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追光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当年近六旬的刘渔,却有自己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眼光,十年的实践见证了棕编技艺细致精巧、朴实大方。40多种生灵在他的记忆里,洒脱自然,徜徉于心,棕编技艺在他的手中呈现出动物活龙活现的模样。

时年59岁的他,在浙江大学仼教女儿的安排下,老两口来到了杭州生活。刚开始的新鲜感、兴奋劲,在日出日落的往复中,逐渐淡化。出来进去悠然自得,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棕编工艺摊位旁,手工艺人娴熟的手法吸引到他的目光,不多会,一只蜘蛛爬在那,令他眼前一亮。于是,驻足浏览观察,便萌生了学徒的构想。

“我拜师学艺,行吗?”刘渔开门见山的说。

“你都恁大了,难教成。”手艺人断然的回答。

“你咋能这样小瞧人,尽管比你大,我要学,就有信心。况且又不会让你作义务。”他直击心扉的说。

“看来你真心,当然我也诚意,你啥意思?”

“加微信后先付你一千元,视情况再商量。”

“不过老实对你说,我带过徒,大都是比较灵动的中年人。40天教学三样,至少3500元。”

“咱一千元垫底,走着看着,一定会让你满意,请放心,就这样了啊!”

手艺人的精明劲,俩人眼神的传递,脸上显露出会心的笑意。

就这样,刘渔和手艺人的结交拉开了序幕。

万事开头难。

在学徒的日子里,刘渔从易到难,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凭着不服输的韧劲,着实让师傅高看了一眼。一月初见端倪,仨月有惊有喜。这时的他留意揣摸,发觉了师傅的酒量不小。这让他想到家里闺女存放的五粮液、剑南春酒。好钢用到刀刃上的效果就是明显,几瓶酒的打点,师傅的教授有了微妙的变化。刘渔借此机会,有时就会主动出击,走进师傅的家中学习,棕编过程中的难点、疑点有所突破,喜不自禁。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到了单飞的时候了。龙、马、牛等大件棕编物件的出手,终有所获,倍感欣慰。

棕编是利用粽丝制成的工艺品,是中国编制工艺的主要品类之一。是我国艺术的一枝奇葩,棕编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作品种类繁多,亦能按需制作,并可任意造型永久保存。棕编玩具同时也是一项传统手工艺创新产品,被我国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一绝”。

手工棕编,手的柔和力相得益彰,但手是它的灵魂。棕编师从年轻到年老,他的手与棕叶一起磨砺,一双耳朵被磨得听到动物的声响。从粗糙到精细,棕编涵括了艺术过程的始终。它是一种手工,如果我们换一种欣赏的眼光,它可以呈现出艺术的美。因为手是谦虚的。它在无用时,从不张扬,而总是垂在下面;需要它时,手越过身体的任何部分,它所有的劳动都被遮盖在大脑的劳动之下,正如棕编夲身被淹没在寂静的环境下,它就从目的的苦欲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爱不释手的陶醉中。

如今的刘渔或许会拥有人生中棕编的光环,但那拥有的机会来自命运的赐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它正以全新的面貌,走近年轻人的生活,融入现代社会的节奏,使得他眼力光亮,名振一方,行走在广阔地域,非遗项目的宣传巡展,他那棕编娴熟灵动的技艺,挥洒得淋漓酣畅,吸引力赢得了众人褒奖。

2017年6月,刘渔成为省、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2018年7月,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刘渔,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岭棕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8月,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经对他的作品筛选,获准参加“我们的节日——中国(郑州)2018年端午节民间工艺美术展”活动。

2019年3月,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刘渔《龙牛蝎》作品,省第四届民间艺术展二等奖。

2019年9月,刘渔的作品棕编中国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非遗展演中荣获优秀奖。

有人说,心中有光追光而行,是一个人最美的模样。保持热爱,乘风破浪,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奋力成长,一起追逐自己心中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