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课题紧密围绕所选贫困村的贫困原因和脱贫路径两条主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情况,在田野调查和材料分析的基础上描述村庄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理清其产业扶贫与脱贫的过程、机制、障碍等,评价其精准脱贫和可持续脱贫效果,总结精准脱贫的鲜活典型个案,对我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的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和进展评价提供现实依据,为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规划中有关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提供经验支撑。了解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增加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如何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如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在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上深入挖掘经验启示。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拔寨”阶段,距2020年还有不到1年的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任务非常重。本次调研坚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在如何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上做样本分析,助力中国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调研方式为深度个案访谈、半结构式座谈和参与式观察,调研及撰写过程分四个步骤:前期准备,成立调研小组→撰写调研方案与调研框架图设计;需求反馈(政府沟通、路线、时间等);执行阶段,资料收集(相关政府文件、历年扶贫数据)→市、县政府调研(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及具体问题沟通)→镇村调研(考察具体产业扶贫落实的成果及问题)→驻村走访调研;整理撰写,数据清理→资料整理→文稿分工→初稿形成→中期调整→形成终稿。

本报告的形成是在深入调研并剖析一个样本村和其所在县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致贫原因相似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地区的产业扶贫攻坚或有助力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