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美国的机能心理学

8.1 复习笔记

一、美国心理学的兴起

(一)美国机能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需求

南北战争统一全国之后,美国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在工业化过程中,大工厂不断更新着机器设备,这就产生了培养大量熟练工人的需求。

2实证主义哲学思潮

欧洲的实证主义哲学传入美国,与当时美国的政治经济特色结合,变成美国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以价值观代替真理观,鼓吹有用便是真理。

美国的机能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有用的,它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工具或机能。美国的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互相作用,以适应当时美国大工业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也成为资产阶级有用的宣传工具。因此,美国的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与传播都同样得到社会强大力量的支持和鼓励。

(二)美国心理学的先驱

1霍尔

格兰维尔·斯坦利·霍尔(G. S. Hall,1844~1924)对美国心理学的贡献有:

(1)在美国心理学发展的组织和创建工作方面

1883年,霍尔在霍普金斯大学筹建了美国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

1887年,霍尔创办了《美国心理学杂志》,这是美国第一种心理学刊物;

1891年,霍尔又创办了美国第二种心理学杂志《教育评价》,后更名为《发生心理学》,用于发表儿童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1915年,霍尔又创办了目前仍很活跃的《应用心理学》杂志;尤其重要的是,1892年,由于霍尔的努力,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霍尔被推举为第一任主席。

(2)霍尔是美国发展学的创始人

霍尔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04年出版的《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这是系统研究青少年心理学的第一部专著;

霍尔晚年将研究兴趣转向老年问题,他的著作《衰老》是第一次用各种语言对老年人进行的大规模心理学性质的调查,也是老年心理学的开创性研究;

霍尔还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开拓者,他对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提出了“复演论”,即人类个体自幼稚到成熟的成长历程,是对人类自原始到现代的整个进化过程的重演;

霍尔还对精神分析在美国的流行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2赖德

赖德(G. T. Ladd,1842~1921)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887年,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出版,提供了一本标准的英文心理学教科书。1894年,赖德的第二部重要著作《心理学:描述的和阐释的》出版,赖德在书中提出:意识的机能在于解决问题;心理具有帮助主体适应环境的机能;心理学应该成为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3闵斯特伯格

闵斯特伯格(H. Mtinsterber,1863~1916)是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研究涉及许多领域。

(1)在基础研究方面,闵斯特伯格提出了“动作说”,认为当感官受到刺激导致一个自觉的动作和运动反应时,感觉的引起不是同脑感觉区的简单兴奋相关联,而是同从感觉区到运动区的神经冲动的过渡相关联。

(2)在司法心理学领域,闵斯特伯格很早就对血压和诚实检测之间的关系做过论述。1908年出版的《论证人席》一书,闵斯特伯格论证了证人证言的虚妄、假坦白的动力以及暗示对于证人、陪审团和法官的作用。

(3)在经济心理学领域,闵斯特伯格1913年出版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产生过很大影响。

(4)在美学心理学领域,闵斯特伯格以《电影:心理学研究》一书而闻名。该书在普通美学之外,论述了倒叙、渐隐和特定的心理学效果。

(5)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闵斯特伯格研究过社会干扰和社会助长作用,以及团体对个人的影响等。

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一)詹姆斯生平

威廉·詹姆斯(W. James,1842~1910)詹姆斯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890年詹姆斯出版了《心理学原理》,该书是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全面展现,它为詹姆斯获得“美国心理学之父”的荣誉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体系

1关于心理学的性质、对象和方法

(1)心理学的性质

詹姆斯认定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2)心理学的对象

詹姆斯认为:“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生活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

詹姆斯的意识流学说认为,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断,而是一种整体经验。意识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

意识是属于私人的;

意识是常变的,即意识是连续不断的;

意识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对象;

意识具有对这些对象进行认识的功能;

意识具有选择性。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内省法

在詹姆斯看来,内省法是最基本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但他反对那种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的内省,他所主张的内省法是哲学家、思想家广为应用的反思方法,其中含有很大的推想成分。

实验法

詹姆斯对实验法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他高度评价实验方法,主张心理学家要用实验法;但另一方面,他对当时的实验方法十分不满,认为实验法极其需要耐心,多数情况下很难实施。

比较法

詹姆斯将比较法正式纳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范围之内,认为比较法可以补充内省法和实验法的不足。

2本能论和习惯论

(1)詹姆斯认为,本能是一种趋向一定目的的、自动的、无需事先经过教育就能完成的动作能力或者冲动行为。

本能的分类:感觉冲动;知觉冲动;观念冲动。

对本能论的评价:詹姆斯把一切心理原因都归结为本能的冲动,显然夸大了本能的作用。

(2)詹姆斯认为,在人的毕生发展中,通过经验的作用,人发展出一种类似于本能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也像本能那样无需任何意志的努力而自动发生,这就是习惯。这减少了因集中而带来的精神损耗,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

詹姆斯给出了五条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的建议:

a.选择环境,把自己置于那种能鼓励自己进步、向上的环境条件;

b.如果打算确立一种好习惯,就不要允许自己做任何违背意愿的行为;

c.不要指望慢慢地形成一种好习惯和摆脱一种坏习惯,做任何事都要完全彻底、干净利落;

d.不能沉溺于形成好习惯、摆脱坏习惯的空想之中,重要的是开始做;

e.强迫自己以有利于形成好习惯的方式做出行为,即使在开始时令人痛苦和不舒服。

对习惯论的评价

詹姆斯强调习惯对行为的控制作用,重视早期教育在人的习惯养成中的意义,这些思想被现代早期教育的有关理论所吸收、发展。但詹姆斯的习惯论偏重于介绍习惯的积极面,没有涉及习惯的负面作用。

3记忆理论

(1)詹姆斯依据经验将人的记忆区分为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它们是指:

初级记忆是一种直接记忆,指的是存在于当前意识之中的内容,它如实转换刚刚被知觉到的事实,具有暂时性;

次级记忆则是一种间接记忆,它是对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经验的存储,具有长期性。

(2)詹姆斯认为,记忆包含两个方面:

保持所记得的事实;

恢复、再认、重现或回忆。

詹姆斯提出了三种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即机械方法、明哲方法和技巧方法,它们分别对应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和记忆术。

(3)评价

詹姆斯的双重记忆理论被现代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接受,并已为大量的试验研究所证实。在他有关记忆力的论述中似乎也包含着现代记忆网络模型的雏形。但詹姆斯的记忆理论还仅限于理论分析,缺乏实证研究。

4情绪理论

1885年丹麦生理学家朗格与詹姆斯共同提出了著名的詹姆斯-朗格情绪说。

(1)主要观点:詹姆斯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2)评价:该理论揭示了外周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对于情绪产生的作用,从而提示了通过控制人的生理状态而控制情绪的可能性。但后来进行的一些实验结果表明这一理论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

5自我与人格理论

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

(1)经验自我

指的是一切个人都可以呼之为“我”(Me)或“我的”(Mine)东西的总和,也叫做“被知的我”“被动的我”或“客我”。“经验自我”由三种成分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2)纯粹自我

也被称为“主知的我”“能动的我”或“主我”(I),指的是一切意识中的主动因素,是一切其他自我的自我,是知晓一切(其中包括经验自我)的那个东西。纯粹的自我不仅是人的一切心理内容和品质的接受者和所有者,也是个人的一切努力与意志的来源。

(三)对詹姆斯及其实用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1.由于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适应了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他的著作和学说对美国心理学乃至世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詹姆斯继承了德国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又广泛吸纳了英、法心理学家的思想,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实用主义心理学体系。

3.詹姆斯把进化论思想和实用主义结合起来,强调意识的实用功能,引导美国心理学摆脱以元素分析为主要特征的德国实验心理学传统,转向对心理过程、活动和机能的研究,为机能心理学同时也为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此外,詹姆斯的“意识流”学说对意识特征作了深刻的动态分析和描述;他的情绪说揭示了情绪与有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在本能、习惯、自我、记忆、意志、无意识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三、芝加哥大学的机能心理学

(一)芝加哥学派的形成

1与芝加哥大学的特点

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是集中代表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的一所新兴大学。正是这种气氛催生了芝加哥学派。1894年,杜威和安吉尔来到芝加哥大学,他们的努力使得芝加哥大学成为机能主义运动的中心。

2铁钦纳及其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铁钦纳对于美国心理学的影响更多地来自构造主义心理学与机能主义心理学之间的强烈争论。争论使得美国心理学家特别是安吉尔等人更加自觉地坚持他们自己的研究主张,从而形成了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

(二)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1杜威

(1)人物简介

约翰·杜威(J. Dewey,1859~1952)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集中在他1896年发表的《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这篇论文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的形成。

(2)主要观点

杜威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他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不能把整个活动分析为反射弧,又把反射弧分析为刺激和反应。为此,杜威提出,心理学的真正对象是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有机体的适应活动。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相信进化论,并且认为通过适当的措施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的进化。

杜威倡导“进步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安吉尔

1906年,詹姆斯·罗兰德·安吉尔(J. R. Angell,1869~1949)发表了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讲,题为《机能心理学的领域》,这篇文章首次明确阐明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他从三个方面概括了机能心理学与构造心理学的主要区别:

(1)构造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的内容,而机能心理学不仅研究意识内容还要研究意识活动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发生过程等问题。

(2)机能心理学是关于意识的基本功用的心理学,在安吉尔看来,意识的功用或机能就是适应。他指出,构造心理学只研究心理事实,而不考虑心理的效用是错误的。

(3)机能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有机体。构造心理学持心物平行论,机能心理学则认为,心与身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实体。

3卡尔

(1)人物简介

哈维·卡尔(H. Carr,1873~1954)在1925年出版的《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研究》一书,阐述了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代表了芝加哥学派的晚期倾向和完成形式。

(2)主要观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适应性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的机能就在于获得、确定、保持、组织和评价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行为。

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称为适应性行为,适应性行为是对于具有能满足其动机条件的特定的物理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反应。适应性行为由三个部分组成:

a.动机性刺激,指“有机体需要”“内驱力”等一类的东西,如饥饿、干渴等;

b.感觉性刺激,广义上指有机体生活于其中的全部环境;

c.满足动机的反应,如吃食、饮水等。

四、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心理学

(一)哥伦比亚学派的一般特征

1在研究目的方面

哥伦比亚学派致力于个别差异研究,促进个体对于环境的适应。他们使用心理测验的方法,着重对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研究,从而推动了心理测验运动的发展。

2在研究对象方面

哥伦比亚学派摆脱了心理学只研究意识的传统束缚,主张将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们更加关注意识的功用而不是意识本身。

3在学科性质方面

哥伦比亚学派更注重心理学的实践应用。

4在研究方法方面

哥伦比亚学派不再将实验内省法作为惟一或主要的研究方法,承认实验法、测验法、统计法等同样客观有用,坚持方法的多样性。

(二)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表人物

1卡特尔

(1)人物简介

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J. M. Cattell,1860~1944)是哥伦比亚大学机能心理学的奠基人。

(2)主要贡献

卡特尔一生没有出过专著,他所有较重要的演讲、心理学研究和论文后来被学生整理收编在《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科学家》(两卷本,1947)一书中。

卡特尔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关于反应时间的、有关联想方面、有关知觉和阅读过程、心理物理学、等级排列法和个别差异的研究。个别差异一直是卡特尔研究的核心主题,上述各项研究最终都归结于个别差异研究。

为了研究个别差异,卡特尔倚重心理测验的方法。他的心理测验着重于能力及其差异的外在行为表现,既不重视内省和意识,也不探讨这些测试出来的个别差异所涉及的意识内容或生理原因,以此为机能主义向行为主义的过渡做了铺垫。

作为一个机能主义者,卡特尔以实用主义的观点看待心理科学,反对意识元素分析的“纯”科学心理学。他认为科学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效用上,脱离服务于社会这个宗旨,心理学就无法生存。因此,他主张把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工商业、管理等领域,在社会应用中体现心理学的学科价值。他兴办的心理学公司,为教育和工业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以后在销售韦彻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韦彻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主题统觉测验、贝克抑郁量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有力推进了心理学知识的市场化。

(3)评价

卡特尔一方面通过主编刊物和建立组织,宣传和扩大心理学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具体研究,从应用方面推动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2武德沃斯

(1)生平简介

罗伯特·塞钦斯·武德沃斯(又译吴伟士)(R. S. Woodworth,1869~1962)出生于马萨诸塞州。

(2)主要学术贡献

关于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a.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整个或全部活动,反对华生将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

b.他坚持从因果统一关系来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应该包括人的意识,也包括人的行为;

c.在研究方法问题上,武德沃斯认为应该根据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d.他认为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是对同一过程的两种不同的科学描述,各自有其描述的重点,相互不可替代。

有关学习迁移的研究

武德沃斯与桑代克提出了迁移的“共同因素说”,即只有当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共同或相同因素时,原先的学习才能在新的学习中发生迁移;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有关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

武德沃斯认为,不同种族之间的心理差异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大。实际上,在同一种族中的差异要大于不同种族人口之间的差异。武德沃斯清楚地意识到比较不同种族之间智力的困难。他指出,对每一种族的人口应该根据他们自己的文化风俗和行为规范来加以衡量,而不能用它之外的尺度与另一种族进行比较。

有关实验心理学的研究

武德沃斯扩展了实验心理学的范围,把动机和情绪的研究纳入实验心理学的领域。他的动力心理学(dynamic psychology)正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武德沃斯还对相关法和实验法做出明确区分。现在的教科书至今沿用武德沃斯的区分。

有关无意象思维的研究

武德沃斯认为某些心理过程是不包含感觉和意象的成分的。他指出,当一个新的观念进入心灵时,使用内省法进行观察,无法发现任何感觉和意象的成分。武德沃斯认为这些新的观念是由过去经验的记忆决定的。

关于动力心理学的研究

武德沃斯的动力心理学是他对心理学最大的贡献。

a.武德沃斯的动机概念包含一些生物遗传的成分,如饥、渴、性作为一种生物驱力都对行为发生动力作用。他同时又认为,并非所有的动机都与本能和生物驱力有关,有些驱力是习得性的,即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

b.武德沃斯反对华生的刺激反应论和麦独孤的目的论,强调应该把行为的机制和行为的驱力区别开来。行为的机制是指行为的联结结构,如“S-R”所描述的就是行为的机制。而行为的驱力是指推动机制运作的原动力。武德沃斯还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机制和内驱力的关系:内驱力是激发机制的内在条件;机制是内驱力得以满足的外在行为方式;机制在内驱力的多次激发后也可以转化为内驱力。

c.武德沃斯反对早期行为主义将行为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刺激。他认为刺激并非引起某一行为反应的全部原因,有机体自身的其他因素,如驱力状态、过去的经验、身体条件等都制约着反应。因此他将行为主义的S-R公式改为S-O-R模式,其中的O代表的是有机体本身及其经验、动机等意识的因素和过程。

1940年武德沃斯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W-S-OW-R-W,其中第一个大“W”代表周围世界的环境因素;“S”代表刺激;带右下标小“W”的“O”指的具有一定的内部经验和心理定势的有机体;“R”代表反应;最后的大“W”代表改变后的环境。整个公式可以解释成:环境-刺激-(具有一定的内部经验和心理定势的)有机体-反应-改变了的环境。

(3)评价

武德沃斯在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各个领域都留下了鲜明的足迹。他的观点和方法都是机能主义的,这种机能主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特征。武德沃斯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行为动机的开创性研究。他采用实验方法,对行为的动力进行严格的科学分析,对动机心理学起了奠基作用。

3桑代克

(1)人物简介

桑代克(E. L. Thorndike,1874~1949)的著作极为丰富,主要有《教育心理学》《动物的智慧》和《联想主义心理学文选》等。

(2)主要学术贡献

桑代克的动物心理实验研究

桑代克最著名的是饿猫实验。他从饿猫实验得出结论:动物的学习过程乃是一种尝试与错误,即尝试错误和偶然获得成功的过程。

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a.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过程既是尝试错误的过程,也是“选择”与“联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是动物的本能。

桑代克承认人类的学习较之动物的学习要复杂得多,但他认为人类的学习也同动物一样是基于本能,是选择一个反应与情境形成联结的过程。

b.桑代克在实验中发现,学习过程具有渐进性。

饿猫最初的尝试中有许多任意的、无关的行为。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多,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减少。

桑代克的学习律

a.准备律

指学习开始的预备之势,它包括三种状态: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得以实现就引起满意之感;若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不给传导就引起烦恼;当一个传导单位没有准备好传导,强行传导就引起烦恼之感。

b.练习律

指学习需要经过重复才能完成,练习律包含应用律和失用律两个方面。练习律是指在若一个可变的联结得到使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得到加强;失用律是指如果一个可变的联结长期得不到使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会趋于减弱。

c.效果律

若一个反应导致了一个满意的事态,联结的力量就增强;若一个反应导致了一个令人烦恼的事态,联结的力量就会削弱。

(3)对桑代克的评价

桑代克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

他的巨著《教育心理学》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勾画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框架,为教育心理学设定了研究范围。

桑代克开创了学习理论的研究传统

桑代克有关学习过程的研究是学习问题研究的起点。他所提出的联结说和强化论,以及他和武德沃斯共同研究学习迁移问题,提出的相同因素说,都对后来的行为主义有影响。但是,他以动物学习机械地解释人类的学习,忽视人的学习的目的性和意识性是错误的。

桑代克对动物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桑代克之前,动物心理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局限于拟人论的方法和简单的观察法。桑代克第一次把实验的方法引入动物心理的研究,且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动物的行为上,观察和记录动物行为的变化。这就使得研究结果的效度与信度大大提高,促进了动物心理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桑代克还继承了卡特尔的研究方向,设计了多种心理测验和教育测验,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测验工作在桑代克的领导下得到了蓬勃发展。

五、对机能心理学的评价

(一)贡献

1机能主义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机能主义是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把心理学与人类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摆脱了构造主义的“纯科学”束缚,把心理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扩展了心理学的所涉范围,向社会展现出心理学存在的价值。

2机能心理学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及其客观化研究准备了条件

机能心理学将心理置于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不仅考察心理的“意动”或“机能”过程“是什么”,更关注这些过程“为什么”,以及接下来“如何”或“怎样”。这样机能心理学就为后来行为主义以及心理学研究从主观主义走向客观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局限性

1意识观的内在矛盾性

美国的机能心理学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哲学的意识观,将人的精神生活视为独立于身体之外的自足的心灵实体的活动表现;而另一方面又受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意识或心理是有机体的脑与神经系统机能的表现形式,从而使机能心理学陷入意识观的自我矛盾中难以自拔。

2在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机能主义在强调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时,机能心理学忽视了自身的理论建设,其理论观点往往较为肤浅、零散,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建构。

3具有生物学化倾向

在进化论的影响下,机能心理学不仅把人的生理构造看作是适应环境的结果,人的意识也被看作为适应环境的产物,意识的社会内容被忽视了。在这种思想观点的指导下,机能心理学家抹杀了人的心理的认识功能和社会制约性。另外,由于机能主义滥用进化论的观点,因而出现了以动物的行为解释人的行为的还原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