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慎重初战

三月。

薛家崖,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山涧沟壑,枫树发芽,柳枝吐絮。

茵茵绿草,铺满山岗。

山沟里,潺潺溪水,“哗哗”流淌着。

柔柔的春风里,连片的烂漫山花,散发出阵阵的芳香。

雄踞米脂十八寨的张献忠,蛰伏在十八寨的薛家崖,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血与火的考验。

三月初,张献忠得探子回报,从榆林镇南下的近千官军,将于明天进犯薛家崖。

面对即将到来的官军,张献忠召集将领们,连夜商议破敌之策。

去秋以来,杨鹤曾派多名说客,前来薛家崖劝降张献忠,都被张献忠断然回绝。

杨鹤事后依然不死心,又派张献忠的同乡前来游说,又被张献忠痛骂一通,方才灰溜溜离去。

此前,张献忠的义军,义军与官军人马,在米脂有过几交战。

此次,张献忠意欲利用朝廷招安之机,依托薛家崖的有利地势,察看设伏地形场所,训练义军人马,以备官军突然袭击。

短短几个月,原本散沙般的义军,成了初具战力的队伍。

夜幕下。

李家祠堂,灯火通明,气氛紧张。

张献忠坐在祠堂上首,其余将领分坐下首两旁。

条桌上,一张发黄的帛书地图,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地图上,标注着延绥府的地形地貌。

星星点点的图案,弯弯曲曲的线条,在摇曳的烛光下,有些模糊不清。

在陈洪范身边担当护卫时,张献忠见陈洪范利用地图,指挥榆林镇的官军人马,打击南犯的蒙古骑兵,捉摸出地图的使用奥秘。

借着为陈洪范当护卫的机会,张献忠与陈洪范无话不谈,有时也聊起使用地图。

陈洪范见张献忠聪明伶俐,就将如何使用地图的技巧,传授给了如饥似渴的张献忠。

离开榆林镇时,陈洪范特意将帛书地图,作为礼物送给张献忠。

张献忠没有想到,一张不起眼的帛书地图,这时居然派上了用场。

“各位将军快看,从榆林而来的官军,必然经过这个地域。虽然已经春暖花开,没有青纱帐作掩护,弟兄们可以在官军来犯途中,利用树林灌木或蒿草,选择隐蔽伏击地域。一旦官军进入伏击地域,即刻发起猛烈攻击,官军不就成了瓮中之鳖了吗?”

张献忠看着将领们,指着桌上的地图。

夜,已经很深。

李家祠堂,依然烛光摇曳,灯火通明。

张献忠和将领们,还在讨论歼敌之策,研究部署作战方案。

“传令,明天佛晓之前,三军将士随献忠,开赴薛家崖以北二十里设伏,不得有误!”

张献忠环视着将领们,指着地图上的歼敌方位。

不知不觉,已经拂晓时分。

夜幕下,两万多义军将士,悄悄进入预定设伏地域。

设伏地域,位于薛家崖以北二十里,一片丘陵地带。

一条山间小道,由北向南,蜿蜒曲折,直达薛家崖。

小道旁,遍布纵横交错的沟壑卯梁,偶尔有连片的灌木丛夹杂期间。

绿油油的麦苗,齐腰深的蒿草,恰是绝好的设伏之所。

太阳,已经冉冉升起。

蒿草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泛着亮光。

朦胧的薄雾,开始慢慢散去,时隐时现的春色美景,一览无遗。

天气,已经越来越热。设伏地域的气温,渐渐升高。

地面,晒得越来越烫。天空,没有一片云彩。大地,没有一丝凉风。

设伏地域的义军将士,顶着炙热的阳光,沁出的滴滴汗水,浸湿了薄薄的衣衫。

张献忠与李继伟等将领,隐蔽在坡上的灌木丛里,观望着榆林镇方向,南来官军人马的动静。

一个时辰之后,远处的山沟里,扬起了些许尘土,仿佛有大队人马,正从榆林镇向南而来。

张献忠与袁明清,悄悄交换了一个眼色,依然注视着越来越近的官军人马。

须臾之间,由远而近的马蹄声,官军将领的训斥声,伴随着漫天的尘土,隐隐传了过来。

看着越来越近官军人马,身旁的几位将领,不免有些神情紧张,纷纷向张献忠投来探询的目光。

在朝廷将领的记忆中,义军都是一群乌合之众,一旦与官军人马接战,往往不堪一击。

官军与义军作战,历来大张旗鼓,毫无防范意识,更没有想到,会遭到义军的迎头痛击。

眼前的官军,只是因路途生疏,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以致快要进入伏击地域,依然慢吞吞前进。

官军人马,终于过来。

走在队伍前面的,是两位骑在马上的将军。

其中一位年长的将军,骑在枣红马上,趾高气扬,仿佛赶集似的。

身旁的一位年轻将领,一边东张西望,一边指指点点,仿佛在与年长的将军,述说着沿途的见闻。

跟在身后的兵士,有的扛着军旗,有的扛着长枪,有的身背大刀,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官军的队伍,越来越近,埋伏在小道旁的义军将士,几乎可以听见官军人马行进的脚步声,吵吵嚷嚷的说话声。

官军的队伍,依然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大约在半个时辰之后,方才进入义军的设伏地域。

队伍前面的黑色“王”字帅旗,在耀眼的阳光下,竟然看得清清楚楚。

天空的太阳,暖洋洋的。

看似宁静的山川田野和沟壑,两万义军将士,等待着令人兴奋的三声炮响。

“大王,官军的后卫人马,已经进入伏击地域,可否即刻点炮,随后发起攻击?”

潜伏在坡下的李继伟,来到张献忠身旁。

“时辰已到,即刻点炮。待三声炮响之后,立刻向官军发起攻击!”

张献忠看了看官军人马,将手中的大刀,用力插在土坡上。

“快点炮!快点炮!快点炮!”

不远处的山坡上,传来李继伟急促的吼声。

“轰!轰!轰!”

三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像春天的惊雷,响彻在山坡上。

三声炮响之后,突然腾起的蘑菇状烟云,翻滚着慢慢升上天空。

“弟兄们,冲啊!杀啊!别让官军跑啦!”

张献忠猛地一跃而起,挥舞着铮亮的大刀。

张献忠一声怒吼,犹如晴天霹雳。

原本寂静的小树林、灌木丛和沟壑里,突然出现无数的义军将士。

“冲啊!杀啊!”

将士们挥舞着大刀长矛和短剑,高呼着激昂的口号,潮水般向官军冲去。

义军人马的突然出现,完全出乎官军预料。

被三声炮响惊呆的官军,顿时乱作一团,惊慌失措,如临大敌。

“顶住!顶住!不许后退!不许后退!”

骑在枣红马上的老将军,顿时惊恐万状。

老将军面容黝黑,长须及胸,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虽然历经百战,却没有见过眼前的阵势。

已经被眼前的阵势,吓破胆的官军,首尾不能相顾。

老将军见此情形,知道大势已去,急得晕头转向。

转眼之间,蜂拥而来的义军将士,将官军人马分割数段。

冷兵器相互击打的撞击声,两军将士撕杀时的踹息声,偶尔传来的喊杀之声,交错地混杂在一起,仿佛一曲抑扬顿挫的战争交响乐。

刚刚一个回合,官军人马在义军攻击下,只有招架之功,已经没有还手之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坊间传说,官军猛如虎。今天所见,如此窝囊的官军,真是不堪一击呢!”

张献忠站在驿道旁,看着占了上风的义军,心里不觉喃喃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