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脾胃学说源流及其发展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藏象学说落实到临床治病防病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学体系的精华之一。脾胃学说起源较早,历代皆有发展,是中医学中颇为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在中医学临床实践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有关脾胃学说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难经》。《灵枢·五味》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不足,令人九窍不通。”《类经》曰:“不足病在中,故令九窍不通,以脾气弱者四脏皆弱而气不行也。”《中藏经》也有类似提法“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就有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四季脾旺不受邪”,认为脾气健旺是人体抗病的基础。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元素宗仲景“当先实脾”之论,采撷《黄帝内经》之精华,取“先补脾胃之弱”“而后化其所伤”的组方意旨,全面反映其“养正积自除”的治疗思想。对于脾胃理论,李杲述之最详。其师承张元素,力倡脾胃内伤学说,其在《脾胃论》中提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脾胃虚弱者,他脏可以乘虚侵侮而发生各种证候,临证选方用药须时时照顾脾胃,强调 “临病制之”“随时用药”,避免妄施攻伐及腻补之剂,影响后天生化之本。清代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以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理论,指出了治脾与治胃的不同之处,正好补充了李杲学说的不足。脾胃学说肇始于《黄帝内经》,运用于仲景,形成于李杲,发展于景岳、薛己、叶桂等医家,完善于后世医家,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无时无刻不指导着临床,又不断在临床中得到验证、肯定、补充和发展,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