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香满巷”的故事(小小说)

贾家卖芝麻香油传了三代,是古镇远近闻名的“香满巷”。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声婴儿的啼哭从贾家传出,人们知道,贾家又添人丁了。

孩子取名贾雨,自幼聪明伶俐,人见人爱。17岁那年,贾雨便接过父亲的油挑,成了一路叮当的“卖油郎”。他会说话、嘴甜,婶子大娘一叫,就都来买他的香油,因此,他出挑早,回得也早,父母也总是夸他,是个做生意的料。

20岁那年,父母操办,给他成了家,从此,做生意也自立门户了。

几年后,他的油渐渐卖得少了,赚的钱还不如一个空手外出的打工仔。人们都说他的油没有以前香了。还有人似乎早知根底,说:“是他亲爹也吃不了纯油。”

光阴荏苒,世事难料。他又挣扎着干了几年,不想镇上有人买了台韩国香油机,芝麻现场加工,随到随做。因为是自己的芝麻,又亲眼瞅着做,人们都说:“这油纯,香到心里了。”

贾雨祖上传下的手艺到他这辈上给丢了,开始着实难受了几天,后来就慢慢淡漠了。

他又做起了卖菜生意。一次有个熟人买菜,他非常热情,秤一高笑着说:“好哩!卖给人家一块钱一斤,给你算八角。”乐得这人合不拢嘴。回到家一称,五斤菜还不到四斤半。人们说,贾雨的眼睫毛都是空的,拿着可以当哨吹。不少人知道他“手高”,都不愿买他的菜,吃亏上当只一遭。

不久,年过半百的贾雨又变成了走街穿巷的“卖醋翁”。俗话说:“要想富,卖酒醋。”他深得其中奧妙。

一天正午,贾雨见醋剩的少了,便推车出了村,到路旁一小水坑边停下,几分钟后又推车去另一个村,结果很快就卖完了。贾雨刚走,一户人家正吃饭便骂了起来:“醋瓶里咋有个蝌蚪呀?这老头儿瞎活了几十,死后叫他变成王八驮石碑!”

贾雨花甲之年得了一场大病,儿子赶紧送他到医院。大夫说:“必须马上手术,不然就晚了!”

三天后贾雨总算醒过来了。查房的主刀大夫见他醒来,轻轻舒了一口气,说:“祝贺你啊!你的手术非常成功。不瞞你说,这种手术目前国内成功率只有30%,你就是其中之一。”他无力地望着大夫,泪水从眼角滾落下来。他让儿子把一千元钱塞过去,可大夫无论如何也不要,并真诚地告诉他:“救人是我的本分,我这个人,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亏心事不干’。”听了大夫的这句话,他怎么也忘不掉,足足让他琢磨了好几天:天下人还有不爱钱的?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贾雨病愈出院那天,郑重地把儿子叫到跟前,意味深长地说:“儿啊!爹这一场病,使我明白了许多事儿。我这前大半辈子算是白活了,做了不少亏心事。你千万别跟我学!这做人啊,得有个根本,那就是良心。你看,我这些年攒的一万多块钱,一场病全花光了。这也是报应,老天让我‘零星吃土,成撮屙坯’。这下好了,心里落个干净。从今往后,咱家要多行善事,扶困帮贫,正路挣钱,正经做人,不能总看着钱,歪门邪道来的钱不是钱。”老人激动起来,儿子赶忙扶他躺下,并不住地答应:“爹,您老放心吧!”随后背过脸去,抹了一把怎么也止不住的泪。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镇农行帮困人员找上门来,贷款给因病致贫的贾家买了一台四轮拖拉机。儿子农闲跑运输,农忙犁地播种,把村里军烈属、困难户的活免费包了。由于热情勤快,随叫随到,又总少要乡亲们点钱,别人的拖拉机闲着,可他总有干不完的活,而且口碑很好。人们都说:“嘿!这贾雨老人得了一场病,像换个人似的,还是“香滿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