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4190字
- 2020-12-01 13:53:54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科学?何为科学的主要旨趣?
答:(1)科学的内涵
人们今天所讲的科学,是现当代意义上的大科学,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①科学是一种以生产知识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它不再局限于个别科学家自发的认知过程,而表现为一种社会建制。
②科学作为特定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成果,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知识系统又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构成当代观念和文化的重要方面。
③科学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相互作用。
(2)科学的主要旨趣
从事科学活动的人有一种不懈求索的精神,其根源是:在科学的认知旨趣背后,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目的取向,那就是好奇取向:
好奇取向,就是指很多人之所以从事科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揭示自然的奥秘。好奇取向的根源在于科学的早期形态是哲学的一部分,而哲学源于人对世界和存在的惊诧和好奇。由于人们易于将科学等同于科学的应用,所以往往会忽视科学这一独特的目的取向。将认知旨趣与好奇取向综合起来,就是科学所独有的内在旨趣,人们可以简而称之为“好奇认知旨趣”。
2什么是技术?何为技术的主要旨趣?
答:(1)技术的主要内涵
技术是指人们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技术应具备明确的使用范围和被其它人认知的形式和载体,如原材料(输入)、产成品(输出)、工艺、工具、设备、设施、标准、规范、指标、计量方法等。
(2)技术的主要旨趣
透过这些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奇迹,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基本旨趣——控制自然过程和创造设计人工过程。这种旨趣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即人希望以技术为中介使自然成为人可以掌握的对象;意义更为重大的是,人们还试图用技术为自己编织一个人工世界。因此,技术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改造,而且更是一种创造。
3为什么现在常常将科学与技术统称为科学技术或科技?
答: 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是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将两者统称为科技。
(1)早期的技术被称为技艺,主要是指某种世代相传的手艺或技术诀窍。古时候,技术并未受到重视。西方人更注重哲学和科学,东方人则更关注人际关系和政治统治,因此匠人的地位都不高,他们只被看作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灵巧的手”。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古代的技艺大多为经验型的技巧,一般的人假以时日便能掌握,并不需要太高的智力要求。
(2)技术的这种命运直到培根之后才得到改变
①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其含义是:科学知识不仅是人对自然的认识,而且是人的真正力量所在,人们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控制自然,创造和设计人工世界。
②培根认为,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命令自然所体现的就是技术的旨趣,而服从自然的前提是不断地探求自然的规律,这即是科学的旨趣所在。
(3)科学与技术连成一体
科学对技术的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体化科学技术中,以寻求客观本质规律为目的的基础科研,一般要以技术发展的未来范围为科研选题的主要依据,认识世界的活动明确地服务于改造世界的活动。应用研究与发展研究根据基础科研的最新成果,主动探索可导出的新技术原理和新技术应用,使得实用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摆脱了已有经验的局限,而能够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新技术原理,在技术开发中实现最优的技术组合。科学家和工程师一起协作,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对双方的研究发展工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试述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
答:(1)科学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导致了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再到文明转型的创新浪潮。
(2)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就是文明的转型。近代以来的前两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当代高科技产业革命正在酝酿着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转型。
(3)科学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知识原本是生产力中的一种要素,在此意义上,科学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
①在生产力要素层面,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进程使生产力要素得以重新整合,这一整合的结果就是科技成长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②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层面,科技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互动互促,使科技与经济融为一体,科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5)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科学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不仅表现为先进生产力,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5试述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
答: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三者之中,科学思想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1)如果说科学思想对于科学知识的作用是提供一种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总体性的理论框架的话,科学思想对于科学方法的作用则在于提供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大思路。从逻辑关系来讲,既可以先有思想后有方法,也可以在对方法的思考中将其提升为思想,而在更多的情况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2)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具体表现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中。
(3)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珍珠,必须用一根银针带着金线才能将它们穿起来,科学思想是穿珍珠的金线,科学方法好比银针,科学精神则是整串珍珠所发出的智慧之光。科学就是这样一串绮丽的项链。
6试述科学精神的核心意蕴。
答: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由于科学首先是一种认知活动,最早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理想化的认知态度。此后,科学成为一种建制化的社会活动,科学精神发展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关系规范。而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又使得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凸显,科学精神由此进入文化价值判断领域,成为科技时代一种重要的人类价值观。
(1)在认知层面,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理性精神,即相信自然界存在一种内在的法则,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努力寻找反映自然法则的自然规律。
(2)在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的理想化社会关系准则,这就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默顿所称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3)在文化价值层面,科学精神的展开,体现了作为先进文化的科学与社会的互动。
①在认知层面和社会建制层面的科学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内涵,被提升为具有更广泛意义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值得在全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
②社会也从其实际需求的角度,通过社会价值评价,反过来对科学精神加以范导。
7试展开论述科学精神的内涵。
答: 科学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可以展开为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等诸方面。
(1)理性精神
科学首先是一种理性精神。这种精神把人与周围的世界分离开来,把自然界视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即哲学家们的“客体”。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这种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这就是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
(2)实证精神
翻开任何一本大学自然科学课程的教科书,人们都能够找到一些被测量得无比精确的数据,在这些常数的背后,凝结着科学家们无数的汗水和心血。科学家虽然是一群热爱智力冒险的人,但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实验、演算,绝不仅仅是出于某种特殊的癖好,而是源于科学活动本身所固有的实证精神。从本质上讲,实证精神是一种渗透于科学活动全过程的方法论灵魂。在人类从中世纪转向近现代的过程中,实证精神起到了一种视角转换的根本性作用。
(3)分析精神
16、17世纪的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客观地讲,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客观分析精神。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主要只关心位子坐不坐得稳,他们喜欢把天和人搅和在一起,搞了许多以天证人、自欺欺人的玩意儿。人和天搅和在一起,就不能把人和认识对象分开来,人在想问题的时候,一会想的是日月星辰,一会儿是皇帝的气数,结果人和天都被认识得稀里糊涂的。而笛卡儿提倡的分析精神就是先在人和认识对象之间划条“楚河汉界”,然后一步一步地解剖自然。这种思想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但在当时,意义却是非常之大,毫不夸张地说,这种精神使人成为新人,人从此因为能够思考自然而明确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从而成其为立于天地之际的大写的人。分析精神的出现,其意义丝毫不亚于石器的使用。
(4)开放精神
开放与封闭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两种立场。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生活于静态的世界图景之中,历史与其说是进步还不如说是一种绵延或循环。普通人为了有所归依,政教合一的统治者为了树立权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绝对化和封闭化。一种东西一旦被认定为真理或道,就不容许再改变。少数人,如亚里士多德、孔子、耶稣,成了至高无上的真理代言人,另外少数人则成为薪火相传的解释者,如朱熹、王阳明、托马斯·阿奎那等,至于其他人就只有听从的义务了。
(5)民主精神
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并列为中国转向现代社会的首要动力。民主与科学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民主精神之中不能没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之中亦不可或缺民主精神。民主,最核心的精神是平等和参与。科学活动是一种富含民主精神的活动,道理很简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科学也有权威机制,但这种权威是为探求真理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权威搞权威,换言之,科学中的权威是相对的,真正的权威是真理,由于对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所以任何人都只可能通过努力暂时地占有部分真理,而不可能永远作为真理的化身。
(6)批判精神
科学决不是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批判精神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批判,其目的在于明辨是非,它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搞的那种大批判,而是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凡事都要摆事实、讲道理。批判精神源于科学的精神气质中所蕴涵的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什么要怀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学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科学对实证的强调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正是因为对世界的认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所以科学就只能老老实实地、一点一滴地在实证的基础上发展,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观测的精确度以及观测所依据的理论的可靠性等问题进行质疑,更为重要的是,从事实跨越到假说和理论往往没有直接的逻辑通路,而常常是一种理论冒险,需要对其前提、推演和结论作出批判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