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老子其人……
- 闲云野鹤集今古名言每天说几句
- 赵海中
- 1415字
- 2023-04-10 23:23:43
老子名李耳,字聘,一字或谥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氏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揽,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世界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面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聘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聘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聘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老聘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聘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喜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聘好友乎?老聘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其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聘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聘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聘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聘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上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聘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