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在《鬼吹灯》里,有这么一句话。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

这句话,自然不是作者天下霸唱凭空现象出来的。

而是出自风水祖师杨筠松所著《撼龙经》。原句是:

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

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

而让盗墓这个行业,正式映入大家眼帘的,应该是十年前一系列的盗墓小说。

这些作品的大火同时,让很多人了解到摸金校尉这个职业。

可真实的摸金校尉你们见过吗?

并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邪门,真实的摸金校尉,是存在的。

我要说的这位,是号称‘关外第一盗墓高手’,人称盗墓界的祖师爷。

姚玉忠。

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有人说他是风水大师,也有人说他是祖传盗墓贼。

姚玉忠被捕后,他所做的事情曝光,惊动了整个考古界。

他所涉的案子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盗墓案几个之最:单案控制犯罪嫌疑人数、追缴被盗文物数量最多的案件,打掉盗掘犯罪团伙12个,控制犯罪嫌疑人225名,追回文物2063件,价值逾5亿元。被称为“共和国涉文物第一大案”。

53岁的姚玉忠是头号主犯,12个犯罪团伙中,至少有9个和他有联系。大部分盗墓团伙的头目,以前都在他手下干过活。

从盗墓到被捕,姚玉忠都有很多传奇色彩。

被抓之后,姚玉忠觉得冥冥中自有天定。

为了侦办这起“涉文物第一大案”,公安部督办成立了“1126”专案组,没想到专案组成立的这天,也是姚玉忠的生日。警方抓捕他是在凌晨3点,这是他降生的时辰。抓捕地点是内蒙古CF市宁城县天义镇的天义宾馆。

“天义”与“天意”谐音。

“为什么我会选择红山文化盗墓?因为我是6000年前那个挖墓人的转世,我转世盗墓,就是想让红山文化重见天日。”被捕之后,姚玉忠这样向警方“交待”。

“转世”一说不过是姚玉忠自我神化的伎俩。但坊间对于他的“神技”却广为流传。

甚至有网友搜集整理了“盗墓界祖师爷”的本事:祖传的“摸金校尉”,从父亲那里学得“寻龙点穴,求风问水”的绝技;会看天象,能根据星斗的位置、手中的罗盘在方圆百里内确定一块墓穴的位置。

在赤峰周边,墓穴通常就在这样的山中。

事实上,与网友杜撰的盗墓世家不同,姚家“祖传”的是篾匠,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织席贩履。

1962年11月26日,姚玉忠生于内蒙古CF市宁城县新房村,那时三年自然灾害饥荒刚过,姚家住在简陋的土房里,家境贫困。

姚玉忠从出生起,就没吃过奶。全都是母亲用高粱面喂大的。

这种贫穷深入了姚玉忠的骨髓,因此他从小就希望赚大钱。

父辈除了种地,还有编竹筐的手艺,在七个孩子里,排行老三的姚玉忠学得最好。姚玉忠的弟弟姚玉飞说,“三哥经常把编好的竹筐,骑自行车带到其他村子贩卖,还倒腾过羊绒、皮子、猪鬃,那会儿属于村里头脑活络的。”

那时,村里人眼中的小篾匠“姚老三”聪明、机灵,与众不同的是,他喜欢看书。姚玉飞回忆,有段时间,字都认不全的三哥买了一堆书回家,都是“风水、易经”之类的,天天在那看。

由于竹筐赚不来什么钱,姚玉忠有段时间还做过羊绒贩子。但是,由于本钱太小,都没能做大。

为了能挣到更多的钱,姚玉忠又到砖厂背砖。

总之,姚玉忠并不是个安于做农民的人,他时刻琢磨着能挣到更多的钱。

姚玉忠曾简单提起,“如果在一处山脉上,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上有靠,下有照,就是一个典型的风水宝地,也是适合埋葬的地方。”但别人一般找不出来这样的地点在哪里,姚玉忠到山上一看就能找出来。

他能自幼看风水书,成为盗墓高手,也和当地特殊的地缘文化有关。

新房村的老辈人回忆,当年姚玉忠和小孩子们在山上放牛的时候,一个孩子趴在山包这边,耳朵贴着地面,另一个孩子在几十步外跺脚,趴在地上的孩子能听到土层里传来空洞的“咚咚”声。

孩子们当时不明白,只觉得神奇,长大了一回想,那不就是下面有古墓嘛!

姚玉忠的家乡赤峰,顾名思义,也就是“红山”。相传红山原名“九女山”,远古时,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落此处,因此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

1930年冬,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在红山一带考古,发现了许多陶片和古代文明的痕迹。解放后,他为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尹达先生的《中国新石器文化》作序,尹达和梁思永提出,将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这种新文化现象,命名为“红山文化”。

这意味着,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辽河流域出现的一个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1971年,当地发掘出土的“红山玉猪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龙的形象,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所以专家称红山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CF市博物馆,标注的列有红山文化遗址的小箭头,几乎遍布了整张地图。

赤峰史前文化的分布,可以说极为密集。

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新房村村民们来说,没见过古董恐怕都是一件难事。

在姚玉忠生长的村庄,有时候下场暴雨,第二天到山上,就能捡到陶片、石器,运气好的还能捡到完整的器皿,甚至是玉器。都是距今几千年之久的老古董。

红山文化的埋葬特点,氏族墓地一般都选择在高山上,多为积石冢,墓地内部分区,结构为土坑竖穴或洞穴,并有束发、佩戴项环和臂环的习俗。

几千年下来,墓室表层土壤经过风化、开垦或水土流失,导致很多墓葬埋藏得很浅,一般只有一两米深。

但早年村民们意识不到古董的珍贵。四十多年前,村里人在地里挖到一个白色的碗,平常看起来普通,但倒水进去,碗底会浮现出一条红色的鱼,后来失手把碗摔了;还有人用捡到的玉器换两袋米面,心里还觉得赚了;堆砌墓地的青色砖石,肯定没法盖房子,村民们就把这几千年前的砖拿回来盖茅房……

自从红山文化的名气变大,越来越多的人来村里收古董,出价从最早的50块、100块,变得越来越高。

“头脑活络”的姚玉忠意识到了一种比当篾匠来钱快百倍千倍的办法——盗墓。

于是他真的开始盗墓了。

刚开始,姚玉忠好几次找到墓穴,打开之后,却什么都没有。要不然就是一些尸骨,却没有任何陪葬品。

这让他有点懊恼,于是他开始大量研究书籍,想从中找到盗大墓的办法。

实际上,摸金校尉,并没有什么祖传之说。也没有祖上流传的书籍和技术。

因为盗墓贼,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不是什么光彩的职业。

尤其是古代,盗墓贼的下场可以说无比悲惨。基本上被抓到就会被凌迟。

因此,摸金校尉真实存在,但类似于小说中那种盗墓家族,可信度并不高。

没有人愿意自己后代当盗墓贼。

就算有依靠盗墓发家的,也都会藏头露尾。

大多数情况下,盗墓贼都发不了家,只能有口饭吃,有人说是报应,也有人说是活该。

因此,姚玉忠从头到尾,都是自学成才。

没有人教他,一切全靠自己的经验。

在村民们眼中,后来的姚玉忠完全换了一副形象。

他不再像一个农民或者小贩,而是戴上了一副金丝边的眼镜,衣着也改成有艺术气息的中山装、长褂,那张国字脸虽然不苟言笑,但谈吐比以前更儒雅了。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读上了大学。可真正知道他的人都明白,他这是要当摸金校尉。

第一次盗墓,姚玉忠相当紧张。

他一个人下去的。

当时他没想过,自己能回来。

古墓十分狭窄,并没有小说里演绎的那么宽大。仿佛地下宫殿一样。

挖开古墓后,里面又闷又热,在里面呆了几分钟,姚玉忠就满头大汗。

而在这个时候,他找到了一具已经严重风化的骷髅。

在古墓里,基本上都是骷髅。

毕竟这些古墓,随便一个都是几千年了。甚至有的连骷髅都看不到,只有零碎的骨头。

第一次盗墓,姚玉忠十分害怕,脑子里想的全都是报应的事情。

因此他匆忙在墓地里寻找起来。

很快他找到了一枚造型奇异的玉,来不及多想,姚玉忠拿起玉就跑。

在这之后,姚玉忠将这块玉卖了出去,收获了两千元。

这个数字, 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这一笔钱让姚玉忠彻底变得疯狂。

贪婪已经充斥着他的大脑,他已经没想过后果,只想着继续盗墓。

在小说《鬼吹灯》里。

摸金校尉干活时,他们每个人都佩戴着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护身符,这个既是护身符又是身份的象征。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只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死者最值钱的东西,往往都在身上带着,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还有护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

这时候动手,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轻手轻脚的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防止墓里空气不好,蜡烛熄灭后退出墓穴,能保证人不会因空气不好而中毒。

传说有些墓里是有鬼的,至于这些鬼为什么不入轮回,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内,那就不好说了,很可能是他们舍不得生前的荣华富贵,死后还天天盯着自己的财宝,碰上这样舍命不舍财的主儿,也就别硬抢他的东西了。

不过在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根本不存在。

因为摸金校尉从不讲什么规矩。

盗墓就是盗墓,犯法就是犯法。

姚玉忠知道盗墓犯法,可贪婪让他停不下来。

每次盗墓,姚玉忠都极为贪婪。他根本不害怕报应,也不遵守规矩。

他只是为了钱。

因此他可以践踏这世上一切东西,只要墓里有东西,他就会去盗。不管这是谁的墓。

CF市博物馆,姚玉忠等盗墓贼喜欢到这里看文物。

他去有名的博物馆和墓葬群“实地考察”,不知道的乡亲,还以为那段时间他迷上了旅游。

故宫、清东陵、红山墓葬群、博物馆都是姚玉忠重点考察的目标,一方面可以结合书本,研究墓穴的埋葬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多看看实物,提高鉴别能力。

考察归来,他养成了一个“爬山”的爱好。警方在后来的调查中也发现,姚玉忠特别喜欢爬山,没事儿就到附近山上转悠,有时一转就是一天。

就在警方决定收网的前一天,姚玉忠还去山里看了一次。

盗墓行话管这叫“踩点儿”或“点穴”。

“姚玉忠懂得在哪儿能找到‘活土’,他能根据星象、地形和地图,准确地找到古墓墓室的位置。我们很多次都请他来帮忙踩点儿,经他踩点儿,我们每次都能成功挖到东西。”被捕之后,二号团伙的核心成员冯杰说。

一位熟悉案情的人士透露,“红山这边的墓,从南方来的盗墓者搞不定,不是说他们水平不行,而是不同的地方,丧葬的特点不同,姚玉忠已经把红山墓葬的特点吃透了,所以叫他关外盗墓第一人。”

一般的盗墓贼,到山上能找到墓的位置就不错了,但姚玉忠不光能准确定位,还知道埋的是什么身份的人,是上等阶层还是平民。

红山有玉葬的传统,但不是每个墓里都能出货,一般一个墓里就能出两三件玉器,大部分都是石器、陶器为主。普通的盗墓贼,挖出来石器也卖不到钱,但姚玉忠专门找能出货的墓挖。

一块风水宝地,很多墓葬是层叠埋葬的。所以姚玉忠打盗洞,经常垂直往下打下去,然后向墓葬的地方平行挖掘,所以挖出来的东西也比其他盗墓贼多。

其他的盗墓团伙,有的使用了很多高科技工具,比如“三维立体成像仪”、“金属探测仪”,但姚玉忠不是,他的工具非常简单:“扎子”、强光手电。

扎子是一种自制的工具,由多段钢筋拼接,携带方便,可以现场组装。它比洛阳铲性能要高,扎进土里拔出后,通过观察扎尖的颜色变化,可以判断地下是否有墓葬。

姚玉忠甚至嘲笑使用洛阳铲的人,觉得上不了台面。更对所谓的专家嗤之以鼻,觉得他们不够专业。

比很多人高明的是,姚玉忠有时会带上一包草籽。夏秋草木生长,是他盗墓的最佳时机,临走时,姚玉忠都会回填盗洞,以免被发现,有时会洒下一把草籽,用不了多久,挖开的土上就能长草了。

从事盗墓30多年,姚玉忠渐渐成了盗墓界的“祖师爷”。

一位研究盗墓的人士介绍,据民间传说,在中国的盗墓史上,出现过不少门派,其中最有名的是相传曹操设立的摸金校尉,摸金校尉组成了摸金门,而后据传还有发丘门、搬山门、卸岭门等等,以上四者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有“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之说。这些门派各有特点,有根据风水星象定位的,也有暴力破坏古墓的方式。

而处在关外的红山文化,以前不被重视,盗墓的人相对较少,直到姚玉忠为代表的团伙出现。

他可以说是自成一派。在他手下干活的团伙,将他奉为“祖师爷”。

他们这一派从不讲规矩,只要能盗墓,他们什么都敢做。

不过虽然从不讲规矩,姚玉忠却也碰到过邪门的事情。

那是1985年,一个盗墓团伙相约,说荆州有一个邪门的古墓,里面有宝贝。但他们不敢去碰。因此邀请姚玉忠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