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涧的清晨鸡犬相闻, 一大早两父子早早起床。
陈老爹收拾了家里仅有的几十个鸡蛋,让兴奋之余的张小凡心里一丝丝愧疚。
他知道这几十个鸡蛋是存了很长时间,平时也舍不得吃,拿去集市换盐巴的。现在去找叔叔借钱,这些鸡蛋肯定是送叔叔了。
自己这一次出门,老头一个人孤苦伶仃不知道怎么活?这半个多月因为养病杀了家里仅有的两只鸡。 “以后自己在大名府混出头了,就回来接陈老头出去享福。在这里他就是我唯一的亲人。”
一百多里的路程,两人走到傍晚才到县衙。第一次见到古人实实在在的县衙,张小凡很是兴奋,跟想象中的衙门不一样。门口没有站岗的衙役,门外也没有牌匾。县衙门口一片开阔地,右侧是三根木头架起的一面大鼓。“应该这就是申冤诉状的吧!”
陈老爹看着他一脸没见过世面的样子笑了笑“大名府可比这里大多了,村里的杨二狗在军中效力,听他说我们这清平县衙还不及大名府一间酒楼大!”你在这稍作歇息,我去见你叔叔,说完朝县衙里面走去。
过了十来分钟,陈老爹陪着一位一身紫色长衫的老人向他走过来“哈哈哈,算来也有三年未曾见贤侄啦,来来来,进里屋坐,进里屋坐。”之前听老爹说过,叔叔在年青时靠着乡试,在清平县衙做了近二十年的县丞。这些年一直住县衙,只在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回村里拜祭祖先。可惜叔叔和叔母一直无后,所以也特别爱惜家里唯一的苗丁陈二癞。
张小凡跟在后面走入县衙,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副景象:进入前门是一弄天井,穿过天井就是县衙大堂。大堂里中是一张长方形桌子,桌后摆了一张太师椅,后面左右靠墙四块木板,上写《肃静》《回避》头顶上方悬挂一方黑色牌匾,上书“明镜高悬”大堂两侧是两行圆凳,圆凳后面的木架上摆着两排打火棍。穿过衙门大堂,右侧是一扇木门,走进木门就是县令和县丞的生活区,走过一弄隔院就是叔叔的家了。
一个年约四十来岁的中年妇人正起身打量着张小凡,不用多想,眼前估计就是婶母了。“婶母在上,侄儿这厢有礼了。”张小凡说完双手相合向婶母鞠躬。这丫自从穿越到这个时代,好像改去了以前木讷的性格!或许知道在里没有依靠,万事只能靠自己。
“好好好,在自家贤侄不必多礼,几年不见,贤侄可是越发惹人怜爱。呵呵。”
一家人在大厅八方桌前坐定,马上就有一个十三四的小丫头上前斟茶。“估计这就是书上说的可以买卖的使唤丫鬟吧?”张小凡暗暗揣测。眼前的叔叔看上去比老爹年轻不少,长年养尊处优和长年下田劳作区别很明显。
“听你父亲说,贤侄打算去应天府?去了之后何以生计,贤侄可有主意?”
“现时马上入冬,家里也没有什么农活忙,我想去应天府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找点趁手的活计,也可以给家里补贴家用。”张小凡是真的不习惯说这些文言文,反正他们能听懂就是了。
“那你现在过去应天府在没找到活计之前该如何生计!吃穿用度这些可都要盘算好啊?古人云,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看得出来,叔叔确实很在意张小凡,毕竟自己无出,家里就是这么一个独苗!传宗接代的思想在这个时代可是普通老百姓的头等大事。
“我别的没有,力气可有的是,哪怕去应天府砍柴卖也不会至于饿肚子。叔,您有所不知,其实我就是想着趁着现在年轻出去闯荡一番,可不想着一辈子与农田为伍。”
“哈哈哈……好好好,我陈家儿郎有这份气魄乃是大幸。我与家父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你还年轻,确实应该出去闯荡一番,挣份家业,光宗耀祖。哈哈哈……。这样,我和你叔母也商量过了,给你拿出二两银子做为你的盘缠,第一次出远门,可是处处需要银子的啊?”这时叔母从袖口拿出两腚银子放桌上。
一阵温暖涌上张小凡心头,在图书馆时他就了解过北宋时期的物价。在记忆里县丞的月俸禄也就是一千五百文钱而已,折银两就是一两半。这二两白银就相当叔叔给了他一个多月的工资,怎能不叫张小凡心怀感激?
“侄子先行谢过叔叔叔母倾囊相助,如他朝我有出头之日,定当加倍奉还,以感激今日之天大恩情。”感激之词从张小凡口中冉冉而出。
“哈哈哈……,一家人还谈什么加倍奉还吖,贤侄出门在外闯荡,切记家中还有老翁时时牵挂。他日贤侄有出头之日,光宗耀祖,我们陈家也能时时刻刻挺直腰说话啦,哈哈哈……。”
当晚两父子就被叔叔安排在偏厢房歇息。
第二天早饭过后,张小凡依依不舍的告别陈老爹和叔叔,独自踏上去应天府的官道。
所谓官道就相当后世的国道,主要就是用于朝廷与地方的各种政务,经济,军事等公文信息传递,物资运输,军队调动,官员调任与巡视的作用。
每一个州府都有一条通往京城应天府的官道。江陵府至应天府近1700里路程,靠双脚走到猴年马月!下个月就是皇帝传诏立太子。张小凡没那么傻,在官道驿站他花了一两银子雇了一辆马车。日夜兼程,飞奔赶向大宋京城应天府。
一千七八百的路程八天就赶到了应天府。站在京城城门口,抬头打量着城墙:十几米的城墙上一队队身披鲜红战甲的兵卒来回走动。城墙闸门上方“应天”鲜红大字。闸口驻扎着一队士卒并没有像电视里那样检查过往行人。
张小凡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自己考古专业,以前在书本上见到学到的,现在活生生摆在眼前怎么能不激动!恨不能有部摄像机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带回后世:看看吧,这就是如假包换的真实宋朝京城!
走进城门又是另外一副景象:地上铺的是长条形的大青石。两旁摆摊卖菜的,热气腾腾的包子铺,人声鼎沸的酒楼 ,店小二的叫唤声格外响亮。
人们的穿着也是五花八门:有丝绸长衫公子哥,也有穿着粗糙麻衣的汗衫老农,更多的穿着布质罗衫。妇女则穿着襦裙居多,头戴各种各样的冠饰,走起路来步履轻盈,姗姗作响,竟别有一番韵味。
张小凡在书本上了解过这个时期的宋朝非常繁荣,但是没想到竟然繁荣至此!现在是宋恒宗二十一年,正是宋朝边境太平,民间繁荣而又散懒的时期。
抚平激动的心情,张小凡走入路边一间客栈,在楼上开了间房稍作休息,连日的日夜兼程也让他顿感疲倦。
等到张小凡头昏脑涨睡醒已是深夜时分。他起床走到临街窗口,深夜的街上看不见一个行人,只有时不时传来的更夫敲锣声“咣咣……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嘿,好熟悉的场景。”张小凡不由得想起了古装剧。会心一笑,走回床头顺手摸了摸放枕头底下的碎银。瞬间脸都绿了!
“操!遭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