后纪》:“况迁大鸿胪。帝数幸其第,会公卿诸侯亲家饮燕,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况家为‘金穴’。”人们还把良好的建议和意见叫作“金玉良言”, 《诗经·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金亦代表坚固永恒,如称防守坚固的城池为“固若金汤”,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有“金汤非粟而不守,水旱有待而无迁”,李商隐《览古》诗有“莫恃金汤忽太平”。我国历史上的辽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取国号为“辽”是因为这个字在辽国语言中是“铁”的意思,他们希望国家像铁一样坚固长久。而继之者金国的建立者认为铁尚可生锈腐朽,故他们取国号为“金”,希望国家能像金一样永恒长久。另外,随着佛教的传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金刚”一词,本为密宗术语,梵语为vajra,对应的直译是“缚日罗”或“伐折罗”,原指矿物中最精最坚者,后指以此打造的古印度兵器,进而又指持此兵器的力士,如称寺院中的四大天王像为“四大金刚”。
五行学说认为,“金”的特性是肃杀、潜降、收敛、洁净等,凡具有这类特性或作用的事物均可归属于金,如西方日落(潜降)、秋天万木叶落(肃杀)、白色洁净之物等。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肺”具有主肃降、通调水道等作用,故将其归属于金。清代医家程钟龄曾说:“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所以外邪内伤影响到肺,肺即会鸣响(如咳嗽、喘息)。中医把实邪导致的音哑、失音等称作“金实不鸣”,而把内伤等虚证引起的上述症状称为“金破不鸣”,可谓形象贴切。
中药亦有许多以“金”字命名的药物,如金银花、金钱草、金樱子、金铃子、郁金、海金沙、鸡内金等。而方剂中尚有小金丹、金锁固精丸、金铃子散、百合固金汤等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称作《金匮要略》, “金匮”就是收藏珍贵物品或文献的匣子,用此为书名,表明该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更是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他把自己精心编纂的济世救人的医书命名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总之,“金”代表着富贵、珍贵,象征着美好、永恒。作为新时期的医学生,我们在追求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医疗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推己及人,关心病患,用“仁心仁术”来济世救人。
水
水,甲骨文写作,似水形。在甲骨文中动态的流水为
或
,刻画的是至上而下的水流,而缓流或静止的水则为
或
,用横向的构图区别于前者。如甲骨文
(昔),描述的是只见烈日和滔滔洪水,不见他物的远古洪荒时代。《说文解字》认为:“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其中“准”强调的是水“平”的特性,引申出其可以作为规范和标准的特性。“法”的古字
(金文)中,左下部分就运用了
(水)的意象指代公平、平等的含义。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水既是柔顺、平和的,但也有凶猛肆虐的一面,故而对蕴涵其内的“刚烈”之气多有强调和刻画。无论是《说文解字》中“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的解释,还是八卦中指代“水”的
(坎卦)所代表的“一阳居于二阴之中”的意义,还是段玉裁先生注“水”为“水,外阴内阳,中画象其阳”,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先民们从阴、阳的角度对水的解读,也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从古字“水”诠释的整体来看,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可见一斑。在所有的神话传说中,“水神”化身多种多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龙王。“龙”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始祖神,被认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同时在天地众神中,“龙”也被认为是掌管江河湖海的水神,每当遇到大旱的荒年,人们就会摆设出丰盛的祭品向龙王求雨。至今人们还习惯把家里的自来水出水口叫做“水龙头”,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存。而从哲学角度来讲,中国有将水作为世界的本质之一的文化传统,甚至有学者认为,“水”蕴涵着中国古代哲学所有重要的和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哲学概念的隐喻。《尚书·洪范》中将水纳入五行之一,《管子·水地》篇也明确提出了:“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孔子的“逝者如斯夫”表达的更是水中所呈现的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老子则认为水是“几于道”的,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上善若水”。
水是流动的,水又是清凉甚至寒凉的;水是向下的,水又是滋润的。先民们在“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下,把具备这些特性的事物都归属于水。《尚书·洪范》认为,五行之一的水的特性是“润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传统医学理论认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把肾归属于水,同时把膀胱、骨、发、耳、二阴等与肾相关的事物都归属于水。而与水相对的五行之一——“火”的特性却刚好相反,“火曰炎上”。我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水与火是相生相克的。故而理解中医学中的水,必须带有许慎《说文解字》中“中有微阳之气也”和坎卦的“一阳居于二阴之中”的辩证思维,即不能单纯地、机械地理解“肾水”,而应当明了“肾水”中存在有人体的“真阳”之气。此肾水中的微阳之气是人体生命之火,命门之火,与属心之火完全不同。而真阳之气如若异常,就会出现虚火上冲,阴不制阳的症状,发生反复口腔溃疡、咽喉炎,甚至月经先期、性欲亢进等疾病。此时应当辨证论治,而不能一味清热降火。治疗“水火不济”的名方交泰丸中的肉桂便是从此法之用,只有滋补了肾水中的“真阳”,引火归原,机体才会水火既济,阴阳亨通,健康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