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子时三刻,开始渡河,向山西进军!”
张献忠待刘建宇领兵离去,连忙吩咐身旁的陆翊。
“末将遵命!”
听罢张献忠的吩咐,陆翊连忙一边朗声应承,一边提剑转身离去。
“真是天赐良机啊!愿老天,助献忠和将士们,顺利渡过黄河!”
张献忠看了看李继伟,顿时不觉自言自语。
李继伟见张献忠信心百倍,连忙轻轻地点了点头。
十八寨起义以来,张献忠养成一种习惯,每逢重大军事行动,总是兴奋异常。
站在辕门外的张献忠,看着军渡渡口方向,想着一年多走过的路,内心感到十分欣慰。
义军从起义之初的两万余人,发展到眼下近三万人,成为陕西义军的一支劲旅。
张献忠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谋略的特点,开始显现出来,成为王自用三十六营中,名望颇高的义军将领。
晨曦初露,薄雾缭绕。
太阳还有没有从东方升起,义军已经渡过军渡渡口,踏上黄河以东,辽阔的三晋大地。
渡过黄河的义军队伍,严整的军容,高昂的士气,浩浩荡荡,行进在前往柳林的途中。
张献忠骑着枣红马,捋着胸前的长须,腰间插着佩剑,威风凛凛,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枣红马,是米脂十八寨伏击战,缴获官军老将军的坐骑。
经张献忠悉心调教,枣红马已经成为张献忠的坐骑。
原本骨瘦嶙峋的枣红马,毛色油光铮亮,膘肥体壮,精神抖擞,仿佛主人本应该是张献忠似的。
张献忠喜欢枣红马,与枣红马建立了深厚感情,每次出征疆场奋不顾身,成为张献忠须臾不离的无言战友。
枣红马打了一声响鼻,随之就是一声长啸。
悠扬激昂的长啸,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三晋大地,任吾驰骋!”
心潮澎湃的张献忠,轻轻拍了拍枣红马的鬃毛,看着东方渐渐发白的天际,一句由衷的感叹,突然之间脱口而出。
秋天的太阳,终于跃出东方地平线。太阳耀眼的光芒,普照着山川物野。
晋西北的广袤大地,沐浴在柔和秋阳之中。
义军渡过军渡渡口,稍事休整之后,马不停蹄,直扑百里之外的永宁州城。
沿途乡民看着由西而来,风尘仆仆的义军,不觉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不知道义军究竟向哪里去。
乡民见义军人马,似与以往官军有异,主动为义军送红枣鸡蛋,以及其他食物,俨然一幅送亲人上战场的温馨场景。
张献忠骑在枣红马上,饱经风霜的脸庞,高大魁梧的身驱,炯炯有神的双眼,黑而飘逸的胡须,似古罗马神话玛尔斯战神,既神情庄严,又威风凛凛。
一面黄色的“张”字帅旗,跟随在张献忠身后,迎着晨风不断飘扬。
黑色丝线绣成的斗大“张”字,在阳光下显得异常醒目。
黄土高原缤纷的晚霞,映红了半边天际。
经过一天的急行军,义军队伍终于进入永宁州地界。
张献忠慢慢勒住马缰,看着遥遥在望的永宁州城,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笑容。
“大王,这里离永宁州城,究竟还有多远路程?”
一位年轻兵士走了过来,看着骑在马上的张献忠。
“永宁州城,已经遥遥在望。献忠估摸着,还有二十多里地吧!”
张献忠见年轻兵士问话,连忙笑盈盈地答话。
“大王,据探子秉报,永宁州城里,有一千多官军。大王派出的人马,已经化妆成流民,于昨天傍晚,悉数混进城里。”
袁明清俯在张献忠耳边,悄悄禀报永宁州的军情。
“这里离永宁州城,究竟还有多远?”
张献忠看了一眼袁明清,指着永宁州城的方向。
“末将估摸着,大约还有十五里地吧!”
袁明清看着永宁州城,不假思索地接过话头。
“传令三军,跑步前进。在天黑之前,赶到永宁州城!”
张献忠拔出腰间佩剑,指向永宁州城。
通往永宁州城的驿道上,顿时扬起滚滚尘土。
义军将士借着晚霞的余晖,向永宁州城急匆匆扑去。
永宁州,自隋唐以来,一直唤作“石州”。
后来,于隆庆年间,更名为“永宁州”。
永宁州地处吕梁山以西,由龙凤虎三山环绕,气势雄伟,东川河北川河,在城西交汇,山川形胜,重峦叠嶂,属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镇,朝廷历来都派重兵驻扎防守。
半个时辰过去,义军来到离永宁州城西,约五里地的一个村庄。
站在村外眺望,永宁州城的灯光,似点点星火,在秋天晴朗的夜里,幽幽闪烁着,若隐若现,朦朦胧胧。
“大王,远方灯光之处,就是永宁州城呢!”
李继伟站在张献忠身旁,指着永宁州城的灯光。
“传令三军,暂且休息半个时辰,待探子回报之后,再相行事。”
张献忠站在村头,望着远处幽幽的灯火。
亥时三刻,几个黑黢黢的人影,突然从永宁州城,匆匆而来,惊得李继伟不觉一愣。
“城内情况究竟如何?派进城的人马,已经布置妥当了吗?可否即刻攻城?”
李继伟见来人走到跟前,上前连声追问。
“城里的弟兄,已经准备妥当。李将军,可以攻城。”
一位小将接过话头,连珠炮似的答话。
小将年约十八岁,穿着一件蓝布衣衫,头上裹着白毛巾,腰间插着一把带柄的短刀。
“原来是赵铁林啊!继伟即刻前去禀报大王,向永宁州城,发起攻击!”
李继伟熟悉小将,看着小将朗声点了点头。
“多好的年轻将领啊!大军后继有人呢!”
李继伟看着赵铁林的脸颊,心里不觉默默夸奖。
“这时是亥时三刻,怎么还没有消息?难道城里,又有了变故?”
袁明清站在张献忠身旁,看着永宁州城。
袁明清知道军情紧急,大军在这里等候多时,却没有得到永宁州城的消息,心里顿时焦急万分。
“袁将军,大王在哪里?继伟有军情禀报!”
李继伟来到袁明清跟前,早已经气喘吁吁。
“大王正在等将军消息呢!李将军,探子回来没有?城里的情况,究竟如何?”
袁明清见李继伟问张献忠,连忙转身指了指身后。
“探子已经回来,城里一切顺利。”
李继伟喘了一口气,连忙回袁明清的话。
李继伟说完话,同袁明清一道,向张献忠方向走去。
“大王,据探子秉报,城里情况正常,可以按预定计划行事。”
李继伟走到张献忠身旁,连忙报告城里的情形。
“既然这样,献忠也就放心了。传令三军,即刻出发,速速前往永宁州城!”
张献忠看了一眼李继伟,抬手指着永宁州方向。
夜幕掩护下的义军,悄悄离开村庄,消失在朦胧的夜色中。
不到半个时辰,义军的先遣人马,抵达永宁州城外,潜伏在一片树林里。
“是否与城里约定好,等候攻城的信号?”
张献忠站在一棵柳树下,望着隐隐约约的永宁州城。
“按照大王吩咐,已经和城里弟兄们约好,只要城墙上出现火光,就是攻城信号!”
李继伟指了指城墙,连忙急急地点了点头。
又过了半个时辰,永宁州城西门城墙上,突然燃起熊熊大火。
明亮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际。
“大王快看,城楼上燃起大火啦!”
李继伟突然站起身来,兴奋地大声嚷嚷。
“传令三军,马上开始攻城!”
张献忠环视着将士们,挥舞着铮亮的大刀。
隐蔽在城外的千军万马,像潮水一般向永宁州城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