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中的华家池:探寻浙江大学农科史与校园“乡愁”
- 马景娣
- 2202字
- 2025-02-16 11:29:43
华家池的园林和农耕文化
我50年前求学于华家池母校土壤农化系,毕业后又留校任教,半世纪来,求学于斯,执教于斯,生活于斯,从年轻学子到告老退休,对华家池积淀起特别深厚的感情。抚今忆昔,禁不住把笔草此小文,追溯华家池的沧桑和她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
华家池的园林文化
华家池位于杭州城东,南宋时这一带是供应临安(杭州)蔬菜消费的基地,当时曾有“东菜西水,南柴北米”的谚语。到明清时,这一带仍是池塘密布的蔬菜基地,同时也是城里人在城外的墓葬区。在众多的池塘中,以华家池为最大。据明嘉靖《仁和县志》载称:“华家池,大百亩。洪武初,艮山门外富民华兴祖构筑亭榭其上,周植奇花异草,镇守都督蓝某见而欲之,兴祖不与,寻致籍没。”其说明华家池是因华兴祖在此筑建亭榭花园而得名,这是华家池园林文化的初始。经过清代一段长时间的停滞,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浙江大学农学院从笕桥迁入华家池以后,连年的建设经营,使华家池变得更加美丽动人,被称为“小西湖”。
中国历史上没有植物园,只有悠久的皇家御苑和私家花园,文见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左思的《三都赋》等。浙江大学农学院时期,由植物学家钟观光负责筹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在笕桥建成了全国第一个西式的植物园,钟观光孜孜不倦地从全国各地搜集各类植物数千种,将其播种或移植到园内,每种植物都挂有牌子,书明该植物的中名、拉丁学名、分布地区、经济价值等。1934年植物园随农学院从笕桥迁入华家池。园内新造假山,山上建成纪念钟观光的“观光亭”。后又增立明朝植物学兼药物学大家李时珍塑像于植物园入口处。该园一直成为植物分类课程的教学基地和接待中小学师生参观学习的场地。
20世纪50年代,池北岸建了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大屋顶建筑——东、西教学大楼。从池南岸望去,大楼倒影映入池中,为池添色。华家池周边引种了天鹅绒般的高丽芝草,岸边仿西湖苏堤,相间种植柳树桃花。池东北角延伸建一小岛,取名“和平岛”。八九十年代,岛上筑有蘑菇亭、六角亭。池南于水边建桂花亭和亲水平台,与和平岛及东、西大楼遥遥相对。池东有小船停泊处,供师生课余荡舟游憩,并不定期地举办划船比赛。1989年冬,师生在池东南堆聚一座土山。其名曰翠云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华家池有水无山之缺憾。山前草坪上树立于子三烈士纪念碑,供师生、行人敬仰、凭吊。华家池之西,有池塘名东滩,与华家池相通,中间有土提,两侧栽植柳树,又加筑水泥柱长廊,种植紫藤,攀绿成荫,被称为“小苏堤”,又名紫藤长廊。一年一度满廊紫藤花盛开时,叹为观止。
“文革”后,农业部拨专款于池北兴建中心大楼,大楼前有花岗岩石雕的骏马飞腾。1987年5月,陈云同志为石雕题“奔腾”两字。池东新落成的图书馆,“图书馆”三字由书法家沙孟海亲笔题写。
华家池东北部是实验农田系统,包括水稻田、旱地作物、果园、蔬菜圃、桑园,与植物园及池周景物组成一个花园式的校园,鸟语花香,四季芳香,是一个难得的生态循环良好的校园、读书求学的理想环境。游修龄教授为华家池的优美环境作对联两副。其一云:三面楼群一池水,五千桃李满园春。其二云:碧水风光,堪比西子;读书求学,此是天堂。
华家池的农耕文化
1937年以前的华家池校园建设,主要在池北,有教学大楼一座及大温室等建筑物。八年艰苦的抗战期间,农学院西迁贵州湄潭,坚持教研,弦歌不辍。1946年抗战胜利后,农学院迁回华家池,上述建筑物全被毁坏。另于池南新建品字形的“后稷”“神农”“嫘祖”三馆,及附属的温室、西斋、学生宿舍等建筑,在战后艰难的条件下,恢复教学和科研。
复建后的新三馆,之所以名为“后稷”“神农”和“嫘祖”,是鉴于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农耕文化,绝非任何外力入侵所能摧毁的。后稷和神农是黄河和长江流域历史悠久的农耕创始之神,嫘祖则是传说中的神农之妃,教民养蚕栽桑的发明者。农桑代表衣食之本,所以三馆含有深刻的农耕文明承先启后、绵绵不绝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重农传统,体现在历代王朝都有隆重的籍田典礼。所谓籍田,起源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每年春季开始破土种植时,由氏族长带头劳动。进入阶级社会后,转为全国由帝王主持,地方由当地官员首脑主持的春耕破土祭祀典礼。
现今凤凰山脚下的八卦田,即是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时,由高宗皇帝主持的籍田。现今华家池校区南面,景芳亭之西,即省农业厅所在地,是清朝雍正四年(1726)钱塘县及仁和县(都属于杭州市)的先农坛籍田之处,由当时的钱塘县令及仁和县令奉命在这里设置的。该籍田大九亩八分,坛基五亩九分,灌溉荡一亩八分。坛中供奉炎帝神农氏、先农后稷氏、先农历山氏等神位。每年二月亥日(二月十二日)举行祭仪,先由督抚主耕,从耕者二人,一进鞭,一进耒,外置四人,两人扶犁,两人牵牛。耕毕,再敬酒祭神。
这个籍田的地址,经历一百多年后失修,于同治三年(1864)重建,光绪六年(1880)又重修。百余年后的今天,原坛址已为后起的建筑物所掩盖,无法找到。但原址及其周边分布着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林业厅、浙江大学农学院等,成为浙江省农林行政、农业教学科研的中心,虽然与历史中断,却又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很值得回忆和纪念的地方。
浙江大学新址紫金港,规模宏大,凭借着百十年长久的校史,是迈步向世界一流大学前进的有力支持和推动力。农学院作为浙大的一个学院,至今保有最长远而未中断的院址,不光是农学院的光荣,更是浙江大学的光荣。
(作者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本文原载《浙江大学报》2007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