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决战萨尔浒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
1619年年初,已经完成准备工作的明朝廷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派兵部侍郎杨镐亲任总指挥,任命杜松、李如柏等为副统帅,调集四川、山东、朝鲜等地的十万大军前来征讨努尔哈赤。
杨镐虽然身兼军政要职,在军事指挥方面却是个外行。他到达沈阳后没有进行周密部署,而是依仗人多势众,兵分四路,企图合围集结在赫图阿拉的努尔哈赤部。其中,总兵马林率兵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在今辽宁铁岭东南),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率主力部队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从西面进攻;总兵李如柏率兵从西南面进攻;总兵刘綎率兵会合朝鲜军经宽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浑江)北上,从南面进攻。另外,总兵祁秉忠,以及辽东将领张承基、柴国柱等部驻守辽阳,作为机动增援部队。
然而,因大雪封山,四路大军的动身时间都比预定时间晚,这给了努尔哈赤各个击破的机会。
明军来势汹汹,但努尔哈赤并不惊慌,虽然努尔哈赤只有六万兵马,在总兵力上远不及明军,但明军兵分四路,每路军的人数都少于努尔哈赤,加上赫图阿拉四周都是崇山峻岭,很容易设伏,敌方兵力分散又缺乏统一指挥,用己方优势兵力设伏袭击明军的疲惫之师,明军必然大败。
就在努尔哈赤与众将商议对策之时,忽有探哨来报,明军杜松部已经出了抚顺关,奔萨尔浒山口而来。努尔哈赤听后大喜,杜松部孤军深入,这简直就是送到自己嘴边的一块肥肉。原来西路军统帅杜松为了抢头功,不与其他部队配合,也不顾气候恶劣,率部冒雪行军。杜松很快到达了萨尔浒山口,他命令一半兵马在萨尔浒扎营,另一半兵马由自己亲自率队攻打后金的界藩城。杜松不会想到,此时努尔哈赤的六万精兵已经全部抵达界藩城一带。
见杜松兵分两路,努尔哈赤更是喜出望外,他派出一小部分部队抵挡杜松的进攻,自己则亲率大军直捣杜松军后方的萨尔浒营寨。这一战努尔哈赤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萨尔浒营寨很快被攻破,杜松退路被截断。接着,努尔哈赤率军夹攻明军,杜松寡不敌众,在混乱中被乱箭射死,努尔哈赤取得西路大捷。

▲萨尔浒之战
此时,北路马林军已经到达三岔口,得知西路军兵败的消息后,北路军不敢擅自前进,转攻为守,在尚间崖分驻三处就地防御,还在四周布置了红衣大炮等重武器。
努尔哈赤在歼灭杜松军后,将八旗主力转锋北上,去尚间崖方向迎击马林军。努尔哈赤抵达前线后率部直接从东、南两面夹攻,马林军难以抵挡,大部被努尔哈赤军歼灭,包括红衣大炮在内的许多军用物资被缴,马林只带数人逃走。
知识链接 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即红夷大炮,16世纪初,欧洲制造出红夷大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上红布,所以讹传为“红衣”。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优点,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形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还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萨尔浒之战,明军大量红衣大炮落入后金之手,这是后金掌握西式火器的开始,对之后的战争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红衣大炮
就在努尔哈赤攻打北路军之时,努尔哈赤的留守部队与明朝南路军接上了火,留守部队的阻击延缓了南路军的进军速度。大败北路军后,努尔哈赤命代善和皇太极率领三万部队马不停蹄地赶往南路并埋伏在山中,只等南路军入瓮,并派一名投降过来的明军士兵冒充杜松部下送信给刘綎,说杜松军已经到达赫图阿拉城下,只等刘綎会师攻城。
刘綎不疑有他,命令部队急行军向赫图阿拉靠拢,这样就进了努尔哈赤设置好的埋伏圈。一时间喊杀声四起,大将刘綎率部顽强抵抗,却仍没有逃脱全军覆没的命运,刘綎也战死沙场。
坐镇沈阳的杨镐知道三路军兵败的消息后,慌忙命李如柏率领西南路军撤退,这才使这支部队幸免于难,否则恐怕也要成为努尔哈赤的盘中餐。
短短数日,努尔哈赤就歼灭明军约五万人,这使后金政权更加稳固,也使已经暮气沉沉的明朝廷元气大伤。萨尔浒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是后金与明朝的一次辽东决战,战争的胜利增强了努尔哈赤的信心,他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知识点思考 哪些原因导致明军萨尔浒之战失败?
第一,明军对敌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对对方的情况一无所知,盲目行动,准备不充分,被对方各个击破。第二,主力部队孤军深入,得不到有效的补给,全军覆没,打乱了整个战局的部署,使得后来南北两路军陷入被动境地。第三,杨镐作为军事统帅,并没有统筹全局,对各路军做出策应。他远离前线,对战场的情形也不了解,因此并不能根据战局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