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概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人类就有人类文化,只要有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圈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生物圈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人类群体的生存环境不同,语言不同,传统和习惯不同,文化也就各不相同。只有不同文化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人类才有发展前途。地方民间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一种独特的、稳定的文化样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我国既有来自本国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各个地区的文化,也有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多元文化社会。而民间文化是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生活文化,包含来自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多元文化。只有更“民族”化才能更多元,培育多元文化能力,必须从民俗文化入手,必须从娃娃抓起。我国不同的地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文化,这就为我们开展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中国民间文化的内涵

民间文化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民间文化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来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这类文化的产生和流传不受上层社会机构的影响。民间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背景、保留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

(一)自发性

从民间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来讲,自发性体现在其创作的任性而作、随处可作的特点上。从作品的写作目的来看,民间文化大多是一种无名无姓的人们在其生活过程中制作的,因此,它时常是在自我娱乐、自我消遣的轻松前提下随口道来、随手作来的;并在流传过程中率性而作、随心而改,不必顾虑人们是否接受、作品内容是否成熟、是否有吸引力,等等。

(二)传承性

传承性首先体现为一种言传身教,其次体现在口口相传。在民间文化作品的散播和接受过程中,“面对面”是其重要特点。诸如民歌、传说、谚语、戏曲、评书等民间文化作品,都需要实地表演、亲身展示或者付诸行动等,这些艺术形式散播于村坊市井、街头巷尾,也出现在庭院房中、流传在欣赏者自己的口里、手上。

(三)习俗化和程式化

民间有句老话提醒人们:“入乡随俗。”意思是说无论何种身份的人,只要进入文化圈内,就要不折不扣地去遵守这种文化所规范的一切,成为这种文化的执行者也就成了这个群体的利益维护者。这种蕴藏着丰富的公德教养内涵的控制特征,带有雅拙古朴的程式化模式,易于民众清楚地执行,从而使之蔚然成风。民间文化往往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便于民众接受的程式化的审美形式。在中国漫长稳定的农业社会生存状态中,民间文化所期于民众幸福生活的吉祥文化特征,其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其文化本身,通过长期的生活积淀,已成为民众群体重要的生存感情基础和习俗化的生活方式,它逐渐成为民众向神灵、向自然、向社会为自身鸣礼祝福的重要心理手段。

(四)实用性和娱乐性

民间文化是产生在民俗活动之中的,它是为其所处民俗活动事项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是其所处民俗活动事项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践的功利性是民间文化所普遍具有的一个特征。娱乐主要是以悦耳、赏心、悦目等形成感官的愉悦,以调节生活、解除疲劳为主要目的。审美活动是人的整个精神的活动,它还包含更高层次的对艺术美的欣赏活动,娱乐性只是审美的初级阶段。当然单纯的、完全脱离了娱乐性的审美活动也没有,许多民间文化的审美活动都以娱乐为基础,但不同的品种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人们用民间文化来自我娱乐的要求是很强的。

(五)民族性与地域性

民间文化是民众的文化,是集体认同和共享的文化,代表着这个民族共同成员的意愿,并通过社会遗传机制形成了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民众是民间文化产生、存活的土壤,民间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民众的生产生活,对每个成员都有着规约的作用,并促进人的发展。这种稳定的共同体是以地域性为形成标志的。如东北地区三个省份的民间文化活动与西南地区的民间文化活动就大相径庭,这种差别是以当地人的文化层次、生活环境、地理位置不同来作为差别的。民间文化带有强烈的地方性特征,因而,民间文化还是一种地方性文化和地方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