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虽然出身寒微,但只要能拥有“虽是麻雀,也要有鸿鹄之志”的雄心,并与重情重义重实力的市井生存之道完美结合,也能做出一番不俗的成就。
提起刘邦,人们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草根一跃成为开国皇帝的英雄。实际上刘邦的出身并非纯粹的平民百姓,他的祖上也曾有过辉煌的经历。据历史记载,他的曾祖父曾担任大夫一职,他的祖父担任过楚国丰邑令一职。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末期,他的家族和无数贵族一样,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下落魄潦倒。到了刘邦的父亲刘煓那一代,刘家已经和寻常百姓家庭毫无两样。
刘煓有三个儿子,刘邦是其中的老三,因此也被称为“刘季”。他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沛县丰邑中阳里(今属江苏丰县)。虽然刘家家道中落,但刘邦在父母及兄长的呵护下,在生活中并没有遭受多大苦难。他与勤恳劳作、为人朴实的哥哥们不同,从小就有着飞扬洒脱的个性,尤其崇拜英雄豪杰。青少年时期的他效仿游侠,在魏楚各地游历,还受到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张耳的欣赏,两人结为忘年之交。这段经历丰富了刘邦的见识,也在他的心灵中埋下了做英雄豪杰的种子。但是,在秦国逐渐吞并六国的时代背景下,身为平民的刘邦能得以苟活已然不易,即使心中怀有远大抱负,也没有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明晰的实施步骤,以致在年近三十岁时仍然一事无成。
那时的刘邦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他出众的交际能力。他朋友众多,虽然他经常带着一帮小弟在沛丰之地寻欢作乐,但他们从来不做欺良压善之事,赢得了不少赞誉。长期与各路豪杰和县城小吏交往,使刘邦对社会有着远超常人的了解,也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把握,因此他成为当地“社会人”的带头大哥。很快,他凭着自己较广的人脉,谋得泗水亭亭长一职,主要负责辖区内的治安和民事事务,是当时最低级的官吏。刘邦并没有轻视这份工作,反而将其作为施展才华的平台。他利用这个职位与县城中的大小官员打成一片,成为当地富豪乡绅们的座上宾。他还将辖区内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受到百姓和上级的一致认同。这足以彰显他不俗的基层治理能力。
有一年,刘邦带领乡亲前往咸阳服徭役,在那里他有幸观看到秦始皇出行时的盛况。威严的秦始皇、华丽的仪仗和精锐的卫士散发出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刘邦。他目送仪仗远去,心中不由得发出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这句体现了刘邦内心真实想法的感叹,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励志名言之一。在无数向秦始皇跪拜的人中,能以卑微的身份发出如此豪言壮语的人寥寥无几。这也体现了刘邦不羁的性格和勇于追求梦想的胸怀与格局。
秦始皇驾崩后,各地纷纷起兵反抗秦朝的统治,重新燃起了烽火。刘邦也趁机揭竿而起,带领家乡民众组成了义军。他昔日的好友们也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他们在逐鹿中原的战争中忠心耿耿,追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与其他义军相比,刘邦的核心团队大多出身布衣、小官吏及落魄贵族。刘邦并没有因他们的出身而轻慢,反而依据其才华放手使用,给这些人才以广阔的发挥空间。
萧何是刘邦早年的好友,一直担任沛县的主吏掾。他虽未担任过高级职位,但仍被刘邦委以重任,负责军队的后勤物资及后方管理工作。萧何展现出惊人的才华,为刘邦打造了一个稳固的后方团队,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这也成为刘邦最终夺得天下的关键因素之一。
刘邦对其他前来投靠的人才也给予丰厚的财富和得当的职位。他任用人才有一个根本的原则,即凡是对他发展势力有用的人,他均真诚相待、尊重有加。且刘邦善于纳谏,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他与韩信之间的故事。韩信曾在项羽麾下担任郎中,却一直没有受到重用。他满腹才学无处施展,无奈之下投奔了声望卓著的汉王刘邦。但起初他只担任一些不重要的军职,即使在夏侯婴、张良向刘邦举荐之后仍没有得到重用,于是韩信便打算离开汉军。萧何得知后连夜追赶,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之后,萧何再次郑重向刘邦举荐韩信,并批评刘邦说:“如果大王想征服天下,那么就离不开韩信这位军事天才。但如果您只想偏安一地,那么韩信就没什么作用了。”
刘邦听后说:“那就任命他为将军吧。”
萧何又反对说:“将军的职位仍然留不住他。”
这引起了刘邦的重视,他与韩信长谈之后,便在军中设立祭坛,公开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刘邦并没有因为韩信的离开而恼怒,也没有因萧何的批评而生气,而是在确认韩信的才华后,大胆任命他为军中重要统帅。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萧何的眼光和刘邦的决定是正确的。
韩信以无人可比的天才指挥能力帮助刘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使得刘邦彻底掌握了争霸天下的主动权。刘邦对韩信的放手使用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甚至在韩信来信请求任命自己为王以安抚百姓时,刘邦也慷慨允诺。刘邦的这等气魄和果断在各路英雄争夺天下的局势中显得分外珍贵,也彰显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令大批将领愿为他所驱使。
在秦末乱世的各路义军领袖之中,刘邦有一个独特的优点,那就是“不在乎面子只看中里子”。他在寻求贤才时,不看出身只重才华,更不在意被人才批评和“打脸”,在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时同样能抛下脸面忍辱负重。这种来自市井的生存之道成为他在乱世发展自己的有力臂助,特别是在与西楚霸王项羽的相争中,原本实力并不强的刘邦在屡败屡战中不断积累经验,增长了自身实力。
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即发生在二人相争的关键时期。在各路义军之中,刘邦率军首先攻进了咸阳城,项羽随后也进入关中地区,不仅有意攻打刘邦军队,且在鸿门设宴邀请刘邦,想趁机诛杀之。当时,刘邦的军力远远不如项羽,虽然迫不得已前去赴宴,但是他事先用大量珍宝及财物贿赂了项羽身边的谋士。宴席上,刘邦言辞恳切,并以特别恭顺的态度向项羽请罪。出身贵族的项羽一时心软放走了他,给自己埋下了灭亡的祸根。这二人在关键时刻的不同思维和做法也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纵观刘邦的一生,在放荡不羁、知人善任、为人宽厚这些性格特点的背后,是他那颗“虽是麻雀,也要有鸿鹄之志”的雄心和重情重义重实力的市井生存之道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