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生,7岁时被封为代王。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逝世,代王继皇帝位,是为西汉第三个皇帝汉文帝。汉文帝在位23年多,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刘邦生有八子,其中吕后只生了老二刘盈,后继位为汉惠帝,却不幸早逝。吕后为了掌权,对庶出的其余诸子大加迫害,有4人为其所害,只有老大刘肥善终。到吕后逝世时,儿子中只剩下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
刘恒的车子很快进了代邸,群臣也一齐随从而来。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8名谋划和发动政变的骨干人物到刘恒面前礼拜,并宣读了他们联名给刘恒的上表。表中说:现在的小皇帝刘弘等人都不是惠帝的儿子,没有奉祀宗庙的资格。又说:他们征求了高皇帝刘邦的大嫂、二嫂、同曾祖的弟兄琅邪王刘泽,以及其他宗室、列侯、俸禄两千石的官吏们的意见,认为刘恒应当成为皇帝的继承人,请他即天子位。在这道上表中集中了刘氏宗亲和上层官吏的意见,而且把宗亲放在首位,既符合刘恒的意愿也合乎他的利益。但在刘氏宗亲中楚元王刘交的态度没有讲到,这使刘恒不放心。刘交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弟,是刘恒的叔父,他的态度既可影响一部分宗族,也可影响一部分官吏,万一他提出异议,朝臣将如何对待?刘恒在答词中把这个问题端了出来说:“奉祀高帝宗庙,是大事。我不成材,与此不相称。希望请楚王考虑个更合适的人,我不敢担当。”结果是“群臣皆伏,固请。”这表明即使刘交有异议,群臣不会受到影响。于是刘恒就先面向西以宾主礼说了三遍“不敢当”;然后又面向南以君臣礼说了两遍“不敢当”。既然用起了君臣礼,那就是已经当起来了。群臣最后献上玺和符。刘恒说:“既然宗室、将相、王、列侯都以为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我也就不敢再推辞了。”于是即了“天子位”,群臣依次排列,侍奉两旁。
当晚,刘恒住进皇宫未央宫。
从不起眼的地位做到皇帝,从边远小郡住进皇宫,颇为不易。而要保持这地位和尊荣更属不易。因此,刘恒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自己已得的地位。他首先从卫护自己的安全做起。进入未央宫当晚,刘恒就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帅驻守长安的南军和北军。这两支军队直接控制长安,自刘邦死后,分别由吕后的两个娘家侄子吕产和吕禄掌握。又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统领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各种官员。这两项任命可以保障他在长安的基本安全。
后来,有人上书说,周勃在家经常披带战甲,家人在接待客人时手里拿着兵器,像是要造反。刘恒就立即把他抓进了监狱。幸亏周勃与薄昭有些交情,通过薄昭向薄太后解释:自从罢职后,时刻担心被抓去杀头,因而家中有所戒备,并无造反之意。薄太后也相信周勃不会造反,她提着刘恒的帽带子说:“绛侯怀揣皇帝宝玺,统帅长安北军的时候不造反,如今住在一个小县里,反倒会造反?”刘恒亲自调阅了周勃的案卷,确无造反实据,才放了他,恢复了他的爵邑。周勃出狱后,又活了9年。刘恒最终未让周勃横死,算是中国帝王史上少见的特例了。
汉文帝刘恒所以能取得“文景之治”的政绩,根本就在于他采取了与民休息的国策。刘恒自公元前180年末开始,至前157年,当了23年皇帝。在这23年中,他所采取的基本国策是与民休息,安定百姓。在他即位不久,就接连下了两道诏书。第一道诏书说:“在春季要到来的时节,连草木和各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快乐,而我们的百姓中鳏寡孤独、贫穷困窘的人,有的已经面临死亡,而为人民当父母的不体察他们的忧愁,还干什么呢?要研究出一个赈济的办法。”第二道诏书说:“年老的人,没有布帛就穿不暖,没有肉就吃不饱。如今正当岁首,不按时派人慰问年老的长者,又没有布帛酒肉的赐予,将用什么帮助天下的儿孙孝敬赡养他们的老人?现在听说官吏给贫饿老人发放饭食,有的用陈谷子,难道这符合赡养老人的本意吗?要搞个法令出来。”有关官府根据诏书给各县、道(少数民族区域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下达了下列法令:“年80以上,每人每月赐米1石,肉20斤,酒5斗;年90以上,每人另加帛2匹,絮3斤。所赐物品,由县令过目。赐给90岁以上老人的物品,由县丞(位次于县令的官职)或县尉(位次于县丞)致送;不满90岁的,由啬夫、令史(低于县丞、县尉的官职)致送。郡太守派都吏(负责检查的官职,后世称督邮)巡行各县,对不合规定的,予以督责。对刑徒和有罪未及判决的,不用此令。”
公元前157年夏季六月己亥日,汉文帝卒于长安未央宫,乙巳日葬灞陵(在今陕西XA市东),谥“孝文”,庙号“太宗”,年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