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思母》诗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作者是一位僧人,与恭,号懒禅,上虞人,元代著名高僧。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七绝,每一句都写得很细腻,很感人,也很伤感。尤其是开篇第一、二句,便把对母亲的思念描写得很深刻。每当到了这个季节,白霜就会落在芦花上面,让人看了伤感不已,泪水涔涔,把衣服都要弄湿了,母亲终日倚靠在柴门边,望着远方的路,思念着我这个儿子,希望我可以早点回去。第三、四句写得更加伤感,去年五月梅雪季节,整天都是下着淅淅沥沥的雨,在这漫长的雨季里,我曾把自己的袈裟给典当了,还籴米回到家里给母亲吃。由此可知,诗人生活很艰辛,母亲跟着自己过穷日子,这也让诗人很愧疚,很无奈。年迈的母亲在家里孤苦无依,思念着远方的儿子,在外面的儿子也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母亲。

僧人身在佛门孑然一身,四大皆空,如何空对母亲的思念?其实也是一样的,母与子那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亲情。如此看来,一位僧人还有对母亲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更何况我们凡人呢?身在异乡的儿子,不管离家多远,千万别忘了生你养你如今却已衰老白发苍苍力不从心的父母啊!也许他们正倚着柴门望眼欲穿盼着你的归来。

远在他乡的游子们看到这首诗有何感想?有空常回家看看,父母并不求你作多大贡献,只是想和你说说话聊聊天。如果太忙就常打个电话问个平安,或发个小视频给父母看,不需典当袈裟,也不花太多的钱,就可滿足老人的心愿。在家怎么受苦受累也都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