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

蔼蔼堂前林[1],中夏贮清阴[2]

凯风因时来[3],回飙开我襟[4]

息交游闲业[5],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6],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7],过足非所钦[8]

舂秫作美酒[9],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10],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11]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12]

【注释】

[1] 蔼蔼:茂盛的样子。

[2] 中夏:仲夏,指农历五月。

[3] 凯风:南风。因时:顺时,顺应时令。

[4] 回飙:旋风。

[5] 息交:停止交游。游:游心,游戏。闲业:不关紧要的事,这里指读书、弹琴等。

[6] 滋:种植。有余滋,是指种得多,吃不完。

[7] 营己:经营自己的生活。良:确然。极:限度。

[8] 过足:过多,超出所需。钦:羡慕。

[9] 秫(shú):黏稻。

[10] 弱子:幼子。

[11] 聊用:暂且借此。华簪:华美的发簪,借指功名富贵。

[12] 一何:感叹词,多么。

【串讲】

郁郁葱葱的堂前林木,仲夏时节贮满了清凉的阴影。南风应时而来,旋风吹开我的衣襟。停止了种种交往,游心在闲暇事上,睡觉起来便翻翻书,弹弹琴。园子里种的蔬菜吃不完,去年的粮食到现在还存着。经营自己的生活确实应该有个限度,过度的丰足不是我所羡慕的。捣碎自种的黏米酿成美酒,酿成后也是我自斟自饮。幼小的孩子在我身边游戏,才开始学语还说不成话。这样的事真让人快乐啊,暂且让我们借它忘记功名富贵。举头眺望远处的白云,怀念古人淳朴生活的心意是多么的深切啊!

【点评】

这大约是陶渊明隐居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时当仲夏,他家堂前林木成荫,清风时来。没有什么杂事交往,睡觉起来,也只是随意地翻翻书,抚抚琴。菜园里有新鲜的蔬菜,谷仓里有积年的陈谷。家酿的美酒,可以随意自斟自饮。年幼的孩子在身边嬉戏,一边还在咿咿呀呀地学话。人间生活的乐事,仿佛都已齐备了。人生至此,复何求哉!所谓“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陶渊明是知足的,在他的感觉中,这日子大约真可以比得传说中的上古盛世了。所以,诗篇的最后说:“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他展示了物不求过、心求自足的田园生活模式。

美好的环境和天气,温饱的生活状态和淡雅的精神方式,有酒自斟自饮,老年得子的欢乐,在这里构成了一幅知足自乐的田园生活图。陶渊明的田园村居生活样式,包括园蔬自耕、琴书自娱、好酒自斟,对后世都颇有感召力。南宋“永嘉四灵”中的徐照写给翁卷的《题翁卷山居》中说:“十年前有约,今却在城居。羡尔能携子,深山自结庐。引泉移岸石,栽药就园蔬。见说高林外,樵人听读书。”既有园蔬自耕,又有读书自娱。元末明初汪元亨《中吕·朝天子·归隐》说:“百篇诗细吟,一壶酒自斟,半间屋和云赁。粗衣淡饭且消任,得温饱思量甚。世态团蜂,人心毒鸩,是和非都在恁。枕床头素琴,坐门前绿阴,梦不入非熊魂。”鸣琴吟诗、壶酒自斟,也有了。明末易震吉《沁园春·幽居》词:“城市人来,话说周遮,未解何云。我一钱不费,坐邀明月,千峰相对,酣卧闲云。古砚尘封,清池手浣,作字忻摹王右军。沈烟袅,向案头开帙,欣赏奇文。声名举世无闻。有数亩、烟霞力劝耘。况花经晚雨,都齐献笑,杯临幽草,更细生芬。俗态牵人,可能销尽,毕竟心宜僻此君。扶鸠杖,看风梭织水,无限波纹。”又《卜算子·卧起弄书琴》词:“卧起弄书琴,日午树阴直。一片青山屋后横,两屐恣登陟。朝或山之南,暮或山之北。借使诗翁离此心,真个无相识。”酣卧闲云,卧起弄书琴,都是陶渊明情怀的余绪。

其二

和泽周三春[1],清凉素秋节[2]

露凝无游氛[3],天高肃景澈[4]

陵岑耸逸峰[5],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6],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7],卓为霜下杰[8]

衔觞念幽人[9],千载抚尔诀[10]

检素不获展[11],厌厌竟良月[12]

【注释】

[1] 和泽:温和湿润。周:遍。三春:整个春天。

[2] 素秋:即秋天。节:时节。

[3] 露凝:露水凝结成霜。游氛:飘浮的云雾。

[4] 肃景:萧瑟的秋色。

[5] 陵岑:山岭峰峦。逸峰:高拔峻秀的山峰。

[6] 芳菊开林耀:芳香的菊花在林中盛开,十分耀眼。

[7] 贞秀:坚贞美丽。

[8] 卓:卓然,高超的样子。

[9] 衔觞:饮酒。觞:酒杯。幽人:隐士。

[10] 抚:持,坚守。诀:法则。

[11] 检素:查找书信。检:寻找。素:尺素,信札。展:现。

[12] 厌厌:没情绪的样子。竟:终。良月:十月。

【串讲】

春天的温暖湿润遍布在整个季节里,秋天又到了清凉的时节。露水凝结成霜,天空中没有一点云雾,天空高远,风景明净。山间耸立着峻秀的山峰,远远望去全都显得壮丽奇绝。芳香的菊花在林中盛开,十分耀眼,一排排青松覆盖了整个山头。怀抱着这样坚贞美丽的资质,卓然成为严霜下的俊杰。饮着酒想着往昔那些隐士,千载之后仍然坚守着你们的生活法则。只因寻找您的信函却得不到满足,却没情没绪地过完了整个十月。

【点评】

此诗以清净贞秀的自然来体验平静而微含忧郁的生命存在。在明净的秋色中,眺望远处的山峰。天空高远,风景明丽,山间的景物格外清旷奇绝。特别是那些盛开在林间的菊花和覆盖在山头的青松,更因经霜耐寒而显出了它们的超群英姿。一边饮酒,一边观赏着风景的诗人,由菊花和青松想起了古代的那些隐士,深深地景慕着他们坚贞美丽的人格。美中不足的是,好久没有得到远方的朋友的消息,因之又情绪低落地过了整整一月。

谈到菊花、青松,前者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尔雅》作蘜、鞠。《礼记·月令篇》说:“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而《神农本草经》已注意到了菊花的养生功效:“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艺文类聚》卷四引魏文帝《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菊花仿佛成了他的化身,同时也由延年益寿的药物演变成了一种人生境界的象征。唐白居易《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诗云:“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居士荤腥今已断,仙郎杯杓为谁排。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其中便隐含着东篱爱菊的高人陶渊明。储光羲《仲夏饯魏四河北觐叔》诗云:“落日临御沟,送君还北州。树凉征马去,路暝归人愁。吴岳夏云尽,渭河秋水流。东篱摘芳菊,想见竹林游。”这里把东篱采菊的陶渊明和魏晋竹林七贤,归入了同一个精神系列。贾岛《对菊》诗云:“九日不出门,十日见黄菊。灼灼耀繁英,美人无消息。”用陶诗“芳菊开林耀”的“耀”字,点出全诗之眼。李德裕《题罗浮石(刻于石上)》:“清景持芳菊,凉天倚茂松。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如陶渊明一样菊松并列。讲究为人风骨的志士仁人,往往把陶渊明与松、菊并举。辛弃疾《水调歌头·赋松菊堂》词云:“渊明最爱菊,三径也栽松。何人收拾,千载风味此山中。手把离骚读遍,自扫落英餐罢,杖屦晓霜浓。皎皎太独立,更插万芙蓉。”清代梁章钜是支持林则徐严禁鸦片,也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其《浪迹丛谈》卷十说:“陶渊明爱菊,人皆知之,而于松亦三致意焉。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下又云‘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下又云‘连林人不见,独树众乃奇’皆以自况也。”菊姿松骨,已经成了陶渊明留下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