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家池校园变迁的追忆

程家安

自1934年浙江大学农学院从笕桥整体搬迁至华家池至今,华家池校园已有8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80余年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华家池校园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1934年4月15日,浙江大学农学馆在华家池奠基,5月动工,12月竣工。农学馆为一幢五层钢筋水泥大厦,是当时杭州城中最高、最讲究的建筑物,周围还有花圃、草地。农学院院舍也是全部新建,温室的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加上植物园内种类丰富,布置优美,被誉为全国第一。

可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农学院随浙江大学西迁。杭州失守后,华家池校园一部分被日本军部占用,另一部分为东亚麻业株式会社和日本麻袋公司占用。待抗战胜利后,华家池昔日之辉煌大厦、温室等建筑全遭毁坏,连钢筋水泥底脚的建筑亦无余存,昔日屹立在华家池校区的农学馆和其他校舍已沦为一片废墟。

1945年抗战胜利,竺可桢校长就回杭来华家池校区视察,并于1946年下半年开始建设教学楼、教职工和学生宿舍以及食堂等,并制订了“四面楼群,一池碧水”的远景规划。而后,这些新建的教学楼分别被命名为“神农馆”“后稷馆”和“嫘祖馆”;宿舍被命名为华一斋、华二斋、华三斋和华四斋;图书馆被命名为“西斋”。这些建筑均以青砖为材料,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校园内看到一些当年的建筑。当时,农学院已设有农艺、园艺、农业化学、病虫害、蚕桑、森林、畜牧和农业经济等学科(系)。同时,农学院的基础生物学课程(动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和细胞学等)均由理学院的贝时璋、罗宗洛和谈家桢等先生讲授,农学院成为当年浙江大学富有生机、最有特色和影响的学院之一。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951年11月,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1952年9月,原浙江大学农学院单独成立浙江农学院。同时,根据国家院系调整方案,农学院的森林学系并入东北林学院;畜牧系和农业化学系的土壤肥料部分并入南京农学院;农产品加工和制造并入南京工学院;农业经济系并入北京农业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学院的发展。当时,单独成立的浙江农学院仅有农学系(农学专业和果树蔬菜专业)、蚕桑系、植物保护系和茶业专修科。

1952年开始,浙江农学院先后新建了和平馆、民主馆、团结馆、蚕桑馆、西大楼、东大楼、养虫室、种子挂藏室和平房教室等教学科研设施,以及华五斋、华六斋、学生食堂、老三楼、小二楼等生活设施。鉴于当时的这些建筑以红砖为材料,华家池逐渐成为一个“绿树碧水映红楼”的美丽校园。同时,农学院先后两次向华家池周围农村扩展,当时华家池校园仅供试验用的土地面积就达到1175亩(一亩≈666.7平方米),加上分布在其他地点的实验农场,农学院共有耕地面积达到3400余亩。在此期间,根据浙江省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学院先后恢复了园艺系、土壤农化系、畜牧系,增设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在校学生达1200余人。

1960年,在国家大办农业形势的激励下,浙江省委决定将浙江农学院、天目林学院和舟山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合并之后,浙江农业大学共有17个系、35个专业、4个专修科。1960—1961学年,华家池校园有包括农学、园艺、植保、土壤、蚕桑、茶叶、畜牧、农业化学、农业物理和农业机械等10个系、25个专业、2个专修科,招生1301名。我就是在这一年进入浙江农业大学的。当年的华家池校园,尽管由于招生规模扩大,校园宿舍建设跟不上,我们入学后只能在平房教室打地铺,但校园绿树丛中隐约可见的红色小楼,华家池池畔碧绿平整的高丽草坪,加上远处传来的琅琅读书声,还是让我们感到仿佛生活在人间天堂。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逐步又用红砖建起华七斋、华八斋、华九斋、华十斋和华十一斋等学生宿舍。当年,农场范围很大,从团结馆后面的果园,往北一直延伸到现在的艮山路,西边的凯旋路和东面的秋涛路也在校园农场范围之内。1960年冬,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高教六十条”,对学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任务等做了相应的调整。华家池校园出现了一段短暂的稳定发展时期。

可是,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华家池校园停止招生,校园设施遭到严重损害。1970年,浙江省革委会政工组下文决定浙江农业大学迁校,农机系、牧医系迁往临安,茶叶系迁往余杭潘畈。由于广大教师的坚决抵制和据理力争,保住了华家池校园。可是,在此期间附近的一些单位趁机占用校园土地建房;市政工程也占用校园,校园土地减少了近200亩。

1976年,“文革”结束后,华家池校园又恢复了生机。当时,在全国农业院校中,浙江农业大学不仅有良好的办学基础,而且是“文革”中校园建设受损最小的农业院校。农业部首先希望把浙江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重点院校进行培养。但是,当时由于某些原因,错过了这一大好发展机遇。自1978年开始,校园内先后在农业部和省政府支持下建起了中心大楼、图书馆、留学生楼、干部培训楼和大片的教工宿舍。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华家池校园内先后又成立了环境保护系、食品加工系、农业经济系和应用生物系等,并先后建起了环保楼、食品楼、生物技术楼、核农学研究楼、昆虫科学楼、植物检疫楼和先进的温室等设施,原浙江农业大学已成为以农为主、多学科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大学。同时,华家池周围建起了石坎和四角亭,种植树木、花卉和草皮,添置了石凳、石桌和靠椅等,在两池间建起长廊,并在和平岛上建造了六角亭等。自此,华家池成了“小西湖”。正如池畔树立的“华家池”碑上所题:校园环绕华家池,环境优美,风景宜人,诚学府中罕见。人们常说“北有未名湖,南有华家池”,华家池校园成为全国高校中最美丽的校园之一。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华家池校园树立起了“求是、奋进”的校风和“上天入地”的办学理念。20年左右的稳定发展为校园各学科水平显著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21世纪初教育部首次进行的高校学科评估中,校园内有7个学科居全国同类学科的前三位,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全国第一;植物保护和农业工程为全国第二;畜牧学为全国第三。该次评估中,中国农大也有7个学科居前三位,而南京农大、华中农大和西北农大仅有2~4个学科居前三位。

自1998年国家决定当年从原浙江大学分离出来的四个学校重新合并,建立新浙江大学起,华家池校园又成为了新浙江大学的校园之一。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口号的鼓舞下,学校为了实现软件和硬件均达世界一流的目标,在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在紫金港建立规模达近4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主校区,遵照学校的决定,自2011年起农学相关学科陆续搬迁至紫金港校区。至此,华家池校园作为当年浙江大学农业相关学科发展基地的使命基本结束,成为了新浙江大学的继续教育和医学教学研究基地。

80余年来,华家池校园沿革展现了一条螺旋形发展的轨迹,几度离开,又几度回归,历经周折,每一次变迁均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日寇侵华,杭州沦陷,华家池遭彻底损毁,滔天罪行,令人发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给华家池带来深重的灾难。一些变革决策也给校园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历史的真实回忆,将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真诚地希望对华家池校园的追忆能为加速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迈进的步伐提供经验。

2014年8月

(作者系浙江大学原副校长、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