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发展转型与教育金融制度创新

世界瞬息万变。昨天还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备受推崇,今天则是“广场协议”和亚洲金融风暴后的经济衰退;昨天还是由美欧所代表的新经济国家被奉为楷模,今天则是金融危机后一连串危机阴霾难以散去。世界经济轮番“坐庄式”的演化可能取决于各国间的相互博弈,但更多的可能是人类发展未能及时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正是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从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实充分证明了变革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而今,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分工更加深化,全球“系统性”迅速增强,因而未来世界的发展需要各国具有超越以往合作深度和广度的智慧。如果变革是时代的要求,那么转型是变革的主体,创新则是转型的灵魂。

我们知道,转型尤其要靠人才,正如许多人在2012年达沃斯论坛后所感慨的那样,尽管论坛的主题是发展转型,但论坛却超乎寻常地发现发达国家缺乏世界领导力。其实,正如上文所言,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发成长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技术人才、管理精英,特别是“胸怀全球”的创新性人才需要自觉培养。当然,人才培养有应急、短期、长期之分,但学生时代的教育对于成才无疑至关重要,对于国家博弈或者全球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

然而,四大方面的限制阻碍了“全球性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任务艰巨。这类人才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训练,需要全球范围的调研实践,需要长周期的成长过程,需要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第二,全球教育资源存在巨大浪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形成了抢夺式的存量精英人才再分配机制,全球为美国的人才培养打工。而大量潜在的精英人才却享受不到足以激发潜能的教育,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第三,全球教育机制创新不够。教育需求方缺乏专业化的投资理念,教育环节处于缺失或者混沌状态。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竞争,专业化程度不足;第四,全球教育资金紧张。全球各国都存在教育资金不能满足投资性教育资金需求的情况,数以亿计的适龄者辍学或者隐性辍学。

我相信,窦尔翔博士的新著《教育金融制度创新》对解决以上教育困境有一定助益。通读新著,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其一,首次系统探讨了教育需求方的资金可得性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形式,早期的教育投资可以在未来带来价值增值。但是舒尔茨在其著述中对教育资金的可得性问题基本上存而不论,作者在本书中对这一假定给予了放松,并希望形成一本有别于《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教材——《教育金融学》。

其二,首次将股性因子引入合约。传统的筹资制度都可以理解为不同主体之间的资金供求合约:“义务制教育”的合约主体是政府和所有适龄学生;生育后代意味着父母与子女签订了一份有关抚养和赡养的隐性合约;助学信贷合约则包括银行、政府、高校、家庭等多个主体。作者从学生的高风险特征出发,探讨了如何形成“分成制教育金融合约”,首次将分成制合约用于自然人融资主体,为自然人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增量思维。

其三,首次提出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引入第三方投资人和增值服务者。教育是一个复杂、繁重、多环节的教育过程,传统的“‘供给-需求’两主体”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分成制教育金融合约可以使教育需求方和资金供给者的利益函数趋于一致,形成投资人与学校,特别是与学生一起完成教育过程的机制。这种新机制不仅能促进教育过程的专业化,还能提高学生在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的谈判力,促使学校和企业内部产生竞争,尤其是能提升学校的专业化程度,减小无谓的重复建设。

其四,创造性地提出构建反馈性公益型教育基金的思想。作者首先创新性地将基金制度引入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使得股性教育金融制度能够充分利用基金制度的优势,对投资方和融资方都带来规模扩张和风险降低的优势。此外,作者更大的创新在于将这种纯粹的市场化投资基金和传统的公益性教育基金进行了融合嫁接,这将有利于提升现有公益型教育基金的效率及其可持续性。为纯粹的市场化分成制教育投资基金的实现和推广提供过渡性的制度实践。

窦尔翔博士的著作具有体系性创新和微观创新的双重特征,为金融和教育两个领域注入了思维上的新鲜血液,相信不管对学术研究还是对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会大有裨益。

中国一直是人口大国,而且也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但我们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能够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然而,如世界一样,中国也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十字路口”。出口环境恶化、经济增长粗放、企业诚信不足、改革矛盾复杂、收入分配悬殊、环境污染严重等难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应对挑战的关键要靠“高性能人才”,这些人才的特征是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懂得人文关怀,富有全球意识、战略眼光及开拓精神。

对于一个国家,上述挑战或许更多的是一个机遇。哪一个国家首先赢得人才,哪一个国家就会赢得主动。那么中国的人才占比如何?中国如何成为一个“人才大国”?古人说,“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就像石头中的玉,不“砸开”石头又怎能知道里面有没有玉?我们要鼓励所有的人都去接受充足的教育,我们要去发现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我们说,中国的人才隐含在偏僻的山村,隐含在相对落后的农村,隐含在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中,隐含在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中,隐含在因单科不及格而落榜的学生中,隐含在因传统教学模式而限制了其潜能的学生中。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资金、缺乏资源、缺乏效率,学生也将“难为无米之炊”。我希望窦尔翔博士能以《教育金融制度创新》及其后续研究成果为纽带,聚集天下所有关心教育的同仁一起“兴教强国”,早日割断家庭贫穷对学生学习权利的深度影响,让学生插上知识的翅膀自由翱翔,早日寻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窍门大法,让学生们快速成才、早日成才、幸福成才、集约成才、成大才!

何炼成于西北大学新村

2012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