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 茹荣芳
- 4270字
- 2021-03-24 21:02:03
三、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建议
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基本上涵盖了幼儿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中,民间游戏体现了幼儿健康和科学领域的发展,民间文学对应幼儿语言发展,民俗风情和民间美食涵盖了儿童社会及健康发展,民间工艺和民间音乐对应艺术和科学领域。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实践充分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下述教育建议也借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教师操作建议在实践教学中总结而成,虽然琐碎,但是务实。
(一)民间文学教育建议
民间文学教育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学的兴趣,教师切记勿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这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1)教师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经常组织一起看图书、讲民间故事等活动。
(2)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家长或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讲话,与幼儿交谈时,要用幼儿能听得懂的语言。
(3)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说话时注意语气、语调,让幼儿感受语气、语调的作用。如讲故事时,尽量把故事人物高兴、悲伤的心情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
(4)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反映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句子。
(5)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引导幼儿清楚地表达。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交谈,相互讲述民间故事、儿歌或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
(6)教师创设民间文学区域活动时,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例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保证幼儿自主阅读。
(7)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将民间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交给幼儿,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
(8)教师在与幼儿一起阅读时,要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例如,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与他人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体会和想法。
(9)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例如,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鼓励幼儿用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编故事,并为自编的故事配上图画,制成图画书。
(10)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民间文学作品的美。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11)教师把幼儿讲过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念给他听,使幼儿知道说的话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从中体会文字的用途。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
(二)民间工艺和民间音乐教育建议
幼儿对民间工艺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1)教师要创造条件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如让幼儿欣赏好听的民间音乐,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
(2)教师启发幼儿善于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美和欣赏美。教师协助幼儿倾听和分辨民间歌曲,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教师支持幼儿收集喜欢的民间工艺品并组织集体欣赏。教师还要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体会描述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
(3)教师创设环境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组织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教师可组织幼儿去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经常让幼儿接触各种形式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民间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4)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教师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彩带、毛线等工具和材料,让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教师提供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编织、剪纸、泥塑、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5)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教师能理解和尊重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手舞足蹈、即兴模仿等行为。教师应设计活动,引导幼儿主动介绍自己喜爱的舞蹈、戏曲、绘画或工艺品,并给予积极回应和鼓励。
(6)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民间工艺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例如,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例如,玩剪纸纸艺时,鼓励幼儿猜测对折和连续折的图形特点,并实际去验证。
(7)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师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例如,观察不同剪纸的形态、色彩等。
(8)教师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
(9)教师通过民间工艺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例如,通过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
(三)民间游戏教育建议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组织民间游戏活动,帮助幼儿良好地发育身体、发展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魄,建立协调的动作,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1)教师在民间游戏开展中根据季节调整室内游戏和户外游戏的时段,既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又要避免在气温过热或过冷的季节开展户外活动。
(2)在民间游戏中,教师组织幼儿玩拉手转圈、丢手绢、挤老米、老鹰抓小鸡等游戏活动,让幼儿适应轻微的摆动、颠簸、旋转,促进其平衡机能的发展。
(3)利用民间游戏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例如,玩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踩小高跷等游戏活动,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投掷、玩跳竹竿、滚铁环等民间游戏。
(4)对于跳绳等技能性游戏活动,教师不要过于苛求数量和技能,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是关键要素。
(5)教师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应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6)教师通过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教师激发幼儿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教师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促进幼儿与家长一起在户外运动和游戏,鼓励幼儿和同伴一起开展民间游戏活动。
(7)教师在布置娃娃家、商店等游戏活动区时,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制作活动。
(8)在民间游戏中,教师要协助幼儿丰富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例如,幼儿玩按指令的游戏。对年龄小的幼儿要求他们按语言指令寻找,对年龄大些的幼儿可要求按照简单的示意图寻找。
(9)教师结合民间游戏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如有些歌谣与游戏中本身就含有数数。教师和幼儿一起手口一致点数,帮助幼儿建立数和量的概念。
(四)民俗风情和民间美食教育建议
在民俗风情和民间美食教育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合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文化认同感。
(1)教师利用民俗活动创造幼儿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例如,利用春节“走亲戚”,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邀请小朋友到娃娃家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2)教师结合民俗传统的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民俗规则和民族习惯等。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3)教师关注幼儿的感受,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使其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4)在民间美食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5)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如练习自己用筷子吃饭、扣扣子,帮助家人择菜叶、做面食等。教师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6)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长辈。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借助故事、美食活动等给幼儿讲讲父母抚育孩子成长的经历,让幼儿理解和体会父爱与母爱。
(7)通过民间美食活动,教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通过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养成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
(8)教师通过民俗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等。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9)教师创设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家乡、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著名的建筑、独特物产的图片等,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