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评与心悟 Comments and Thoughts

关于《黄帝内经》对神的认识 Understanding of Shen(spirit)in the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1)神的概念The concept of spirit

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神的内容阐述较多,它与道家所渲染的“神”,完全是两回事。有关神的概念,本篇所说:“神者,正气也。”这种把神明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正气的看法,绝不是唯心论者所指的那种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灵枢·天年》还进一步指出“: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段经文很有意思,黄帝问的是“何者为神?”而岐伯回答的却是“乃成为人”。这是答非所问么?显然不是。岐伯在此回答的是:凡一个血气健康调和,荣卫之气通达,五脏功能旺盛,神魂气魄毕具的人,所体现出来的生机蓬勃的生命活动便是神!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将神的概念就建筑在活着的人的基础上。这种见解在探讨中医学“神”的内容时,是颇耐人寻味的。

(2)神的形成The formation of spirit

关于神的形成,《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说明神成之于先天。但是神的活动必需依赖后天不断供应的物质作基础。所以《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因此,神自先天形成之后,又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之充养,在五脏功能和调的情况下,神的活动才能生气勃勃,充沛旺盛。此外,神的形成,必以人体为物质基础,特别是人体的大脑、骨、脉、筋、肉、皮毛等组织器官,均是神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须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给养,方始臻于神的形成与健全。

(3)神的生理体现The physi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spirit

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它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可以促使形的充养,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形神合一”及“形与神俱”的理论。说明神的体现与组成人体各部器官以及气血阴阳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归纳如下两方面:

1)神的主宰作用Controlling effects:《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里所说的神明,是心的功能表现,并且象征性地将心归为神的主属之处。根据经文含义,“君主”为一切精神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的主宰,具有统帅全身各部组织器官功能的作用。一旦神的主宰作用失去控制,便会导致人体其他各部组织器官生理功能障碍。神机一失,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2)神与气血、阴阳的密切关系Close relationship with qi,blood,yin and yang:人体的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这就明确了血液的功能是神气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的气血充盛,则精神清晰,思考敏捷,精力充沛;如果心血不足,便会导致心神的病变。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正常人体生理功能的体现,也是生命活动的体现。故《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有关神的调摄与阴阳的关系,也是紧密相连的。阴阳之根本,即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也即神之根本。《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离开阴阳两种对立而又统一属性的物质基础,便没有神明的存在。

(4)神的摄养Cultivation of spirit

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认识到摄养精神的重要性。《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说“: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气血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慎养。”这不仅指出养神的重要性,而且提出必需根据个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摄养措施。反之,不注意很好地调摄精神,便会造成肉体无谓的耗伤。故《素问·痹论篇》说“: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说明欲使精力充沛,则必须注意调摄,欲调摄精神,又必以静养为宜。

(5)神的病理体现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spirit

人体精神调摄失宜,或因其他各种因素引起生命活动功能障碍,便会体现出神的病理性变化。尤其当人的精神思维和情志活动异常时,可导致相应的病变。如《素问·举痛论篇》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又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进一步指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这说明病理上的气乱、气结与情志活动相关。这便是中医学在治疗某些疾病时注重七情内伤的理论根据。值得一提的是,某些情神疾病的机制,《黄帝内经》认为是与“胎病”有关。如《素问·奇病论篇》说“: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也。”《黄帝内经》对癫痛的病因认为有的是因先天遗传所致,这与现代医学有关本病的遗传学观点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应该说,中医的神包括了现代医学神经系的内容。或许有人要问:神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无可非议的,但在解剖学或生理学方面,它的归属问题是怎样的呢?这确实是一个必须探讨而不容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石燕华,金虹.气至病所与疗效[J].上海针灸杂志,198(83):13.

[2]耿惠.李延芳针灸学术经验点滴[J].中医杂志,2004,4(512):902-903.

[3]烟建华.《内经》“神”概念研究[J].河南中医,2006,2(61):4-7.

(齐建兴、马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