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盟会密函

御书房里。

炉火的热浪,不时扑面而来。

洪承畴穿着一件貂皮厚袄,额头已经沁出了汗珠,连忙将右手作蒲扇状,在脸旁不停地搧着。

高起潜斜眼看了看洪承畴,轻轻笑着摇了摇头,敛着衣袖莲步上前,将炉火又拨了拨。

洪承畴见崇祯久久沉思,转头向高起潜递了一个眼色。

“皇上先歇歇,喝口热茶吧!”

高起潜顿时会意,走到崇祯身旁。

高起潜说完话,扶着崇祯坐到龙椅上,将一杯热茶,递到崇祯手里。

御书房外,寒风依然不停地刮着。

御书房内,炉火越燃越旺。

崇祯没有理会高起潜,起身径直走到窗户旁,看着窗外摇曳的树枝,依然没有一声的言语。

一片火红的枫叶,随风卷了起来,慢慢掉到地上。

枫叶沿着院里的墙脚,吹到花圃的菊花丛中,宛如一团鲜艳的花朵。

崇祯心情烦躁,又不便再次发作,只得站在窗户旁,看着窗外朦胧的景色,以了却心里隐隐的无趣。

“洪爱卿快看,花圃里的枫叶,煞是好看呢!”

崇祯见菊花丛中的枫叶,似花朵般的艳红似火,突然唤洪承畴,过来一同观赏。

“相思回味谁更美,寒冬枫叶激情酣啊!”

洪承畴快步来到崇祯身旁,透过窗户抬眼望去,那片孤零零的枫叶,确是灿若云霞,宛如一丛不灭的火焰,真是美艳之极,连忙朗声赞叹。

“难怪唐代诗人杜牧,更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句,诗赞艳丽的枫叶呢!原来,隆冬的枫叶,真是百看不厌,美不胜收啊!”

崇祯见洪承畴,吟诗赞美窗外枫叶,竟然引经据典,笑着接过话头。

“冬去春来。来年,当枫叶,又是嫣红之时,流寇已经了无踪影。”

高起潜不愧是崇祯近侍太监,见崇祯与洪承畴,兴致勃勃,吟诗赋辞,站在崇祯身后接过话头。

“剿贼尚未成功,尔等更要努力。”

崇祯回头看了看高起潜,立马忧忧地沉下脸来。

其实,高起潜对诗词,倒是一窍不通。

说这话,在于为崇祯和洪承畴助兴。

高起潜没想到,又被崇祯尅了一句,连忙诺诺退到一旁,不再有只言片语。

“微臣当谨记皇上圣谕,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洪承畴听罢崇祯的话,连忙拱手称赞。

“有洪爱卿这句吉言,朕也就放心啦!”

崇祯看了看信心满满的洪承畴,又看了看沮丧不已的高起潜。

王嘉胤遇害之后,洪承畴按照崇祯旨意,从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抽调十五万官军,围剿山西义军,又从山海关,抽调五千关宁铁骑,增援山西官军。

一时间,三晋大地,官军云集,战场形势,越来越不利于义军。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决战,在黄土高原上,慢慢开始上演。

河津稷山新绛地界。

张献忠大营。

当崇祯在紫禁城与洪承畴,商讨如何围剿义军时,张献忠带领所部义军,避开南北两支官军锋芒,在河津稷山和新绛,已经休整三个月。

此时的张献忠,从王嘉胤牺牲的阴影中,慢慢走了出来,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大王,这是义军首领王自用,派心腹之人,送给大王的密函。”

袁明清走到张献忠的身旁,悄悄将密函之事,告诉张献忠。

“送密函的人,现在究竟在何处?献忠想见见那人呢!”

张献忠吃惊地“啊”了一声,转身看了一眼的袁明清,连忙接过袁明清手里的密函。

去年初,在陕西安塞时,张献忠曾与王自用,在窑洞里见过一面,彼此推心置腹,颇感亲切。

由此,张献忠与王自用,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突然听说王自用送来密函,张献忠以为王自用,有了不测事件,故而大吃一惊。

“大王快看,坡下衣着破烂的老人,是送来密函的人。那人刚才对末将说过,此事关系重大,不得随意张扬,以防官军渗入大军的探子。”

袁明清站在张献忠身旁,右手指着坡下来人。

“快快将来那人带去大营,待献忠回营之后,看了密函详情,再作商议吧!”

张献忠看了一眼坡下的来人,连忙吩咐身旁的袁明清。

连续几天的大雪,马家沟的山涧卯梁,已经被大雪所覆盖。

一尺多厚的积雪,让人走起路来,显得十分吃力。

张献忠磕磕绊绊,跨进屋里,见炉中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飞扬的火花,像腾起的流星,将屋内照得十分敞亮,顿时感觉温暖如春。

刘燕盘腿坐在炕头上,煨着双脚纳婴儿棉鞋。

见张献忠急匆匆进屋,刘燕连忙端起案几上的茶水,慢慢递到张献忠手里。

张献忠歉意地笑了笑,接过刘燕递来的茶杯,“咕嘟咕嘟”,喝了个底朝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片刻之后,张献忠从怀里拿出密函,小心翼翼,拆开封口蜡泥,抽出细细的长条书信,就着窗外透进的亮光,仔细看着书信。

王自用的书信,写在一张黄色宣纸上,规整娟秀的柳书字体,张献忠格外熟悉。

“啊!真是紫金粱大哥,亲手书写的密函呢!”

张献忠看着手里的书信,心里顿时默默自语。

张献忠知道,“紫金粱”,是王自用的号。

这件密函,是王自用亲手写给张献忠的。

“献忠兄,台鉴。恕自用冒昧去函。阳城一役,王嘉胤战死沙场。今,朝廷又对大军围攻甚烈,吾等当合力而抗之。惟将诸路大军协同抗敌,方能共渡难关。望兄台不日会盟,推举盟主,共襄未来之大计也。”

张献忠展开密函,以上内容映入眼帘。

王自用,陕西绥德人,又名“王和尚”,号“紫金粱”。

王自用崇祯元年起义,为王嘉胤的部属。

崇祯四年秋,王嘉胤在阳城遇难,各路义军迫切需要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共同抗击官军围攻。

王自用以密函形式,邀请张献忠等义军首领,共商义军大计。

“大王,王自用在信里,究竟说了何事?”

袁明清从屋外走进屋里,慢慢坐在张献忠身旁,见张献忠神情严肃,知道此事关系重大。

袁明清义军中,地位次于张献忠,是张献忠所倚重的主将。

大凡重大事项,张献忠都要与袁明清商议。

王自用送来密函的事,源于袁明清是张献忠师傅,又因袁明清已经知道,张献忠也不回避袁明清。

“密函确是紫金粱,派心腹之人送来的。紫金粱让献忠向东,去长治开化寺,参加各路大军推举盟主之事。”

张献忠见袁明清,问起密函内容,看了看袁明清,将密函投入炉火之中。

“末将以为,大王应尽快赶到开化寺,参加推举盟主之事。”

袁明清看了看化为灰烬的密函,连忙凑到张献忠耳边。

袁明清毕竟见识多广,阅历丰富,对诸多事项,都颇有主张,其见解与张献忠,多有默契。

“袁将军说得对!献忠的想法,与袁将军不谋而合。此事不宜声张,先召开军事会议,研究确定下一步行动方向,争取尽快赶到长治去,与紫金粱等首领,在开化寺聚会。”

张献忠沉思片刻,对袁明清点了点头。

军事会议,进行了两个时辰。

案几上的蜡烛,如豆的亮光,在寒风的吹拂下,时明时暗。

铺开的地图,被风吹起一角,在案几边,晃来晃去。

茶杯里,续好的热茶,腾起的薄雾,如梦如幻,慢慢升腾起来,显得飘飘渺渺。

踱来踱去的张献忠,终于停下沉重的脚步,站在放着地图的案几旁,就着幽幽的烛光,看着地图出神。

会议的气氛,越来越凝重,将领们依然等待着张献忠,决定下一步义军的行动方向。

“大王,近几天派少许人马,慢吞吞向西而去,为何大军大队人马,依然按兵不动?”

一位年轻将领站起身来,打破了屋里难耐的寂静。

“那部分人马,是献忠用来引诱官军的,让官军以为大军向西而去,沿着吕梁山以西而向北,绕道进入太原府,与王自用等诸路大军汇合的。”

张献忠连忙回过头来,看了看问话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