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3)

马鞍山,因山貌酷似马背上的马鞍以此得名。

四人一行来到马鞍山,据说钟子期当年就在这里与伯牙相遇相知,最后安葬在此处,越靠近钟子期墓碑,看起来越像是公园建设。

很多的铜人姿势各不相同,以此来叙说当年的一幕幕景象,往来的都是些古装爱好者,小青年们聚在一处,弹奏着古琴,以示对先人的尊敬。

“此地环山傍水,有大鹏飞兮振八裔之势,可首昂低脖却像是飞禽抱朴之意,雄鹰想要展翅高飞但是却心存后顾之忧,难以飞起。”卓德感叹道。

“咦?这里有很多飞鸟的图腾。”林甯小跑到一些壁画前指着那些图腾说道。

吴博解释道:“那并不是飞鸟,而是凤凰,荆州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地,楚国人信奉凤凰,以此为图腾,要我说卓德你就是在瞎扯,人家明明是凤凰你说成大鹏,人家寓意着凤凰涅槃,你说成大鹏不能高飞,你跟你师傅学的是什么玩意?”

“就是,你师傅九泉之下听到他徒弟在外面这么败坏他的名声,得气的活过来!”猴子一听吴博在鄙夷卓德,哪能放过这个好机会连忙帮腔吐槽。

卓德一听这哪还忍得了撸起袖子上前要去揍猴子:“张寒,别以为你习武我就不敢打你!”

吴博暗叹一口气,如今时过境迁,这里变成了旅游景点,哪里还有曾经留下的讯息?就算有也早被现代痕迹磨灭干净了。

接下来,四人就当作了旅游,把整个园区逛了个遍,见到了为纪念钟子期和伯牙的友情建造而成的知音亭,而后又去拜见了钟子期的墓碑,四人拜完之后,围着钟子期左三圈右三圈看了个遍,也没发现出个什么所以然。

这钟子期的墓早就被翻新重做,众人还以为会出现《盗墓笔记》里的场景,会触动什么机关引发一场墓穴探险的旅程。

但是很可惜,并没有任何的机关布置。

“咱们走吧,去集贤村看一看,看看能不能问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吴博无奈道。

很可惜,他在这里脑子里的思路反而中断了,这里的钟子期墓没有给予他别的方面的提示,石碑上的题字也都是现代文学题的字,并没有深究的必要。

然而,跟着导航的指引来到所谓的集贤村的时候,发现这里完全和他们想的“村子”完全不一样。

如今这里的集贤村完全看不出是个“村子”,有马路大道,有车水马龙,房屋林立,而硬要说的话,就是改革开放新农村。

这街区两边都开着很多古琴相关产业,吴博接着买琴的理由进店家打听消息,得到的讯息无非是这里的琴比别的地方的好,他们是从什么什么地方取的高材质的梧桐木打造而成琴身,再不然就是自己家曾经和钟子期有什么八竿子的渊源,自己这里的琴最正宗什么的。

原以为,钟子期是春秋战国这里的本地人,按道理来说,这个极有可能隐藏着历史书上没有的隐秘,可是几家店问了下来,一点点额外的信息都没有,更多的都是从书上照搬下来背给他听。

这更是让众人的期待降到了低谷。

跑了一天,吴博见大家都累了特别是一向活泼的林甯此时也是像瘪了气一般无精打采。

“行了,我们找个地方先吃饭,吃完饭后再接着说。”吴博道。

其余三人总算来了精神。

既然来了武城就干脆去小吃街去好好享受一顿美食。

四人特意跑去户部巷,海吃一通,席间林甯见到了各种好吃的,总算恢复她正常的状态,嘴巴一边吃一遍絮絮叨叨。

“吴博,话说我们啥时候去徽州啊!”林甯嘴里吃着楚汤包一边转过身问道。

“去徽州?干嘛去徽州?”吴博反问道。

猴子马上附身过来说:“老大你不知道吗?林甯和师傅就是徽州那边的人。”

“哦,原来如此……”吴博恍然大悟道。

“什么呀,”林甯撇嘴不开心道,“我要说的不是这个好吗?我是想说,你们大老远跑来这里不就是看钟子期墓从而解谜的吗?我们徽州也有钟子期墓说不定去那里看看,多少也能查到些什么有用的讯息也不一定。”

“什么东西?!”吴博一惊,“你们徽州也有钟子期墓?”

这句话一出倒是让吴博有些吃惊了。

卓德这回也难得开口说道:“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们老家齐鲁也有一座钟子期墓,我当初还好奇你们怎么看墓怎么会跑到荆州来,来了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里也有一座钟子期墓。”

“啊?你们那也有?”这回其他三人也都惊呆了。

猴子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道:“我总算知道什么叫人怕出名猪怕壮还有就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了。”

“喂,你怎么说话的,你找揍呢!”卓德捏着拳头就想砸。

吴博拦下他说道:“这说不通,钟子期在那个年代为楚国人,荆州就是当年的楚国之地,他既然死在楚国,那么荆州的钟子期墓才是真墓,其它的就算真有那么一回事,也肯定是衣冠冢。”

“不对啊,照这么说来,我们齐鲁那边的钟子期墓,也葬在马鞍山,也有上集贤村和下集贤村之分,你这怎么说?”卓德一脸认真说道。

林甯也不甘示弱道:“我们徽州的钟子期墓也葬在马鞍山也有上集贤村和下集贤村,那这个你又怎么说?”

吴博一敲脑袋,后悔自己出门之前没把功课做好,他真的没有想到,古代听得懂琴的樵夫居然这么受人追捧?

到了宾馆,吴博又打开《警世通言》看了一遍,又查了相关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然后又上网查了关于三个都相隔千里的钟子期墓,终于蒙圈。

其实历代版本中,除了《警世通言》外,根本没有介绍钟子期是哪里人,并且也除了《警世通言》外,没有别的作品有说钟子期被葬在了哪里。

那么换句话说,其实这三个钟子期墓都是从明朝冯梦龙老先生之后才出现的,之前并没有。

而对应这故事内容中的,马鞍山和上下集贤村也都是对应《警世通言》里的描述而对应而成,继而产生出了三个地点不同却又相同的钟子期墓。

而世人都知道荆州的钟子期墓,也是完全凭借着《警世通言》里所写,说钟子期是楚国人而导致的。

世人只知荆州墓不知道徽州和齐鲁两个墓的原因,就是因为书里说的钟子期是楚国人而他死在故乡。

所以冯梦龙先生是为了什么写这篇文章的?他是如何把这些信息如此详细且完整的说出来的?

要知道他是明朝人,他本人的那个年代距离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八百多年了,他是通过如何途径能把这些东西详细写出来的呢?

小说?

此刻吴博已经不觉得仅仅是那么简单可以用“小说”这两个字来概括了。

冯梦龙先生具有具现化的能力,就比方说白蛇传,他说塔下有白娘子,于是塔下挖出了宝藏;他说钟子期是楚国人,死在自己的家乡马鞍山集贤村,然后一下子多出了三个相距千里的墓穴。

这恐怕已经不是具现化了,把想象出来的东西变成有型的物质的前提是,这件事的本身就是存在的,而存在就是合理的。

就像当初人希望自己会飞,于是做出了飞机,飞行器。

当初人们古人有千里传音,千里目,于是做出了电话和望远镜。

有人说这是具现化,但很可能就因为它本身很早就存在,所以你去想,你去做它就存在。

那么如果用这样的解释,去解释冯梦龙先生写的这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故事里他自己写的情节,有没有可能是本身它就是存在的,所以冯老先生写了出来。

存在即合理。

既然出现了三个墓,而且每一个墓的信息都那么准确,那么很有可能的就是,它们是由于某些原因而存在的。

吴博知道,这篇故事当中,他肯定是漏看了什么细节部分。

在这篇故事当中写着,伯牙原本也是楚国人,但是在晋国当官,借于某个机会,他出使楚国,去的时候,伯牙走的是陆路拜见玩楚王后,楚王“赠以黄金采锻,高车驷马”伯牙因为思恋故国之地,想尽情游览一番想要走水路,就骗楚王说“臣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以此假说自己有病只能走水路,于是楚王又命令派了水师调动了两辆大船送伯牙走。

又说,到了汉江口,突然狂风大作,风浪翻涌,一行人不得不停船,等到风雨停歇后,伯牙要弹奏一曲,结果弦却突然断了,于是引出了钟子期,原来是瑶琴它本身若是感知到有人偷听琴声,会琴音变异常,并且会出现琴弦崩断的情况。

之后伯牙听钟子期对乐理“出言不俗”,两人便交谈开,并且弹奏了一曲,而钟子期根据琴声对伯牙谈的曲子进行了深刻评论,深得伯牙之心,于是两人因为“知音”结拜异姓兄弟,临走前,给了钟子期“黄金二笏”并且约定明年的中秋还在这里相见。

第二年,伯牙如约来到相约地点,结果等到天亮也没见钟子期,正要上岸去找,却在路上了遇到了个老人家,问他集贤村怎么走,老人家说“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又说“先生从谷出来,正当其半,动去十五里,西去十五里。”

后来一问清楚,才知道这老人家是钟子期父亲,而钟子期晚上刻苦读书,晚上又干农活最后心力交瘁去世了,死前说“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

于是两人去了钟子期坟前祭拜,伯牙怒摔了瑶琴,临走之时给了钟子期父亲“黄金二镒”,并且承诺,自己告老还乡后,会来接钟子期的父母,以尽天年,自己就是钟子期,来抚养他们二老。

这个故事,越看越觉得不对劲,立马去查阅资料,半响过后,他竟是一惊,默默的站了起来,打开了窗户,引得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