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新时代领航者

现在陈默重活一世,又获得了黑科技手机研发系统,有机会改变橙子1手机配置。

那自然是要抓住这次机会,弥补自己当初的遗憾。

所以全新版的橙子1代,它注定不会再走回前世的老路,也要搭上前往智能机新时代的大船,乃至于成为先行者,开拓者。

在赵铁柱震惊的注视下,陈默不假思索,开始快速报出橙子1代的改动升级后的配置方案。

1、核心硬件改动:

屏幕--从3.5英寸TFT电阻屏(480×320分辨率)配置调整3.5英寸电容式触控屏。

陈默的具体的方案,直接参考了老王那款山寨的橙子4,采用G+F结构(单层玻璃+电阻薄膜),理论上支持3点触控(实际为1点精准触控)分辨率:480×320(HVGA),165PPI。

老王屏幕供应商,拆机过的陈默也记得是,深城宝安某家中小触控厂。

据说这家中小触控厂,主要是承接大厂尾单,采用台敦泰FPC1020触控芯片。

大概成本在30元左右,较原本采用电阻屏的方案增加12元。

虽然陈默采用的的电容屏,还是比不上平果4的视网膜显示屏,多点精准触控,但至少支持手指单点精准触控,告别电阻屏需指甲或者电阻笔操作的痛点。

这比起电阻屏能更快捷触控响应,速度至少提升了提升40%,视觉效果会更加流畅。

陈默的橙子1代要做的不是赢过平果4,而是赢过华北强那些同行功能机,抢先在国内智能机时代启航的时候,抢到一张船票就行。

核心硬件成本+12元!

2、特色部件改动:

手机电池--要从原来的华T-10型1200mAh电池容量锂电池,电池+电池壳一体化适配机型方案,更换成系统研发出来的黑科技。

未知型号气态锂电池+定制封装电池壳机型适配方案。

没错!就是手机来适配电池,这也是没谁了。

要不是为了研发点,陈默才不会这么麻烦呢!

这未知型号气态锂电池+定制封装电池壳机型适配方案。

气态锂电池的研发成果,原本是系统提供的,算是“零成本”,但后续陈默自己租电池实验室和买材料制作电池+独特电池壳封装1050支电池。

预备生产的1000台橙子1手机,原本只需要1000支电池就可以了,顶多预留3~5块作为备用。

这多出来的50支电池,一则是作为样品送检,二则是预留件,三则是作为样品寄给一些厂商,陈默想看看能不能卖点气态锂电池作为配件,给橙子科技回一波血。

虽说售卖配件无法积累研发点,但当下对于身处华北强的这个橙子公司小作坊而言,当务之急是快速盈利、站稳脚跟。

要是一门心思只盯着研发点,却忽略了公司存在的根本是利润,那可就主次颠倒、舍本逐末了,无疑是将自己往绝路上逼。

陈默可不想像前世那样,橙子1代一台没卖出去,自己把公司抵给老王,还背一屁股债。

这1050支电池,陈默粗略的预计了一下,大概要是全部生产出来,即使不算自己的人工,也得花了6万多的成本。

所以生产工艺成本平摊到首批1000台橙子1代手机上,每块成品的电池成本就高达57元。

这个特色部件成本直接+31元,增加双倍不止。

这还是陈默通过黑科技手机研发系统“零成本”研发,要加上研发费用,成本得飙到60元。

60元,这都是市场现在采用成熟锂电池成本的3倍了,难怪华北强的那些山寨机厂商,不愿意去干陈默这种搞自研科技的“蠢事”了。

你自研出来的高科技产品,在市场上未必是一件好商品。

这么高的成本,又是没经过市场检验的新技术,用户未必愿意为你提高产品的那么一点的性能,花三倍的价格买单。

大厂还可以通过延长产品回款周期,来覆盖分摊成本,但小厂搞自研,就完全有些自不量力,飞蛾扑火的架势了。

微薄的资金储备与有限的抗风险能力,让小厂一旦踏上自研这条荆棘之路,便可能因前期高昂投入陷入资金链断裂的绝境。

在大厂的挤压与市场的不确定性下,诸如没有系统帮助的橙子科技这种小作坊真搞出自研产品问世,也大概率会因高昂成本与小众定位,难以在市场上掀起水花,最终血本无归。

好在,橙子科技的研发全靠系统,要承担的只是新工艺应用的生产工艺成本这部分,还能够顶一顶。

特色部件成本+31元!

3、结构与交互改动:

机身--工程塑料机身(120×60×12mm,135g)采用东广工厂淘汰的通用公模,仅修改LOGO注塑件。

工程塑料的机身的材质,陈默没有打算动,但他打算采用钢琴烤漆工艺增加质感。

由于烤漆对注塑件表面平整度要求高,需淘汰约5%-8%的次品,所以成本增3元。

键盘--实体键盘从原T9全键盘取消,增加正面屏幕下巴三电容键(返回、主页、多任务),侧面「3键功能键」(开机/关机+音量±)

键盘一增一减,成本不变。

结构与交互成本:+3元!

4、软件网络,未有改动,成本不变。

5、附加功能改动:

电阻式触控专用笔取消,减少2元成本。

精品独立包装盒(采用东广公模、气泡纸、opp自粘袋,压光彩印上釉内外双层支撑纸盒,最后表面采用复膜工艺,成本15元)

附加功能成本:+12元!

陈默改进后的橙子1代,总成本增加:12+31+3+12=58元。

大头不用多说,是“自研”的气态锂电池,明白为什么做自研不能考虑走性价比路线了吧!

砍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生意没人肯干。

即使橙子科技自研靠系统,研发费用是零投入,但制造一块新型气态锂电池的工艺和物料成本已经高达了57一块了。

这57一块,还是一毛钱不赚的那种,但人家市场上成熟工艺的锂电池才卖26一块,居然还有10%~15%的毛利润。

你就说你怎么一边做性价比,一边与同行竞争,一边还能有多余的钱投入研发,还兼顾更新工艺和降低产业链成本吧!

陈默自己下场做手机,搞“自研”,他算是最能理解菊花厂“高价低配”的处境了。

不过,好在橙子科技比菊花厂有一个优势,零成本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