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勤能补拙才偏敏,廉不沽名品益高

勤能补拙才偏敏,廉不沽名品益高。——上联意为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才情才会敏捷;下联意为廉洁的人不沽名钓誉的品性才是高。

这副对联引出了一个廉政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魏晋时寿春人胡质、胡威父子。

胡质,以忠清著称,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胡威从小就能磨练自己,立下高远志向。胡质在荆州当官时,胡威从京都去探望,“家贫,无车马童仆,自骑驴单行”,每到客店,亲自放驴,打柴烧水煮饭。饭毕,再跟随同伴上路。到了荆州,拜见父亲后,就在马厩里住了十多天。告辞回家,父亲送了一匹绢作为行装。胡威问:“不明白哪里得来此绢?”胡质说:“是我薪俸的节余,作为你路上的干粮罢了。”胡威接了绢,辞别回家。胡质麾下有位都督在胡威未走之前,就请假回家,暗中在百里之外准备了费用行装,等胡威到来时,邀请胡威作伴,每事佐助。走了几百里,胡威开始疑惑,便引导询问他,知道他是都督后,就把父亲给的绢拿给他,向他表示感谢后打发他走了。以后因他人报信将此事告诉了胡质,胡质打了都督一百杖,并革了他的官职。“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胡威后来官拜待御使,历任南乡候,安丰太守,继调徐州刺史。他在这些地方辛勤治理政事,推行教化,改变了那里的面貌。一次见到晋武帝,武帝赞叹他父亲的清廉,便对他说:“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我不及父亲啊!”武帝问:“你父亲怎么胜过你呢?”胡威说:“我父亲清廉害怕别人知道,我清廉却恐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不及我父亲的地方啊!”

对胡质胡威父子,古人送的是“清慎”,“清”当是清廉,“慎”当是慎独,即一人独处时面对种种诱惑,慎重把握自己。他二人是当得起这个称号的。胡威对父亲的评价也是对“廉不沽名品益高”的最好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