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盗贼掘陵

“公公对皇陵之事,知之甚多,真是难能可贵啊!劳烦公公在前面带路,献忠也借此机会,见识见识皇陵的庐山真面目!”

张献忠看着身旁的老太监,在一番有口无心的夸奖中,让老太监在前面带路,看看眼前肃穆恢弘的皇陵。

“既然将军有所吩咐,小的恭敬不如从命。”

老太监知道自身已经是行将就木之人,既然眼前彬彬有礼的将军有请,顿时有些受宠若惊,脸上露出些许惨淡的笑容。

老太监刚刚说完话,连忙转过身去,迈开小小的细碎莲步,走在张献忠的前面,朝不远处的皇陵冢方向,晃晃悠悠地走去。

走过两座高大的殿宇,转过一条遮天蔽日的林荫道,拐过一条小河沟,方才走上皇陵笔直宽阔的神道。

长长的神道,用褐色花岗岩大理石铺就,平平整整的路面,大约有十八尺许宽,走在神道上,仿佛如履平地。神道两旁,矗立着栩栩如生的石像。

“公公可是知道,如此多的石人石兽,究竟代表何种意思?为何只有皇陵,才有此类石人石像?”

张献忠被眼前的石像所吸引,期望知道其中的奥秘,连忙拿着马鞭,对着石像指指点点。

进了皇陵之后,无所不知的张献忠,竟然问起神道两旁的石人石兽,让跟在身后的将领们,“嘻嘻哈哈”,忍俊不禁。

“将军有所不知,眼前的,是皇陵的石像生。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除了皇家之外的庶民百姓,是不可以在陵墓旁,安放石像生的。如果有违犯,会招来杀身之祸的。”

老太监见张献忠连连发问,连忙站在一尊石像旁,带着柔柔的女声腔调。

老太监干瘪的右手,摸在冷冰冰的石像生上,显得格外的刺眼。

白皙纤细柔弱无骨的手指,在石头上颤颤巍巍的,仿佛像意欲跳跃的蝗虫,让人看了隐隐作痛。

“看眼前神道两旁的石像生,一定不少。还望公公,再细细道来。”

张献忠听罢老太监的话,顿时感觉十分兴奋。

“在脚下半里多地的神道两旁,有华表两对,文臣两对,武臣两对,内侍两对,麒麟两对,狮四对,虎四对,马和引马者六对,共三十二对石像。”

老太监看了看石像生,语气依然不紧不慢。

为何有如此多的石像生,如果再问老太监,也许有些多此一举。

张献忠连忙打消再问下去的念头,与老太监一道,沿着神道继续走下去。

老太监毕竟年事已高,只得边走边喘着粗气,跟在张献忠身后。

张献忠回头看了看老太监,不觉轻轻摇了摇头。

一座汉白玉石桥,出现在张献忠眼前。

汉白玉石桥,建在神道上,显得格外的肃穆华丽。

天空虽然阴沉沉的。但汉白玉石桥,却依然洁白无瑕。

桥上的石雕图画,看得很是清晰。

张献忠走到石桥前,慢慢停下脚步,细细端详起桥上的石雕图画。

石雕图画上,一幅天国升平的景象,十分惹眼,栩栩如生,一看便是出自高人之手。

张献忠随后转过身来,看了位于石桥东西两边,约两丈多高,由螭龙碑首碑身和龟趺组成的两座大碑后,又慢慢走到桥东,看着那座高大的无字碑。

“此块石碑,何以没有刻字呢?难道是传说中的无字碑吗?”

张献忠打量着眼前的石碑,一边看,一边喃喃自语。

“将军言之有理!眼前的大理石碑,是坊间传说中的无字碑呢!当初,洪武爷立此座无字碑,寓意在于洪武爷的祖辈功德无量,难以用文字表达祖辈的功德之意。”

老太监站在张献忠身后,吃力地看着眼前的无字碑。

其实,朱元璋当初对于碑上刻字之事,倒也是颇费了一番的周折。

如果是碑上刻字,究竟刻何字为好,一时竟然也拿不定主意。

如果学古代的皇帝,弄个无字碑之类的,则多了诸多的悬念。

祖辈的功德,是与古代皇帝,可以相提并论的。

故而,朱元璋在皇陵神道的石桥边,树了一块大理石无字碑。

“此碑刻有诸多的文字,却只是一通道德文章罢了。看来,朱元璋虽然是一位大老粗,竟然也让大臣们,弄了这些个的文字。看来,臭小子朱元璋,还真会自吹自擂呢!”

张献忠倒是没有计较无字碑的缘由,走到桥西看着石碑上“孝子皇帝元璋谨述”的落款,脸上露出鄙夷的神情,笑着摇了摇头。

老太监听罢张献忠的话,顿时窘得满脸通红,一脸的憨厚窘迫之状,张献忠与将领们,顿时一览无遗。

“将军别小看了此碑。此碑,可是‘大明皇陵之碑’。碑文,是洪武爷当年亲自手书的呢!”

老太监看了看满脸鄙夷的张献忠,脸上露出一丝若隐若现的苦笑,连忙用沙哑的女声,不无得意炫耀起来。

老太监听罢张献忠嘲笑的话,心里猛然腾起一丝的不快,却碍于眼前的情势,不得不将不快咽进肚里,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稍稍地带了过去。

“那座殿宇十分宏伟,还是去那边看看吧!”

张献忠没有理会老太监,指着远处掩映在古柏林中的一座殿宇。

老太监看了看那座殿宇,连忙轻轻点了点头,颤颤巍巍迈着碎小莲步,与张献忠刘威等一道,向金碧辉煌的殿宇走去。

眼前的殿宇,比周围的殿宇,显得格外高大雄伟。

独具匠心的设计,在张献忠的眼里,仿佛仙山琼阁般辉煌瑰丽,张献忠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朱元璋还真是很奢华呢!不就是死去了的人吗?何必弄得如此气派?当真银两不是朱家的吗?难怪朝廷弄得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张献忠怀着一颗好奇之心,一边指指点点,一边围着大殿四周看了看,心里顿时默默赞叹不已。

“将军可是知道,此殿,是皇陵的享殿,是供奉朱元璋祖先灵位的殿宇。”

老太监看着张献忠惊讶不已,连忙走到张献忠身旁。

张献忠听罢老太监的话,只得轻轻地点了点头,抬脚跨进享殿之内,见殿里满目疮痍,满地狼藉。

供奉朱元璋祖先的灵位,琳琅满目的祭祀陈设,此时已经惨遭涂炭,荡然无存。

只有幽幽的一缕青烟,在硕大的殿堂里,慢慢地飘渺着,升腾着,弥漫着。

张献忠慢慢低下头,将地上的灵牌捡起,拿在手中看了又看,轻轻拂去灵牌上的灰尘,双手将灵位仔细摆正。

回头对老太监招了招手,张献忠与将领们前呼后拥,大步急急地走出享殿。

“敢问公公,那高高的一堆土疙瘩,难道是朱家的祖坟?”

走到享殿外的张献忠,慢慢停下脚步,指着远处圆形土丘。

土疙瘩,是土堆之意。

大凡北方之人,对土堆,皆称之为“土疙瘩”,倒也是一种语言习惯。

张献忠称朱元璋的祖坟,为土疙瘩,只是一种方言而已。

此时的老太监听罢,也不会在意的。

“将军说得对!那座高高的土丘,是皇陵冢无疑。洪武爷将皇陵冢,筑成平顶覆斗形状,是别有一番深意的。皇陵冢,约长二十丈,宽十三丈,高三丈,上面遍植松柏,大约有三千株吧!”

老太监看了看土丘,连忙柔声接过话头。

“快走,去那土疙瘩,看看究竟有何深意。”

张献忠看了一眼老太监,回头招呼袁明清等将领。

“小的,小的,就不陪将军过去。将军自己去那边看看吧!”

张献忠正欲与将领们去土丘,却听老太监的声音,在身后幽幽地响起。

“公公究竟为何,不去土疙瘩?难道怕土疙瘩下的亡灵,缠住公公大腿不成?”

张献忠顿感老太监蹊跷,连忙回头看着老太监,似笑非笑地厉声大喝。

“不瞒将军所言,皇陵冢,已经被人掘了。此时去看,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啊!”

老太监看了一眼张献忠,连忙低下头,嘤嘤泣泣,好生伤心。

老太监见张献忠等人,执意要去黄陵冢,不得不如实相告,以免张献忠一行,见皇陵冢被掘,可就大祸临头了。

“公公何以如此说话?皇陵冢竟然被人掘了?究竟是为何?还不快快告诉献忠?”

张献忠听罢皇陵冢,已经被人所掘,顿时大吃一惊,瞪着眼睛,看着身旁的老太监。

“回禀将军,小的也不知道。昨天午后,小的带了年轻小的,去皇陵冢查看了一番,那时还是好好的。”

老太监依然低着头,看着眼前的地面,突然大声哭泣起来。

“李将军,快去把那些太监,悉数押来,献忠要问个清清楚楚,皇陵冢被掘,究竟是何回事?是何人如此大胆,居然掘了皇陵冢。如果让献忠逮住掘冢之人,献忠定将其碎尸万段!”

老太监的哭声,期期艾艾,悲悲戚戚,心情大好的张献忠,顿时怒火中烧,回头看着身后的李继伟。

“回禀大王,此位公公,知道皇陵冢,是何人掘的。望大王细细问问公公,就可以知晓。”

李继伟将太监押了过来,指着身旁的一位小太监。

“快快如实道来,何以知道皇陵冢,是何人掘了的?如果吞吞吐吐,小心尔等皮肉受苦。”

张献忠看了看小太监,铁青着脸厉声喝问。

小太监约摸十五岁,身穿一件不合体的蓝布绸衫。

头发因有些稠密显得过长,草草地束于脑后。

弯弯清秀的眉目下,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满是惊恐和诧异。

瘦瘦的脸颊,白皙柔嫩,些许淡淡的红晕,时隐时现。

尤以薄薄苍白的嘴唇,看上去性感妩媚,让人有种欲亲芳泽的冲动。虽然单衣罩着胸部,依稀可见小丘似的轮廓,随着呼吸不断上下起伏。

如果不知道太监身份,倒似以为,是美若天仙的窈窕淑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