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中国古代史上第一完人
- 闲云野鹤集今古名言每天说几句
- 赵海中
- 1639字
- 2023-02-11 12:38:41
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连史上的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关羽都不敢说自己是完人,但是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却真有一个完人,他不是孔子、诸葛亮、王阳明,而是范蠡,此人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具备了中国传统思想总结出来的四条标准:“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惠及百姓。”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道家和经济学家,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
范蠡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智慧超群。当时因不滿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的黑暗政治而投奔越国。
越王勾践非常欣赏范蠡的才能,加以重用。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却大败而归,还负了伤,不久又病死了,临死前对儿子夫差说:“必毋忘越”!于是夫差开始发愤图强,积蓄力量,准备为父报仇,最终决定先发制人。范蠡劝越王勾践不可出兵,越王不听,在会稽山大败。之后,范蠡又劝谏越王答应吴国所有条件以保全性命,越王这次老老实实听了范蠡的话,果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按照吴越和谈的条件,越王勾践带着妻子到吴国去给吴王做奴仆,他还想带文种,但范蠡说让文种留下来治国,我跟你前去做奴仆。越王勾践在范蠡的劝阻下,忍辱负重,卑躬曲膝在吴国为奴三年。越王君臣的卑下行为渐渐麻痹了吴王的敌意,甚至产生了恻隐之心,于是放勾践君臣回国。
回国后,范蠡劝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励志,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建议,勾践全部照办。首先发展农桑,富国富民,善待臣民,其次为了麻痹吴国,范蠡让勾践建造两座城,一小一大,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又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麻痹对方,这样以来夫差就没有任何防备之心了。同时还不断给夫差进贡他喜欢的东西以及美女。第三就是加强训练士兵,组织敢死队,提高士兵奖赏。
在范蠡的一系列措施之下,越国很快就又强大起来,而且还是悄悄地强大,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到公元前476年,范蠡认为越国的力量足以击败吴国了,遂建议勾践一举灭吴。吴王夫差战败,他派遣使者向越王求和。勾践想起当年夫差没有杀自己,就想有些仁慈。此时,范蠡又陈述利弊,勾践终于没有同意夫差的请求,夫差只得自杀,吴国因此灭国。
越王勾践刚一称霸,此时正是封赏功臣之时,而范蠡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范蠡果断选择了离开。而且在到齐国之后还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信,也劝其离开。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劝文种要懂得功成身退。文种看了信后,虽然理解了范蠡的意思,但并不果断,只是称病不上朝,没有离开,终究还是被越王赐死。
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之后,可以说已经做到了功成身退,但是智谋超群的范蠡依然可以判定越王会杀他,因为越王既然知道范蠡能够帮他复国和战胜对手,也能帮助别人做到这一点,所以范蠡到齐国之后,干了三件事:一是改名鸱夷子皮,二是归隐江湖,三是经商致富。
范蠡堪称经商天才,不久就赚来了数千万家产,但他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把赚到的钱又散给乡邻。他的这种行为立即引起了齐国的注意,齐国又拜他为相国,但他干了三年,把齐国的经济治理得很好,于是就上交了相印,散尽家财,激流勇退,再次归隐而去,迁到定陶,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生活得悠哉悠哉,自号陶朱公。
范蠡作为春秋末影响当时也影响后世的著名人物,他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智慧超群,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范蠡对历史的重要贡献在于心系天下,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功成名就后,他不留功名,激流勇退,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直到今天,范蠡的一些思想仍影响着华夏儿女,启迪着华夏儿女。无论做官、经商、做人,如果能仔细学习范蠡,都能深得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