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岁月印记》书评纪实

“博爱作家群”系列访谈(18)此处安处是故乡——记追逐文学梦想的“少年狂”们(2)

于2024年2月19日,由总策划人刊发经纬文化网。

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博爱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黄凌先生纂写的书评,用时之短、速度之快、妙笔生花,始料不及。

我的《岁月印记》书评,捧读在手,爱不释卷,看了又看,心情久久未能平静,感慨不已。他如此的情怀、如此的用心、如此的细评,令初出茅庐的新人不曾预见。

走上创作之路仅1300多天的“素人”,仅此《岁月印记》首册书的面世,巧遇县文学大家的关注及品评,是破例的不多见,更是文学新人莫大的荣幸。

结缘、识缘、惜缘,妙不可言。看似出人意料,实乃心有灵犀一点通。

书评是这样情真意切地娓娓道来:

“自从关注焦作夲土作家、研究博爱作家后,我对博爱人出书很敏感,不管是不是作家,只要涉及文史之类的书,都想要一夲读读。毋夲举先生已给了我很大帮助。从他那里。我不仅获得了关于博爱人出版的文史书藉的一些信息,而且他还转送我几夲,……自然,我不想错过《岁月印记》一书。”

“拿到书后,毋夲举先生告诉我,说《岁月印记》只印了10夲,许继文兄弟姊妹多,分不公,特意挤出一夲送我。听说是这种情况,我非常感动。”

“毋夲举先生又问我,知不知道许继文住在哪儿。我不清楚,只好摇头。毋夲举先生哈哈一笑说:你们住在一个小区。缘分幽了我们一默。在小区往了十个年头了,出来进去,说不定碰过无数次面,居然不认识,挺可笑的。”

“没想到的是,很快,我们竟然在小区不期而遇。元月11日中午,我去一个文友家小聚,中午喝了几杯酒。回小区刚过西门大门口,正碰到骑着自行车,准备去人民公园和张凡打乒乓球的许继文兄。我并不认识他,从貌相上看,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他给毋夲举先生签名赠书的照片很清晰,更主要的是他的长相有特点,比较出众:个子比较高大,谢顶明显,一副大学教授相,一看就是极富智慧的学者型人物。”

于是,我冒味地喊了声:许老师!许继文兄先是一楞,然后下车,于是,我便和他攀谈了起来。虽然我喝了六成酒,但酒醉心不迷,只是说话啰里啰嗦。当时我清楚地表达了这么几层意思,一是,对他赠书表示感谢;二是,虽然《岁月印记》还没看完,但给我的初步印象是,文笔很好,极具文学笔法,比如开篇的《故乡的竹林》一文,布局大气,用词典雅,颇显大家手笔;三是,我正在写《此心安处是故乡——记追逐文学梦想的少年狂们》,希望给我一次采访他的机会,借博爱作家访谈这个平台,把他的书推荐给大家。”

“从采访中,我还了解到,许继文老兄的写作跟别人还不大一样。他也曾是文学青年,而且搞了一辈子文字工作,除了公文外,也写过一些文学作品,只不过没有往作家那条路上走,不在意作品发表不发表,正儿八经算得上写作,是这两年才开始拿起笔来写东西。当然,他的笔比较特殊,是手机,比我还超前。”

“让人更想不到的是,许继文老兄玩的还是网络文学,在作家助手起点中文网站上发表作品,而且已玩了1265天(截止出版《岁月印记》,书出版后仍然一网情深,几乎每星期有作品更新)在阅文集团发布的网络文学作家指数,榜上遥遥领先。让玩了几年网络文学的我,深感自愧不如。”

“网络情缘虽然辛苦,也挺愉快,起码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着你去主动创作,不用扬鞭自奋蹄,并能在文学网站这个大平台和全国的文友们互动,交流创作经验,实属难得。许继文兄现在能顺应时代潮流,在网上写作,真的让人羡慕。”

“从工作经历上看,许继文老兄虽然一直坚守在企业,但他从事的多是文字工作,从办公室主任到工会主席,乃至到私企工作,总是跟文字打交道,耳濡目染,对文字的感悟力与表达能力,自然就比别人强。”

“他在《老物件的前世今生》一文中说:高中阶段学习之余,加入到了学校誊写资料三人小组,借助钢板、铁笔、蜡纸,以仿宋体的刻写,练就了一种技能,并在日后的乡镇会议文件资料的义务誊写中派上用场。还说: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九个月,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厂级主要领导的考察,被录取到办公室岗位。至此,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八年后的工作调动,延续着文秘工作又一个八年。期间,《生产简报》的创刊,伴随我十多年。一张八开版面的《生产简报》,篇幅有限,内容精练。它是企业信息源的传递纽带,曾得到县工业局、经贸委以及县直党委等主要领导的一致赞赏和认同。因而,我一名普通的办公室主任在县工业战线声名鹊起。”

“调耐火厂办公室任职的第三年,主编完成了《博爱县耐火材料厂厂志》,与人合作采写的通讯消息首次在《焦作日报》上发表。对他来说,舞文弄墨,并不陌生,而且还是他的拿手好戏。虽然公文跟文学还有一段距离,但写公文为文学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公文的练笔让他练就了很扎实的文字功底,后来写点带着文学味的文章,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儿。从他的谈吐,以及书中的文章看,在写作上,他一点都不手生,而且还是大手笔。”

“许继文老兄很配合我的采访,一问一答,虽然没有过多的介绍,但给我发来了他的简历,《岁月印记》创作概要、《岁月印记》成书记、以及我需要的有关资料。他的文笔很好,不仅文字简洁,而且叙述清楚,让人一目了然,不需要作大的改动,就可以拿来使用。有此作助手,自然省了我好大的事儿。”

《岁月印记》是一部大书,一部沉甸甸的大书。我说的大与沉,不仅仅指形式上、外观上,就外观与形式而言,《岁月印记》的确与众不同,不同凡响,如同县志或统计年鉴之类的书藉一般,不仅开本大,有厚度,近400页,而且硬纸书皮,纸张也讲究,好像是油光纸,手感较硬,整个书有二三斤重。《岁月印记》共收入文章130篇,分为成长篇(47篇)、惜缘篇(6篇)、晚辈篇〈18篇)、小球篇(6篇)、文艺篇(10篇)、体育篇(7篇)、人物篇(36篇)七个部分。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许继文在他的《创作概要》一文中是咋说的吧。”

“该书的一半篇幅以结缘、识缘、惜缘为主线,选取家庭和主要成员重要经历片段成篇,再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文化的延续传承氛围取向。”

“许”姓人家在下水磨村属“小门弱户”,却有着“大户人家”之美誉,正是一大家子人岀出进进,其兄弟姐妹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在大庭广众中的整体影响,得到的认可度和口碑的公信力的自然评价。

兄弟三个家庭小姊妹八人,除一人是在县聘干中,成为公务员外,那七人均中、高招榜上有名,如今,都活跃在政务、教育、保险等领域,也都有小头衔加身,在九十年代初曾传为一段佳话。还是兄弟三家,2007年先后,无一例外的同时挤进城填小区生活圈。村里人不时提及,总会送来好听的话语,实乃有过誉之嫌。这其实折射出的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必然。

要谈创作过程,始于花甲之年。我在五人创办的金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地处许良镇南道村北侧)仍是从事人事办公工作。随着公司的发展,让年轻人冲锋在前,便较前富裕的时间多了。于是,开始实施写写回忆录,日后有个小册子留存的计划。尔后,在想,该到了离开私企的时候了,率先主动提出让位的意见,并有了共鸣声。恰巧,我的邓州大女儿的一声招唤,俺老俩满口应允,责无旁贷开启了三年的陪读时光。在此期间,思考着将之前的写作积累,以“随笔”的格调,进行着大的调整,并誊写存档。

2022年疫情期间,经已是大二的外孙女的提议,我欣然应允,由她帮教尝试将《故乡的竹林》首发“作家助手”起点中文网,审核顺利通过后,创作纳入了正常轨道,时间定格在2022年6月16日。时至今日已1306天,发出125篇文章,19余万字。期间,阅文集团推出的签约作家“网络文学作家指数”,自动生成,按月更新。边缘作者的我有幸入围,是对这一群体作者的一种激励和鞭策。加之,文章有读者收藏,亦有签约作家冷不丁的推荐,坚定了信心,平添了力量,不敢怠慢,一路走来。

《岁月印记》的问世,在BJ交大读研的外孙女这样对我说:“不要停,继续写下去,延年益寿真好!”她是我的引路人,知我者许可也。话说,曾在焦作一中的她,一次,语文单科成绩全市第一名,获得了“来吾”语文奖。她及时将奖品——余华的《活着》、王国维《人间词话》等名著给我读。还说:“一定要细细读,很值得品味。或许对你的写作有益处。”启发一定会有。

再就是我的妻子贺元省,书中《编出好生活》一文就是依据她的初稿整理而成,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我所加。话到此,我不怕献:丑,她的《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一文,还有一个小插曲,一次在公园有人提及她也有流水账文字的记录,有人咧嘴,也有人眼神交流,还有人半信半疑的直说,拿来看看。于是,有一天还真的是将夲子拿来,她脸不改色心不跳,站立乒乓球场上认真的念了一遍,话音刚落,掌声一片,说笑的场景不曾遇见。不知是那位男性球友说,真没看出来,还有这夲事。

继续有话说,我的文稿每成一篇,她自然成了第一位听者,而且,不时还会有她的指指点点,虽点不出一二三,却有自己的见解和说法。实话实说,偶尔的话语能给人以惊醒,难能可贵。日子久了,她的进步着实不可同日而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还有,俩女儿的关心关注,不时的议论、评说无不充盈其间。成书前的责任编辑、封面设计各负其责,电子版的制作大功告成。可以欣慰地说,《岁月印记》有我的一半,也有她们的一半。正可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许继文老兄的《创作概要》不是书的“内容提要”,说的还是创作情况,跟他的《岁月印记》成书记,互为姊妹篇。为便于大家了解他的创作生涯,我仍不作任何改动,原貌地将其录在这里。

我的发小,日后的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曾经有过要我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的说辞,一开始,我觉得这一建议对我来说并非那么重要,但我最后还是心动了,于是凑凑合合地有了这样的《岁月印记》。

时过境迁,许多当时的感受已经记忆模糊,时间愈久,就愈模糊,竟至有时还以为有些事情与己无关。还有许多事情似乎应该与己有关的,但一提笔想写下来时,却又好像是别人所经历的事情。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思想和某些深刻的感受在影响着和支配着他的一生,使其生活沿着一条主线在往前走。

我没有成就作家的梦想,却有留下人生印痕的意念。退休悠闲的时光,有大把时间,总应该生活的充实些。大半辈子与文字结缘的兴致,驱使我有感而发,笔耕不辍,日复一日,固守阵地,自得其乐。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足不出户的访控,令人猝不及防。静心沉思,便有了写作的一闪念。于是将以前散落在书房一角的数篇文稿翻阅修改,经已是大二的外孙女的提议,我欣然应允,并由她帮教尝试着将《故乡的竹林》首发“作家助手”起点中文网站,不多会,便收到“已审核通过”的回复。自然情不自禁,平添了信心和力量,开始了设想和规划。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以随笔有感而发,留下岁月印痕,不上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时至今日,回望1265天的创作历程,感触颇多。期间,阅文集团推出的“网络文学作家指数”是全面反映阅文签约作家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客观指数体系,由系统自动生成,按月更新。而我——非签约作者尚能得到”“擦边”待遇,与签约作家同步更新指数,分明是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鞭策。《我的岁月印记》〈网上名称)以连载作品100+的位次(短篇/生活随笔类第62名)由起点中文网进行电子制作与发行(已在书架),无形中给了我中肯的引领与认可。尽管边缘作者,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不受条件制约,看似无拘无束,实乃自我心中有杆称。虽淡泊名利声望〈承诺不计稿酬)却愿不懈追求奋进。终成不了参天大树,也要倔强地展现一枝一叶情愫。我认识自己,默默地执著前行,能够多的得到读者的热度理应可期,它必将指引我一步一个脚印,再上新台阶,成就自己的特色。创作的直觉和坚持信念,年年岁岁,不负时光,无悔无怨。

有人问:“几年的创作经历,能做到几乎每星期作品有更新,你的动力是什么?”

“热爱是力量的源泉。”我如实说。

也有人这样对我说:“创作的过程,最欣慰的是什么?”

“读者的喜爱和认可。作品有读者收藏,有签约作家的推荐,已是高看和鼓励,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向作者做出的暗示和要求。无形中自我压力不言而喻。接下来的日子里,只有努力学习,还是努力学习。”

在该书电子版的制作过程中,女儿欣然介入,工作之余,剂时间挑灯夜战方加快了进度。从初稿的首份印制,到校对推敲;从篇章的编辑到插图的布局,以及外孙女对封面的设计,为《岁月印记》早日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电子版书稿定稿后,再审确认,方交付印刷商制作。

《岁月印记》成书的第一时间,二女儿满心欢喜,配上成书照片予以披露并写到:“看到父亲71岁出版新书,似乎事无巨细,仿佛平淡无奇,却无不一一展现出长者时生活的持之以恒的观察与感受,思考和领悟。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本身爱与建设,由衷的为老爸高兴。”

紧随其后,老大心有灵犀同样在微信群,配上成书照片及该书首篇《故乡的竹林》的插图(竹子应该是这方地域人首选的标识)写道:“《岁月印记》摆在了面前,它映射的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老有所乐的人生慰藉。愿我们都能从日复一日的平凡中发现乐趣,动力满满的迎接每一天。”

该书一半篇幅,围绕家的氛围直抒胸臆,尊重事实,实话实说,充满结缘、识缘、惜缘的意念,珍视上苍的眷顾和恩赐,给了平凡人诸多良机,实乃不曾预见。

《岁月印记》与其说是话家常、叙过往、悟真谛,不如说是一以贯之的忠厚传家久格局的赓续。宏观上是一种家文化的产物,微观上是人生历程的悟道。恕我直言,它必将在一大家子小群体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吾要写并尽我所能的初衷,做自己喜欢且能够成就的事,责无旁贷。

如今呈现在一大家子群体面前的“拙作”,不尽如人意,确有商榷之处,这就让我们在共同分享的过程中,畅所欲言,来一次对话和交流,力求在探讨中予以升华。

新书分送姊妹分享过程中,出人意料的场景和对话,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莫大的鼓励。

吾二姐说:“这夲书是咱一大家人值得关注的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吾二侄儿以官场上口语这样概括到:“三叔的大作实质是家文化的传承,难能可贵,用心良苦,很值得一读。”

吾大兄长的四女儿有些许激情的说:“三叔曾经是企业的笔杆子。十几万字的篇幅,分成长篇、惜缘篇、晚辈篇、小球篇、文艺篇、体育篇、人物篇等七大篇章,内容丰富。我今天下班,晚上就拿书让我爸看,好让他将电脑上自己的文稿整理好,交付出版方结集印制。”

再说吾女儿所在的保险公司、侄女所在的劳动局养老中心的同事们争相翻阅,好评连连,褒奖有加。有人索要一册,还有问在哪能买到?吾女儿为缓解窘境,为爱好者分别下载“作家助手”软件方可解围。

如此情景,如此谈吐、学话分享令人受宠若惊,又让人思索颇多。总觉得溢美之词,其实难符。人心崇尚,人心向善,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一股清流正缓缓而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圈外的反响要比圈内的更热情且中肯,激励的话语给人以指引。

还是那位解疑释惑的发小,在读完《故乡的竹林》、《回村》两篇文章后,写下这样的评语:“从用词的准确、精炼,看出写作态度的严谨;从引用资料的丰富,看出知识储备的厚实;从语言的华美、精巧,看出审美境界的高远和语言运用的高超水平。无论构思承转,皆窥散文要妙。”

我的乒乓球球友、昔日的县广电局记者、HEN省作协会员张凡先生,在翻阅该书部分篇章后,指点我不妨往报刋上投投稿。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老一代人的谆谆教诲如春风暖人心房,后辈人高举接力棒奋力前行,高歌弘扬,不负韶华,发热放光,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

“《岁月印记》是一部大气而又厚重的书,只有大手笔才能写出这样的书。也许你开始读它的时候不多在意,或许认为不外说些家长理短的事儿,然而,当你静下心来,一篇一篇地读下去的时候,读着读着,你就不由得正襟危坐来读。不仅文章内容吸引你,而且那精致的文笔让你不忍半读而废。我虽然不是一口气读完的,但我一直放不下它。”

许继文老兄在书的《序》一文中,以诗一般的语言,画龙点睛地勾勒出写这部书的初心与书的框架:“真诚的心灵不会欺骗任何人,并容纳记忆的永恒。将一个人及一个家庭的生活,记录成一夲真实之书,需要去发现,去书写。我的这本《岁月印记》以记忆的视角展现我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恩以及家庭的变化,这里包含着童年往事的深切追忆、上演着树上捉迷藏的点滴趣事,流转着特殊年代的神秘时光,浮现着追求人生目标的历程,以平实的讲述,细数岁月的皱纹,整理纷繁的往事,回味人生驿站的点点滴滴,收藏人生旅途的处处风景,或许能折射出过往生活的世态、情态和心态,激起对逝去岁月的眷恋。”

我用心地一篇一篇读完了他的130篇文章,掩卷而思,颇有心得,很有话想说。一言以蔽之地说,《岁月印记》是一部精彩的“生活记录片”,是一部温馨的“家庭和谐曲”,是一部独特的“名家人物传记”。当然也是一部思考人生与解读生活(包括文学创作、文学阅读)的“作者心灵史”。就文学创作而言,《岁月印记》给人很多示启,最起码有以下三条。一是,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好是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二是,笔尖要带着温度,饱含深情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仔细观察生活与思考人生,要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三是,要勤奋笔耕,并注重笔法技巧。

从《岁月印记》的架构与书名来看,它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对当下日子的记录。不论一个人的人生如何,就生活来讲,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的人,生活就过得有滋有味。许继文老兄是一个有情怀有情趣有情调的人,性格开朗,爱好广泛,以一个博大的情怀、一颗火热的心投入到火热的生活当中。从文章中看得出,他是一个乐观向上,激情时刻都在燃烧的人。因为有生活,笔下才有文章。

我们常说,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还说,作家写来写去,最终写的是自己。且不说“我手写我心”,就其内容看,无论是童年回忆,还是故乡抒情,无论是描写山水,还是刻画人物,都是自己的心声,文字中透着自己的影子。换句话说,那文字是自己表情达意的工具,文中的人物便是自己的影子。从许继文笔下的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从某个角度讲,《岁月印记》便是自己的一部个人史记。

《成长篇》47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记录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这不仅让我认识了一个成长中的许继文,又让我领略了生养的乡土人情。我们既听到了下水磨村竹园里幼笋“咯嘣咯嘣”的上窜的脚步声,又看到了捉迷藏的12岁的许继文从四米多高的柿树上掉下来的身影;既听到了那悠扬的笛声,又看到了许继文他们初中班八名同学特殊岁月首次一进常的场景;既听到了许继文这个“小老师”登台教唱歌的歌喉,又看到了他埋头用铁笔在钢板上刻字的场面;既听到了打麦场上马拉石滚碾压麦子的吱呀声,又看到了“海燕”牌收音机等那些老物件;既听到了许继文穿着新买的上海产的回力牌球鞋一跃而起投进三分球的祝贺声,又看到了他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去工厂上班的身影;既看到了他在机砖厂第一次办的《国庆》墙报上他写的文章,又看到了他家进城的喜悦笑脸;既看到了他们“编织”美好生活忙碌的身影,又看到了他们家“小片荒”里的油菜花;既看到了他们在公园打乒乓球的潇洒身姿,又看到了他们自编的《阅读精华》、《俗语哲思》、《随笔”、《翰墨奇香》、《方寸瞬间》等“宝书”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片风景,这是他所熟悉的风景,所以写起文章来,信手拈拈来。

许老兄是一个有热心、珍惜缘分、懂得感恩的人。他写他的父母、他们的姊妹们、写他的外孙女、写他工厂的老领导等等,无不透着深深的爱。书中有一辑就叫《惜缘篇》。人们常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人在世上相遇,真的是一种缘分。许继文用文字记录下了他修得的缘,读这样有温度的文章真的让人感动。

我说许继文老兄是大手笔,不仅指文字功底,而且还指他的文章选材。他喜欢打乒乓球,自然就关注国家,乃至世界乒乓球赛事,《体育篇》里,从《国乒无双》、《重整旗鼓》、到《青春风暴》、《难忘瞬间》等,写的都是乒乓球赛的事情。他喜欢文学,写了《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盛况。他有一颗爱心,爱自家的铁树,爱他的小区铭源,爱他的“后花园”人民公园,爱高铁西站,爱家乡的竹园,同时,爰周庄水乡,爱悠悠漓江水,爱祖国每一处大好河山。他把这种爱化成笔下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世界,滋润人的心灵。”读许继文的文字,就能获得心灵上的慰籍。写到这里,不得不提他的《名人传记》。他真敢写!他像一个大记者一样,聚焦我国的名人大家,用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写这几十位大家的“小传”给人满满的正能量。抛开这一层不说,写这么多人物得下多大的功夫啊。文字工作夲来就辛苦,写人物更辛苦。虽然许继文老兄写的是“公众人物”但也不好写,那些大人物别人写了多少遍了,再写恐怕难写出新意,弄不好就是炒盛饭。许继文老兄敢焦作他们,勇气可嘉。当然,他写他们是有自信的,读他笔下的人物,让我这个给博爱作家创作立传的作家也不得不汗颜起来,高手总是身藏不露啊!当我问他这30多个人物是怎样写出来时,他说:”这30多人,可以说是我长时间比较留意关注的人物。时不时网络上的浏览、期刊之上的、人物传记,还有自己收搜到的,一个人物,至少有三家资料或是更多。尽可能发现人物个性“特色”,重新梳理,以千字文成篇。”看来,他是下了一番真功夫硬功夫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许继文老兄的笔力,除了体现出他笔耕不辍的勤奋与持之以恒的定力外,还彰显出他的思考力。是的,他是个爱观察爱思考的人。他的文章中无不闪耀他的思想光芒。比如,他在《路》一文中说:“眼下要紧的是拥有一个积极进取、崇上向上的心态。拓展自身优势,不忘读书学习,增加生命韧度,扩充生命能量,彰显生命意义,让思想爬上一个坡,到山巅去欣赏一览无余的景色。人的力量在于思考。思考是一种意志的磨炼,一种心灵的修行,一种品格的锻造,也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执著坚守。”在《岁月答案》一文中,他说:“岁月让心性沉淀,它让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朦胧到清晰,从思想单纯到睿智豁达,一颗心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种种,一步一个印记,跋涉山水之间,岁月就像一个引路人,让我们领悟人生的诸多道理,过往的故事也慢慢得以沉淀,拂去岁月的尘埃,忘却忧伤,留住美好。我以为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不会随着岁月而流逝。它是历尽沧桑后的沉淀,是繁华后的安然,是百转千回的留恋,是读懂生活的智慧。”他在《回村》一文中涚:“故乡与家有时候就是一个概念。两者无法分开,从你落地那一刻开始,故乡便给你肉身和心灵打上了印记,如影随形,伴你成长,不再须臾分开,让你回味终生……”这些都是文章的“内核”,是许继文老兄思想的凝聚。人们说,作家必须是一个学问家、哲学家、思想家。一点也不错,没有思考,便不能成文,缺乏思想,文章便会平淡。

我读许继文老兄给我提供的“创作概要”与“成书记”,读到了一个词“家文化”,和一句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从他书里的文章中可以读出,他家是一个崇尚文化的家庭,也是受益于文化的家庭。

我做统计工作时,有一个词,叫“庭院经济”,意思是一个家庭在自家院子里种点菜、养点羊卖钱,其收入便算“庭院经济”。我想,“家文化”也是如此,读书、练字、打球、写文章等等,都是在干文化的事儿。”家文化”是家风的一种表现。许继文把“家文化”搞得丰富多彩,比如,他和夫人,经常去被他视为“后花园”的人民公园打乒乓球。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老伴也开始写文章了。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文章里还有不少错别字,有些语句不够通顺,但她敢写,且热情很高。他在《老年世界》一文中提到,《“编”出好生活》是她的处女作。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一语双关,通过写竹编来编织美好的生活。文章中讲了竹编的许多工序,让人长知识。《老年世界》文章中还提到,《战疫情》一文也是出自她的手。他在《创作概要》一文中说,《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是她写的。我去家采访时,他给我看了他夫人的手稿夲。嫂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字写的挺好,文章也不错。《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大概有2000来字,文章写得很有层次感,先写改革开放后40年来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宇宙飞船上天了。潜水器下潜一万多米了,军事、医疗、教育、脱贫攻坚、防疫等等,写了不少方面,看得出,一来她关心国家大事,二来注重学习。然后写家的新变化、子女的进步。最后写自己的收获,比如:“我个人在这40多年里也有大收获。首先是精神上有了信仰。对如何做人有了目标,懂得了心底无私天地宽。人若自洁,脱离卑贱,逃避私欲,寻求公义,用爱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遇事用这些标准想想,心中就好像有阳光。”再比如:“我也学会了打羽毛球、乒乓球。每天除日常生活外,就到附近公园打乒乓球,和球友们拉家常,谈国内外形势,谈生活小窍门,交流球技,日久天长,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亲。还有几位爱唱的,带上音响,隔几天来上几段,水平还不低。有的讲幽默风趣的小笑话,有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有时一个眼色,就能心领神会。大家打着球,听着戏,说着笑着,心里快活得好像年轻了许多。”“知识就是健康。丈夫爱好文学,经常写点小文章发表在作家助手里,不断有朋友圈发点图片和对应图片的精美短句。耳濡目染,受其影响,我也拿起笔写下了《战疫情》、《我和改革开放四十年》《旅游小纪实》等。我们全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不羡慕大富大贵,只在乎平平安安。”你看,文章写得多好啊,朴实真诚,有内容,有境界。

从许继文夫妇身上,我们应该受到一些启发的。他们有乐观向上的心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过得是那么的充实与快乐。“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我们常这样安慰自己,可很多人是有心动而没行动的。人上了岁数,该怎样安度晚年呢?其他不说,就坚持写作这一点,许继文老兄的精神就值得学习。他在《一件小事》一文中说;“我并没有当一个作家的愿望,也没有要将文字变成一件艺术品的理想,只是办公室这方天地成就我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欲罢不能。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怀,写起来顺理成章,得心应手,几年前初稿写就,进入修改阶段,并存入备忘录。”他在《入列感怀》一文中说:“我没有成为作家的梦想,却有留下人生印痕的意念。退休悠闲的时光,有大把的时间,总应该生活的充实些。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的兴致,驱使我有感而发,笔耕不辍,日复一日,固守阵地,自得其乐。”他在《我的2020》一文中说;“重拾习作,大半生与文字结缘的经历,使得我老来也不肯束之高阁,这便成了一种日常不可或缺的爱好,三天不动笔,好似丟了魂似的,没捞没摸。于是乎,便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灵感闪现,挥笔而就。权作自娱自乐、消遣的一种方式。”

正是有这种平和的写作心态,“无事且从闲处乐”,才能找到生活中乐趣。许继文老兄已把读书写作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了一种习惯,正如他的名字“继文”一样,继续不断地给大家写出优美的文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