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穴触诊法

经穴触诊法就是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触诊经络穴位上的异常变化(病理反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用经络学说的理论进行分析与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学习无痛蜂疗法一定要首先掌握经穴触诊法,因为有些患者特别是儿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成人那样准确完整,临床中经常会遇到一言不发或答非所问的就诊儿童。此时,经穴触诊法就能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病情、判断病位、寻找穴位、确定蜂疗刺激点等。

一、触诊方法

1.滑动法

用指腹沿经络路线轻轻滑动,便于发现穴位表层的病理反应。

2.按揉法

用力稍重,便于发现皮下组织的阳性反应物。

3.移压法

用力重,以指腹尖端检查深层的异常变化。

4.移动法

以拇指指腹沿经络路线推察,适用于四肢郄穴和腰骶部的触诊。

二、病理反应

触诊到的经络穴位上的异常变化(病理反应)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阳性反应物

在经穴皮下常可触到结节状或条索状的病理反应物。不同形状的反应物,出现在不同的部位,表示不同的病证。一般认为梭状形结节及粗条索状物的出现,表示是急性病,相当于中医学所说的“实证”;扁平形结节及细条索状物的出现,多为慢性病,相当于中医学所说的“虚证”。如肺俞穴出现梭状形结节多见于急性肺炎,出现条索状物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出现扁平或椭圆形结节多见于肺结核。

2.穴位上的压痛

有时在经穴上触不到上述阳性反应物,但指压某些部位,有疼痛或酸、麻、胀等异常感觉,如肺病在中府穴有压痛等。

3.穴位的形态变化

穴位的肌肤隆起、凹陷、坚实、紧张、柔软、松弛以及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都与疾病有一定关系,如慢性消化不良在脾俞可见肌肤下陷及弹力减退。

三、触诊范围

在胸腹部触诊十二经的募穴(如肺募中府、心募巨阙),在腰背部触诊华佗夹脊穴,包括各热气穴(肺热、胃热、肝热、脾热,热气穴多反应脏腑的炎性病变),膀胱经内侧线上的脏腑腧穴(如肺俞、大肠俞),外侧线上的脏腑相应穴(如胃仓、志室),以及某些特定穴(如结核穴、血压点、溃疡点等)。

在四肢部位触诊十二经的原穴、郄穴。

四、触诊要点

1.要求患者体位舒适,姿势正确,肌肉松弛,检查部位适当暴露。

2.触诊的顺序 先腰背部,然后触诊胸腹及四肢。

3.诊时务必精力集中,手法适当,细心体会,以便于发现异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