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子老龄化社会:中国日本共同应对的路径与未来
- 张季风主编
- 938字
- 2025-04-08 17:48:36
第一节 “少子化”的概念与判断标准
“少子化”这个词本来不是传统人口学的专业用语。1992年日本经济企划厅发布《国民生活白书》,副标题为“少子化社会的到来,其影响与应对”。这是“少子化”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日本公开发行的政府出版物上,也是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日本《国民生活白书(1992年版)》对少子化做了分析和说明,认为“少子化”指的是“出生率的降低及与之相随的家庭和社会中儿童数量的下降趋势”,还认为出生率下降造成的儿童和年轻人减少的社会是“少子社会”[1]。日本内阁府在2004年发布的《少子化社会白书》在总结《国民生活白书(1992年版)》有关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少子社会指的是“总和生育率严重低于人口更替水平,且儿童数量少于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的社会”[2]。
日本人口学界所说的“少子化”不仅指生育率下降,而且指生育率长期或持续低于人口更替水平[3],这已经成为一般共识[4]。由日本人口学研究会编纂的《现代人口辞典》对“少子化”的定义也是“生育率持续低于人口更替水平”[5]。这里所说的生育率是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15~49岁),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量,是一个衡量妇女生育水平的综合指标。可见,所谓少子化意味着低于人口更替水平的低生育率。
目前,“少子化社会”与老龄化社会不同,还没有国际社会公认的表示“少子化”进展程度的具体数值标准[6],但也并非没有线索可循。人口研究领域的日本和欧美学者都从生育率角度提出了参考性数值。日本学者守泉理惠在分析主要发达国家生育率变化的过程中,以总和生育率1.5为标准,把这些国家分为两个群组,总和生育率低于人口更替水平但在1.5以上的国家为“缓少子化”国家,低于1.5的国家为“超少子化”国家[7]。澳大利亚学者考德威尔和辛德梅尔提出了“超低生育率”(very low fertility,总和生育率低于1.5),美国学者柯勒等人提出了“极低生育率”(lowest low fertility,总和生育率低于1.3)概念[8]。针对发达国家生育率长期低迷,奥地利学者鲁茨(Lutz)等提出了“低生育率陷阱假说”(The low-fertility trap hypothesis),认为生育率一旦低于1.5,就会不断下降,很难恢复,甚至不可能逆转[9]。
综上所述,看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少子化”,关键是看总和生育率是否持续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而总和生育率越是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少子化”的程度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