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杠古人:一些微浮夸、小荒唐的古人日常
- 孟飞 吕双波编著
- 1056字
- 2022-07-22 17:04:20
天文历法
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有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而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商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历法。根据甲骨卜辞可以看出,当时月有大小,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为十二月,因十二个大小月加起来只有三百五十四或三百五十五天,采用闰月来调整一年的天数。这个闰月,在早期卜辞中是放在应当置闰那年最后的一个月即十二月之后,所以叫“十三月”,这在历法上叫做“年终置闰”法。在晚期的卜辞中,闰月就放在应置闰那一年的某一月,如闰五月,那年当中就有两个五月,这在历法上叫做“年中置闰”法,为阴阳合历。
甲骨“岁”字,象一种有柄之半月形切割工具,古人用岁收割禾穗,又用以切割牲体,故“岁之言穗,言刿”,当是岁的正解。由于以岁收割庄稼,在卜辞中就有指一年的总称,例如“今岁受年”、“来岁受年”,但其指一年的庄稼收成好坏,不是用作记时;甲骨“年”字也非记时之年,《说文》称:“年,谷熟也。”《谷梁传》桓公三年亦云:“五谷皆熟有年也。”年可能是记若干个收获季节,如云“自今十年有五,王丰”、“受(有)年”。
早期卜辞中只记日月,晚期卜辞中才出现记时的年,叫作“祀”。商王要根据不同的时间举行各种不同的祭祀,祭完一遍,一年也就过去了,这与《尔雅·释天》所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的说法一致。
甲骨卜辞中的“贞,来春,不其受年”、“戊午卜,我贞,今秋,我入商?”中的“春”、“秋”两字都是一年的意思。由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也有可能在商代只有春种、秋收两段时间的划分,就用春秋二字来代表一年的时间。
商代的一天内的时间分段,都各有专名:
甲骨卜辞中的“日”与“夕”是相对的,“日”指白天,“夕”指天黑以后至天亮以前的黑夜。
甲骨卜辞中的“明”和“旦”一样,都是指天亮以后的时间。《说文》云:“旦,明也。”《淮南子·天文篇》分“明”为晨明,明、旦明三段时间。
“旦”、“明”以后的时间叫做“大采”或“朝”,而之后的时间叫做“中日”,相当于现在的正午;“中日”以后的时间叫做“昃”,象太阳已经偏西,人们需要侧头去看太阳的形状,例甲骨卜辞有云“昃雨自北”、“昃其雨”。
“小食”是商人下午吃饭的时间,“大食”就是上午吃饭的时间;而从“中日至墉”、“昃至墉,不雨,中日至昃,其雨?”、“墉至昏,不雨?”等辞例看来,可以知道“中日”,“昃”、“墉”、“昏”是先后为序的,“墉”相当于黄昏前的时间。
“小食”以后的时间叫做“小采”、“昏”或“莫(暮)”,“昏”在“墉”之后,可知昏为昏夜,这与《国语》、《鲁语》中的“大采朝日……(小)采夕月”的记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