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妃,即袁凤莲,巢湖人氏。
早年丧父,母亲随后改嫁,被大户人家收养,后跟随堂哥学艺,通晓琴棋书画,善骑射。
后来,袁妃选入信王府。
崇祯登基时,与田秀英一同封为珍妃。
崇祯二年五月,擢升为贵妃。
“皇上,微臣还有事务处理,可否就此告退?”
到煤山伴驾的周延儒,见皇后周氏和两位贵妃接驾,连忙慢慢退到崇祯身后。
“爱卿,退下吧!”
崇祯看了看周延儒,轻轻挥了挥手。
周延儒躬身点了点头,连忙转身快步离去。
高起潜扶着崇祯,随着皇后周氏田妃袁妃,一路说说笑笑,走进乾清宫厢房里。
崇祯见几位年轻太监,已经站在房门处,肃然垂首而立,连忙轻轻点了点头。
“皇上,请用茶吧!”
高起潜将崇祯扶到龙椅上,周氏接过小太监托盘里的凉茶,笑盈盈递到崇祯手里。
周氏奉茶之后,连忙站在崇祯身旁,看着田妃袁妃,惬意地笑了笑。
“好茶!好茶!皇后想得真周到啊!知朕者,莫过皇后也!”
崇祯看了看杯里的凉茶,轻轻吹了吹茶叶,慢慢呷了一口茶水。
“姐妹们见皇上日夜操劳,特意为皇上备了凉茶呢!”
周氏将柔柔的目光,从田妃袁妃处收了回来,着看身旁的崇祯。
“臣妾没有照顾好皇上,请皇上多多怒罪!”
田妃素来乖巧伶俐,知道崇祯怜爱嫔妃,连忙向崇祯邀起宠来。
“两位姐姐与臣妾,得知皇上劳累,心里很是不安,故而在这里等候多时!”
袁妃见田妃先行邀宠,也连忙上前柔声一句。
“难得皇后和爱妃,有如此的好意。朕哪有怪罪之意啊?”
崇祯虽然忙于朝政,却对皇后嫔妃悉心怜爱,听罢田妃自责的话,不觉朗声笑了起来。
在崇祯的后宫中,除皇后周氏之外,田妃和袁妃,深得崇祯恩宠。
周氏知道崇祯心意,常常将田妃袁妃,带在身旁。
崇祯见周氏,与田妃袁妃不辞辛劳,不禁笑逐颜开,就将田妃拥进怀里,惹得田妃心旌荡漾。
袁妃见崇祯与田妃嬉笑打闹,不觉羞红了脸庞,顿时有些不知所措,连忙将目光投向周氏。
周氏看了一眼袁妃,又看了看与田妃调情的崇祯,连忙对肃立在旁的高起潜笑了笑,心里不免乐呵呵的。
“请皇后和娘娘,多陪陪皇上,奴才先行告退。”
高起潜见崇祯,与妻妾其乐融融,心里不觉甚喜,连忙借故欲离开。
“爱卿快快退下,到厢房去歇歇吧!”
崇祯连忙回过头来,看了看身后的高起潜,连忙笑着点了点头。
“奴才遵旨!”
高起潜连忙后退两步,诺诺回应崇祯一句。
高起潜不忘再看崇祯一眼,方才乐呵呵转身离去。
转眼。
一年过去。
八月的紫禁城,依然酷暑难耐。
昨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雨,挂在天上的太阳,依然像一个大火球,烤得大地热气腾腾的。
“小柱子,哪里送来的塘报?”
高起潜刚刚走到乾清宫,见小太监柱子急匆匆而来,手里拿着一份塘报,连忙上前轻声问柱子。
“回秉公公,从千里之外的陕西,由快马送来的。”
柱子见高起潜问话,停下脚步柔声答话。
柱子说话慢条斯理,犹如小女孩一般,当是去势的生理特征。
“真是陕西送来的塘报?”
高起潜接过塘报,缓步向乾清宫走去。
“皇上,这是陕西送来的塘报,请皇上细细过目。”
高起潜走进乾清宫,扬了扬手里的塘报,说明手里塘报的来历。
塘报,又称“提塘报”“驿报”,明朝用于向内阁反映战情,或向朝廷传达捷报,或请求增援的文书。
高起潜身为内务府太监,知道陕西有军机大事禀报,故而不敢稍有怠慢,以免误了军机大事。
崇祯轻轻推开怀里的田妃,示意皇后周氏速速退去。
周氏会意地点了点头,与田妃袁妃一道,悻悻然走出厢房。
见嫔妃们已经离去,崇祯慢慢接过塘报,一目十行看了起来,刚才平和的脸上,呈现出隐隐的愁云。
“皇上,陕西军情,究竟如何?莫非有好消息传来?”
机灵的高起潜,已经知道大事不好,但却试探着问崇祯。
高起潜是崇祯近侍太监,在崇祯面前问问军情,已经成为不成文的常事,故而崇祯,也不计较高起潜问话。
“塘报上讲,陕西境内的流寇,有的被剿灭,有的被驱散,有的接受招安,余下的少数流寇,在王嘉胤的蛊惑之下,从陕西东北部,与山西西北接壤一带,举兵渡过黄河,企图流窜山西呢!”
崇祯将塘报掷在御案上,气哼哼说着塘报内容。
“面对此种的情形,该如何是好啊?皇上,前些天,洪大人从西安回京,在兵部办理军务。皇上可否让洪大人,前来乾清宫,商议商议此事?”
高起潜听罢陕西流寇东渡黄河,想起洪承畴已经回了京城。
“爱卿的主意很好!即刻宣首辅周爱卿,三边总督洪爱卿,到乾清宫议事!”
崇祯又拿起塘报,仔细看了看,抬头望向窗外。
“奴才遵旨!”
高起潜看着崇祯,微微舒展了眉头,连忙急急转身,向乾清宫外走去。
“微臣周延儒,觐见皇上!”
“微臣洪承畴,觐见皇上!”
周延儒洪承畴来到乾清宫,连忙匍匐在地,行起跪拜大礼。
“爱卿快快请起!快快请起!赐座!赐座!”
崇祯见周延儒洪承畴,急匆匆行跪拜大礼,虚扶周延儒洪承畴一把,吩咐两位大臣,快快坐下说话。
“洪爱卿,朕传爱卿前来,是商讨围剿流寇之事。”
崇祯待周延儒洪承畴坐定,看着坐在下首的洪承畴。
“陕西流寇,大部已经被灭,尚有小部,正向山西流窜。前些天,微臣已经派重兵,布防于黄河渡口,料流寇会知难而退的。”
洪承畴见崇祯问起陕西军情,寻思着如何回答崇祯。
“陕西流寇,除有部分归降外,大部流寇被剿灭,即使有小股流寇,侥幸流窜山西,料其也成不了气候。朝廷剿灭流寇,指日可待。”
周延儒看着上首的崇祯,连忙插话,评价流窜山西的流寇。
崇祯以为洪承畴,对陕西军务似有隐瞒,见洪承畴将流寇情况,已经如实道来,心里突然宽慰了许多。
“这样很好!对归降流寇,要妥善安置,不得让其再反叛,又沦为流寇。剿灭流寇,是朝廷第一要务,两位爱卿,就尽力为之吧!”
崇祯把塘报拿在手里,看了一眼身旁的周延儒。
洪承畴见崇祯脸上有了笑意,知道今天所议的事,以达圣意,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
“承畴才疏学浅,对围剿流寇之事,还望首辅大人,多多指教,多多指教。”
又见首辅周延儒,不失时机美言几句,洪承畴心里不胜感激。
“洪大人不必过谦。军中诸多事务,延儒只是略知一二,似有班门弄斧之嫌!”
周延儒听罢洪承畴的话,连忙轻轻摆了摆手。
周延儒素有自知之明,知道洪承畴客套,也就简单敷衍了一句。
“和衷共济,方显英雄本色!两位爱卿能有如此胸襟,是大明社稷之幸,黎民百姓之福啊!”
崇祯见两位重臣谦逊,顿时龙颜大悦。
“谢皇上褒奖。微臣当再接再厉,为皇上分忧解难!”
周延儒洪承畴,听罢崇祯褒奖,连忙双双跪地,诚惶诚恐,自谦不已。
“朕素来以为,好,就是好。不好,朕也不会说好。赏罚严明,是朕历来的主张。”
崇祯慢慢站起身来,看着周延儒洪承畴。
崇祯待两位大臣站起身来,送到乾清宫外的御阶下,方才回到乾清宫里,拿起陕西塘报又看了看。
午后的天空,依然烈日炎炎。
午膳之后,崇祯略感疲惫,躺在龙床上,小歇了片刻。
崇祯正在朦胧中,突然一声闷雷,在窗外骤然响起,惊得崇祯一个鱼跃,从龙床上跳了起来。
“旱了这么久,也应该下雨啦!”
崇祯披上黄色丝绸单衣,慢慢走到窗户旁,看着天空移动的乌云,心里不禁喃喃自语。
一阵劲风从宫墙外吹来,被风刮起的残枝败叶,在窗外不停翻滚着,漫卷着,慢慢向墙角移去。
崇祯依然站在窗户旁,看着窗外的一片狼藉,不觉打了一个冷颤,皱眉转身离开窗户,又坐到龙椅上。
崇祯就着窗外亮光,看着一份厚厚的奏折。
“轰隆隆!轰隆隆!”
突然,一道闪电,伴随着惊雷,划过长空,将乾清宫,照得如同白昼。
崇祯看了看窗外,连忙站起身来,再次向窗户走去。
突如其来的大风,一阵紧似一阵,搅得崇祯心绪不宁。
崇祯看着满地乱飞的蒿草树叶,驻足良久,不肯离去。
傍晚时分,天色终于暗了下来。
乾清宫里的光线,又昏暗了许多。
“皇上,风太大,回里屋去歇着吧!”
周氏捧着一只大红烛,款款来到崇祯身边。
崇祯从周氏手中接过红烛,看了看窗外的夜色,轻轻点了点头。
周氏莲步上前,扶着崇祯回到里屋。
“这么个折腾法,为何不下雨?不会是光打雷,不下雨了吧?”
崇祯将红烛放在案几上,在案几旁坐了下来,眼光投向窗外黑黢黢的天空。
“皇上不要着急。如果臣妾没有猜错,今晚会有一场大暴雨的。”
周氏见崇祯焦急,连忙看向窗外。
崇祯看了看身旁的周氏,将信将疑点了点头,继续看着窗外黑黢黢的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