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实践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多数学生需要有好的老师来提携指导,所以归根结底是师资问题。名师出高徒!”于漪说:“教学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语文教学水平的基石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一、教学基本功的三种理解

基本功指从事某种工作或者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从事学科教学所必备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知识和技能。

1. 教学基本功的狭义理解。

教学基本功的狭义理解,长期以来一直是指“三字一话”,即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教师必须做到两条:一是把字写端正,能正确书写,特别是黑板书写,粉笔字、钢笔字要有一定功力,板书设计美观、凝练,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二是把话说清楚:表达使用普通话和规范语。

2. 教学基本功的广义理解。

教学基本功从广义理解,是指教师履行岗位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包括能理解课程标准,能准确把握教材,能做好教学准备,能运用教学语言,能设计板书,能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能组织教学,能进行教学评价,等等。

3. 教学基本功的专项理解。

具体到每个学科的微观层面,还有具有学科特色的专项基本功。如语文学科朗读、数学学科绘制图形、地理学科绘制简略地图、物理学科正确进行演示实验、音乐学科自弹自唱、美术学科示范美术技法、体育学科示范动作和操作等。

二、语文教师的专项基本功

有人将语文教师基本功归结为:“听”“说”“读”“写”样样精通,“看”“做”“思”“结”字字落实。

“听”指的是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乃至家长和社会的心声,善于倾听的老师,更能了解学生的心声和需求,也就更容易与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被唤醒和激活,激发出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说”指的是会说善说。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不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说话方式,更应当善于说,说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隐性的知识显性化,不仅用说来在课上给学生解答疑难,还要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巧妙对话,培养自己作为教师的说的能力和学生说的能力。

“读”指的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博古通今,博览群书。读书不但要读得多,也要读得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也指教师要善于朗读,放声读,有表情地读,会美读,会进入角色读。

“写”指的是勤于写作、善于写作。

“看”指的是语文教师勤于观察。

“做”语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活动。无论我们学到多少理论知识,还是要付诸实践去验证。要善于组织课内语文活动和课外语文活动。

“思”指的是关注思维,提炼思想,长于思考,实践后不忘反思,方能使问题不遗漏、层次有拔高。

“结”指的是善于总结,特别是课堂总结。教师还要善于撰写教学叙事、教学论文,力争将经验升华。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学科,需要格外锤炼。如果不加以锤炼,必成庸师。

三、制约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能力

1. 语文教师的教学言语能力。

言语和语言是具有联系而又有不同确指的概念。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认为:言语是人类语言机能的个人部分。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过程或者产物,是语言实践的个人变体,体现具体的人的语言运用的个性化特征。言语既包括说什么、怎么说,也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成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有学生曾作这样的描绘:“听于老师的课,知识会像涓涓的溪水,伴随着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形象地刻画了于漪高超的语言艺术修养。

语文教师的工作言语包括语文教育言语、课堂教学言语、教育交际言语等三部分。

教育言语如指导语、批评语、表扬语、评述语等。

教学言语包括讲授性言语、提问性言语、谈话性言语、组织性言语等。讲授性言语包括叙述、说明、阐释、分析、抒发等。叙述是讲述事件、现象、发生发展的经过和结果,要做到清楚明白;说明是介绍方法、步骤和程序,介绍功用、性质、成因、构造、用途等,要准确扼要;阐释是解释概念、定义等,要形象直观,深入浅出,更易于学生理解;分析是分析结构、意义等,要纵横联系,透辟深入;抒发是发表见解和看法,要客观冷静,体现学术理性。

提问性言语包括发问和问题总结。发问有单问和连问之分,一般要考虑发问的对象、目的,问题带有典型的意义和直接的目的。发问要具有启发性。总结要概括凝练,辨析正误,作出价值判断。

谈话性言语要做到指向鲜明,避免漫无目的。要体现层次,递进或者总分,因果或者转折,显示谈话整体的言语逻辑结构。组织性言语包括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用于教学任务群之间的转换、教学环节的转换、教学方式的转换,要做到导引强烈,指示明确。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朗读、讲授、点评、设问等。语文教学言语无论哪一种,都有审美性的要求,必须流畅生动,富有美感、感染力强。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过美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他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加工了的口头语言,与日常交谈大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谨的书面语,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之中受到教育与感染。语文教学言语无论哪一种,都有情感性的要求。于漪曾说:“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语言的闪光来之于思想的深邃,语言的激昂慷慨来之于胸中感情的激荡。不断地锻炼自己敏锐的目光和洞察事物的能力,不断地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是提高语言修养、克服语言平淡无光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修养,注重自己的思想内涵,力求教学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富于节奏感,感染力强。语文教学言语无论哪一种,都有丰富性的要求。

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语文教师一张口,须字字有出处,句句似珍珠。我们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语文教师要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还要吸收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中的精华。语文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文化修养是丰富其语言的根本。语文教师如果拥有很大的词汇量,对他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语言和内心的情感都有很大的好处。语文教学言语无论哪一种,都有生动性的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富于启发性。教师要善于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风趣幽默属于语言艺术,对词义的褒贬、色彩、应用范围等创造性地运用,就能收到非比寻常的功效。风趣幽默,特别能启迪智慧,因而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运用,可催化感情,深化理智,达到教育的目的。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就具有语汇丰富、措辞优美、幽默风趣的特点,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

语文交际语言是进行语文教育工作时发生于人际之间的沟通对话。师生之间、同行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研员都会发生交际。语文教师要具有语文的身份意识,用规范语,说普通话,说内行话,说专业话,说语文教师应该说的话。

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上好,必须讲究语言艺术,下苦功学习好教育言语、教学言语和交际言语,锤炼好语文工作用语。

2. 知识积累能力。

语文教师要记忆的东西包括语文故事、成语、名言等,包罗万象。能记住则要记住,记不住也要努力记住。记得住才能教得好,记得牢、背得出才能教得更好。语文教师的积累能力,处处皆有体现:比如在讲授时旁征博引,在联想时思如泉涌,在作文时下笔千言,等等。要背诵基本课文、背诵主要段落;要背诵诗词名篇、课文名句,要让文史知识处于可以随时调用的状态。真正喜欢学问的语文教师才可以成为真正的语文名师。

3. 写作下水能力。

语文老师要有写作能力,甚至要有创作能力,至少也要会下水作文。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处处需要运用,比如写示范作文、作业评语等。

语文教师绝不可以不写作。哪怕下水作文这种豆腐块,也要时常写那么一点。最好善于文学创作。喜欢写作的语文教师更有可能成为语文名师。程翔老师就特别喜欢写作,写作促进了他的专业能力生长。据他回忆,在学生时代就对写作怀有浓厚的兴趣,写过散文、小说、剧本。“记得我参加泰安市语文教师征文,我的散文《黄河情,儿女的情》获奖。有位作家马昭写过长篇小说《醉卧长安》,我就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寄给山东师范大学的宋遂良老师。我还写过一部电影剧本《息壤》,当时峨眉电影制片厂的一个摄制组正在我家旁边的宾馆住着,他们在拍摄电影《吕四娘》,我就把剧本给导演送去。导演说:‘我现在忙着,你寄给我们的文学编辑部吧’。后来,我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美文》《中国校园文学》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散文。”

4. 文化理解能力。

对于哲学、科学、美学、科学等知识均要积累,要具有对异质文化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对同质文化的文化认识能力,要具备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古典诗歌鉴赏、书法教学、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与理解、科技类说明文阅读与理解、史传作品中的古代文化理解、文化论著的思想理解等教学专题,更容易区别语文教师的文化理解能力。

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关键是有心和勤奋。《警世贤文·勤奋篇》写道:“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教师的功夫到了,自有技能;技能到了,自有才华;才华到了,自有艺术;艺术到了,自有喝彩,满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