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明将归降

刘威先听罢交手的义军将领,自称是“八大王”大将,以为三位流寇将领,在拉大旗作虎皮,就没有仔细计较。

而眼前的年轻将领,怎么开口就称“献忠”?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刘威丈一时间,竟然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将军可是永宁州城刘威将军?”

张献忠见官军将领不解,连忙上前拱手施礼。

张献忠得知,守城的官军将领,是赫赫有名的刘威。

又见刘威与袁明清,已经剑拔弩张鏖战了一场,知道一定是刘威无疑。

“本将刘威,永宁州城兵备。将军怎么认得本将?”

刘威看了看张献忠,顿时不觉一愣,连忙幽幽回了一句。

刘威没有想到,眼前的年轻将领,竟然神通广大,心里既有些佩服,又有些不明就里。

“这位是末将的大王,刘将军岂能不认识?”

袁明清见刘威疑惑,连忙上前接过话头。

“大王?何人是大王?本将概不认识!”

刘威对袁明清不服气,故意气哼哼地看了看袁明清。

“本将是陕西定边柳树涧堡人氏,大名张献忠。那个‘大王’名头,是弟兄们随意叫的,还望将军不必介意。请问将军,尊姓大名?”

原本已经罢兵的袁明清,见刘威依然盛气凌人,欲上前理论一番,却听张献忠“原来真是陕西定边柳树涧堡的‘八大王’啊!刘威久仰八大王英名呢!还望八大王,不与刘威计较一二!”

刘威见张献忠和蔼可亲,不觉为之一震,连忙露出笑脸还礼。

“献忠久闻将军,是大义之士,苦于无缘相见,颇感遗憾。今天在这里相见,是献忠与将军,三生有缘啊!”

张献忠上前两步,站在刘威跟前。

张献忠的目光投向刘威,微笑着轻轻点了点头。

“末将愿率永宁州全城官军,归降于八大王麾下,任凭八大王调遣!”

刘威听罢张献忠的肺腑之言,连忙将手里的偃月大刀,猛地掷在身旁的地上,双手抱拳一跪长揖。

“刘将军免礼!刘将军免礼!从今以后,将军与献忠,就是一家人,也亲兄弟。将军何必如此客气?如是,献忠与将军,哪里还像亲兄弟啊?”

张献忠见刘威有意归降,顿时心里十分喜悦,连忙上前扶起刘威。

“末将也是苦寒出生,知道民众疾苦,憎恨贪官污吏。末将久闻八大王英名。从今以后,末将甘愿在八大王麾下效力。”

刘威含泪看着张献忠,将心里的话和盘托出。

“将军识大局,明大理,是人中豪杰。今后,献忠与刘将军,就兄弟相称,和弟兄们同舟共济,攻坚克难。如果将来建了宏图大业,当是同享荣华富贵。”

张献忠与刘威初次见面,感觉心心相通,不觉喜形于色。

刘威,租籍,山西汾州府杏花村。

从军十多年以来,刘威连年转战河南陕西甘肃。

因对朝庭镇压流民不满,前不久从榆林镇副将,贬至永宁州城任守备。

刘威到任不久,连接朝廷通报,言及陕西流寇,有东渡黄河之嫌。

刘威迫于眼下的情势,不得不招募兵丁,意欲加强城防。

张献忠的仗义,早已经在晋陕民间广为流传。

作为官军将领的刘威,也有所耳闻。

今天城中相见,果然名不虚传,大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如果八大王不谦弃,请到府上先坐坐吧!”

刘威性格豪爽,见张献忠待人诚恳,恳求张献忠前往将军府。

“刘将军有请,献忠岂有不应之礼?”

远道而来的张献忠,听罢刘威盛意邀请,连忙乐得顺水推舟。

“大王,请随末将而来吧!”

刘威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已经改称张献忠为“大王”。

清晨,永宁州城。

大街小巷到处是欢乐的人群。

义军打开州府的粮仓,救济城里流民百姓。

领到粮油米面的人们,喜笑颜开,奔走相告。

张献忠在袁明清刘威陪同下,说说笑笑,边走边看,欣赏着永宁州城的美景。

刘威虽然在永宁州驻扎不久,对永宁州城也是熟悉,一边走一边详解永宁州的过往,以显示地主之谊。

“刘将军在官军中,威望很高,还望将军,多多赐教才是。”

袁明清是张献忠师傅,又是张献忠的爱将,当然知道刘威,对张献忠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刘威降了张献忠之后,为广纳官军降将,壮大发展义军队伍,开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先河。

这时的刘威,已经与袁明清,没有了芥蒂,两人已经称兄道弟,成了张献忠的心腹将领。

“末将得知袁将军,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还望袁将军,多多关照才是。”

刘威也是推心置腹之人,对袁明清怀着崇敬之情。

“将军言重,刘将军也是栋梁之才啊!”

袁明清看着刘威,笑盈盈地接过话头。

“李将军如此的匆忙,究竟有何要事?”

张献忠从刘威将军府,刚刚走到大营前,见李继伟急匆匆策马而来。

张献忠知道李继伟前来,一定有了官军信息,却还是不觉一惊,毕竟官军已经尾随在后。

“大王,洪承畴的官军,从西边赶了过来。先头人马,已经过了军渡渡口,正在前往柳林途中。末将估计,一天之后,可能赶到永宁州城呢!”

李继伟见张献忠勒住马缰,将探得的情报一一禀报。

“李将军,传令诸位将领,速速前来大营议事。”张献忠见军情紧急,不等回到大营,连忙吩咐李继伟。

“末将遵命!”

李继伟转头看了看张献忠,知道军情十分紧急,连忙策马速速离去。

中军营帐。

“各位将军快看,军渡渡口,到永宁州城,不到一百里路程。洪承畴的官军,已经尾随而来。献忠估摸着,待一天之后,官军可以抵达永宁州。将军们有何高见,不妨就开门见山吧!”

张献忠指着条桌上的地图,询问身旁的将领们。

昨晚打了一个大胜仗,将领们兴致颇高,连忙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唯独刘威一言不发,看着地图默不作声。

“刘将军有何高见,也不妨谈谈吧?”

张献忠的目光,投向对面的刘威。

在张献忠看来,刘威毕竟是官军归降将领,诸如此类的事项,一定有独到的见解,先听听刘威的见解,当然也是无妨的。

刘威第一次参加军事会议,既倍感兴奋,又有些担忧。

兴奋的是,早就期待着,与张献忠在一起,齐心协力,干出一番大事业。

担忧的是,怕初来乍到,一旦话语有所不妥,将领们看了笑话,就没有了颜面。

“末将初来乍到,如果有不当之处,还望大王和诸位将军,多多海涵。”

忧心忡忡的刘威,抬眼看了看张献忠,犹豫不决站起身来。

刘威说完话,连忙抱拳拱手致歉,一副谦谦君子模样。

“刘将军何必如此客气,在座的都是兄弟。将军有何高见,不妨直说也罢!”

袁明清看着刘威,放下茶杯笑了笑。

“袁将军说得对!刘将军已经是自家兄弟,应该畅所欲言才是!”

张献忠见刘威有所顾忌,转身走到刘威身旁。

刘威没有想到,张献忠和袁明清,竟然虚怀若谷,通情达理。

刘威顿时感觉心里所想,是多么的幼稚,顿时有些过意不去,连忙指着地图,滔滔不绝起来。

“末将以为,从永宁州城出发,有两条道道可以走:一条沿着吕梁山以西,向北而去。但是,向北的路,人烟稀少,土地贫瘠,义军粮草补给十分困难;另一条,翻过吕梁山,往汾州府太原府方向而去。这一路,虽然有官军人马,但是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便于义军粮草补给。”

刘威毕竟是官军将领,其思维不仅敏捷,还有理有据,将所表达的意图,说得清清楚楚,让在座的将领们,不得不点头称是。

“刘将军说得太好啦!往汾州府太原府方向,可以与其他大军,遥相呼应,也便于与接踵而来的官军周旋,真是两全其美啊!”

袁明清听罢刘威分析,连忙笑着点了点头。

“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下一步的行动方向,是汾州府太原府方向。”

张献忠看了看将领们,指着地图上的汾州府位置,定下了下一步义军的进击方向。

将领们听罢张献忠的话,连忙轻轻点头称是。

永宁州城东门驿道上,义军浩浩荡荡,冒着朦胧的薄雾,向汾州府方向进发。

与袁明清刘威同行的张献忠,回头看了看渐渐远去的永宁州,心里顿时涌起些许的不舍。

永宁州城,是义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之后,占领的第一座城池,也是没有流一滴血,就打下的城池,得益于刘威的大义之举。

城中百姓对义军颇有好感,张献忠却念念不忘。

前往汾州府,途中不知道会有多少艰难险阻。

想到这里,张献忠有些闷闷不乐。

“大王,别难过,大军还会回来的!”

李继伟见张献忠抑郁寡欢,连忙上前劝慰张献忠。

“哎!官军一来,永宁州城的百姓,又要遭殃了!”

张献忠摇了摇头,不禁叹息起来。

“大王忧民之心,天地可鉴啊!”

李继伟见张献忠忧心,不觉感叹张献忠的仁慈之心。

毕竟永宁州城,也为李继伟留下了深刻印象,说没有一点儿感情,那可是一句假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