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从军少年

“小小年纪,竟能爱憎分明,真是一块可塑之才啊!好小子,如果真的想参加大军,那就跟着献忠干吧!不过,此事关系重大,还得征得老伯点头才是。”

张献忠看着少年,连忙点了点头。

张献忠看着少年青涩无暇的模样,思绪仿佛已经回到已经逝去的童年。

想当初,张献忠不也是嫉恶如仇,巴望着为穷苦百姓,抱不平吗?

见少年参加义军心切,张献忠岂有不同意之理?

“将军莫怪小儿在身旁闹腾。前不久,高将军路过此地时,小儿想跟高将军而去,是老夫见小儿年幼,将小儿留了下来。今天见将军路过,小儿就缠住老夫不放。还望将军,多多见谅。”

老者见少年嚷着要参加义军,连忙看着对面的张献忠。

“爹爹,快给将军说说情,让儿子跟了将军去吧!”

少年听罢张献忠的话,转头摇着老者的手臂。

少年是知书达理之人,见老者与张献忠搭话,死死缠着老者,要跟张献忠而去。

张献忠看着老者不舍,想起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俗语,想起那年离开柳树涧,前往十八寨时,母亲李艳和父亲张快,依依不舍的神情,心里顿时涌起一丝幽幽的惆怅。

“儿子已经长大,要远走高飞,是迟早的事。既然将军看得起小儿,老夫让小儿,随将军从军去吧!小儿跟了将军,兴许将来,会有个好前程呢!”

老者看了看身旁的张献忠,连忙将少年拥进怀里。

张献忠方才知道,眼前的老者,姓吕,名承朝。

早年从河间逃荒来到襄汾,在汾河边落了脚。

老伴在小儿子两岁时,因病去世。

大儿子五年前投了官军,据说去了陕西陇东,后来没有了音讯,只得与小儿子相依为命。

“爹爹愿意孩儿,投身于将军麾下?既然如此,望爹爹受孩儿一拜!”

少年见吕承朝欣然同意,高兴得倒头就拜,让吕承朝激动不已。

少年“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向吕承朝行起跪拜大礼。

“为父已经是暮年之人,也许不久于人世。从今以后,将军是吾儿再生父母,家中诸事不必牵挂,跟着将军,去干一番大事业吧!”

吕承朝知道儿子此一去,出生入死,浪迹天涯,不知哪年哪月,才能相见,连忙扶起小儿。

“敬忠谨记父亲教诲,紧紧跟随在将军身旁。孩儿从军之后,父亲得保重身体。待来日有了闲暇,孩儿就回家,看望老父亲!”

少年听罢吕承朝的话,顿时泪流满面。

“为父不需吾儿担忧,好好跟着将军做事吧!”

吕承朝咽哽着点了点头,看着满面泪痕的小儿。

“好啦!好啦!既然想从军,可不能哭哭啼啼的。老伯也是爽快人,儿子就要离开,心里有所不舍,也是人之常情。老伯还是高高兴兴,送儿子从军去吧!”

张献忠见父子俩难舍难分,连忙看着少年笑了笑。

“敬忠,快快谢过将军,快快谢过将军!”

见张献忠好言相劝,吕承朝连忙打住话头,看向身旁的懵懂小儿。

“敬忠谢谢将军!谢谢将军!”

吕敬忠看着身旁的张献忠,顿时不觉破涕为笑,“噗通”一声跪在地上。

“从军不但很苦,打起仗来,还会死人的。小小年纪,难道不怕死吗?”

张献忠看着身旁的吕敬忠,连忙笑呵呵接过话头。

“敬忠一定是不怕的。如果怕苦怕死,还算大军的人吗?”

吕敬忠挺了挺胸,信心十足,看着张献忠。

“吾儿敬忠,俨然已经是大军兵士。为父为敬忠,感到由衷的高兴!”

吕承朝见吕敬忠明事理,捋着颚下的胡须,开心地笑了起来。

十六岁的襄汾少年吕敬忠,从此跟随在张献忠身边,身经百战,成为张献忠麾下的一员猛将,陪伴着张献忠,走过了既坎坷,又辉煌的一生。

以致后来在汾河岸边,流传着吕敬忠,从军于张献忠的轶闻。

张献忠的义军队伍,继续向南而去,慢慢消失在吕梁山尽头。

吕承朝站在小院外的坡上,手搭凉棚,久久张望。

“爹爹,孩儿此次离去,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家,爹爹要多多保重。”

想着小儿离别时的话语,毅然决然的神情,吕承朝的脸上,依然留着一丝的刚毅,含在眼角的两滴泪水,始终没有落下来。

秋阳,洒在小院里。

挂在树上的苹果和红枣,像小小的红灯笼,随着秋风,轻轻摇曳。

几片金黄的枫树叶,像飞舞的彩蝶,离开高高的树枝,飘飘洒洒,落在小院的角落里。

小院的墙边,几株野菊花,含苞怒放,黄色的和白色的花儿,像一只只绒毛球似的,铺在稀疏的草地上。

吕承朝转身回到小院,看着院里满园的秋色,刚才忧郁的心情,此时渐渐舒展开来。

太原西南。

悬瓮山麓。

在浓浓的秋色里,夏天漫山遍野的碧绿,已经在飒飒秋风吹拂下,层林尽染,满目金黄。

山上山下,连片的枫叶,火焰般的艳丽,将秋日的燃情,慷慨地撒向四野,点缀着荒凉的山山水水。

蔚蓝色的天幕,紫边镶金的彩云,似缤纷的棉朵,在空中飘荡,透着梦幻般的美丽。

洪承畴对悬瓮山美轮美奂的秋色,已经没有了丝毫的兴趣,沮丧地在营帐走来走去,不时转头看着案几上的作战地图,焦虑万分的神情,写在灰暗苍老的脸颊之上。

一股凉飕飕的秋风,突然刮进营帐,洪承畴冷不丁一个激灵,连忙将身上的战袍掖了掖。

李自成的义军,已经兵临阳泉城下,曹文诏在阳城对王嘉胤的围剿,也没有多少进展。

从太原府南下,从潼关渡过黄河北上的人马,却没有发现张献忠的行踪。

让洪承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遍布山西各地的密探,居然不知道张献忠的去向。

虽然洪承畴处分了几位负责情报收集的将领,仍然没有张献忠的一点消息。

张献忠究竟在何处,洪承畴依然不得而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找到张献忠的踪迹。

然而,让洪承畴感到紧张的是,近侍太监高起潜,受崇祯之命,近几天将从北京前来太原,督查围剿山西义军的事宜。

洪承畴知道,名不见经传的高起潜,虽然只是崇祯的近侍太监,但是此人深得崇祯的器重。

如前不久,大将孔有德在山东叛乱,崇祯派高起潜担任监军,监督各路官军将领,前往山东征讨孔有德。

由此看来,高起潜是洪承畴,不可小觊的人物。

洪承畴老于世故,在头脑里思索着,如何应付即将到来的高起潜。

虽然此前,洪承畴与高起潜,多次在乾清宫谋过面,对朝廷围剿流寇的事,有过言语交流,却无太深交往,故而不敢有所懈怠。

从太原至晋祠的大道上,扬起一袭黄色尘土。

随着“哒哒哒”的马蹄声,几匹快马风驰电击般,直奔洪承畴大营而来。

洪承畴得知高起潜,今天从京城匆匆前来,早早候在辕门外。

见有人勒住马缰向大营张望,洪承畴知道,那人就是高起潜无疑。

“洪大人近来安好?起潜让洪大人久等啦!”

高起潜策马来到辕门外,见洪承畴在辕门外迎候,一边翻身下马,一边柔声笑了笑。

“高大人远道而来,昼夜兼程,鞍马劳顿,请高大人进大营歇歇吧!”

洪承畴见高起潜下马,连忙迎上前寒暄一句。

“这是皇上圣旨,请洪大人接旨!”

高起潜刚刚走进大营,连忙从怀里掏出圣旨,看着身旁的洪承畴。

按照朝廷惯例,钦差大臣视察,大都带着皇上圣旨。

“微臣领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洪承畴对此心知肚明,听罢高起潜的话,理了理锦缎衣冠,连忙跪在地上。

在众人退去之后,洪承畴客套地与高起潜,共叙旧情。

“高大人,此是杭州西湖龙井,恭请大人略加品赏,看看成色究竟如何?”

洪承畴见侍卫将龙井端了上来,笑脸迎向对面的高起潜。

“好!好!好!洪大人也品赏!洪大人也品赏!”

高起潜见洪承畴有逢迎之意,连忙笑着点了点头。

高起潜将茶杯盖子轻轻揭开,西湖龙井幽雅清醇的香味,顿时扑鼻而来。

“嗯!好茶!好茶!喝着此茶,真是幽雅清香,余味绵长啊!”

高起潜双手端起茶杯,凑近鼻尖闻了闻,连忙慢慢呷了一口,抬眼看着洪承畴,又轻轻点了点头。

“高大人,真是茶道高手呢!承畴佩服之至,佩服之至啊!”

洪承畴见高起潜兴奋,即刻轻声恭维高起潜。

“起潜在洪大人面前,哪能谈得上茶道高手啊!起潜如果是茶道高手,岂不让洪大人,笑掉大牙了啊?”

高起潜也是善于应酬之人,连忙抬头看着洪承畴。

洪承畴见高起潜打趣,连忙一边扬了扬手,一边淡淡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