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方向与原则不妥协,妥协的是过程

有些人习惯性地认为,妥协就是软弱的表现,说明意志不够坚定。其实,在工作当中,妥协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适当的妥协反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华为内部,大家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甚至是矛盾和冲突,这时,不管是任正非本人,还是其他管理层人员,抑或是普通员工,都懂得适当妥协的必要性。在任正非看来,妥协是一种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中的智者,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接受别人的妥协,或者向别人妥协。毕竟人都是要生存的,工作也是要做下去的,这时就要靠理性而不是意气来处理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在某种条件下达成共识。在解决问题上,这也许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之前,它就是最好的办法。

当然,妥协不是让人放弃正确的方向和原则,相反,妥协恰恰是对正确的方向和原则的坚持。任正非在华为经常说,妥协不是为了让大家让步,而是以退为进,通过恰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对方向和原则的坚持是不能让步的,否则就失去了妥协的意义。真正妥协的其实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双方或多方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最终让大家能够回到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上来。

2009年,任正非在华为全球市场工作会议上强调:“方向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也是不可能妥协的,但是,实现目标方向过程中的一切都是可以妥协的。只要它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为什么不能妥协一下?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为什么要一头撞到南墙上?”

在工作当中,妥协是为了实现双赢或多赢。当双方或多方僵持不下时,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这就必然会导致工作进行不下去,甚至影响最终目标的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学会适当妥协,往往可以避免冲突的进一步加深,让彼此的关系变得融洽,从而更快地达成目标。

近年来,华为手机的销量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这与华为的营销策略息息相关。在任正非的灰度思维、妥协思维的指导下,华为在海外市场采取了与国内不同的策略。在西方国家的市场上,华为采取了全面西化的管理模式,并严格遵守各国的法律法规,同时在一些国家的华为公司中还设立了道德遵从委员会等,以使华为员工在语言、习俗等各方面融入所在国家的文化当中。

这就是一种灰度思维,也是一种妥协策略。为了达成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在行动上适当做出妥协,不但有利于达成目标,还有利于华为在海外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华为的这种工作哲学为其开拓了更大的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客户。任正非曾说,自己在“多少情况下都是投降主义”,但是这并没有动摇华为的发展方向,反而让华为在这一策略下走得更远。

当然,有些人在工作当中就是不愿意妥协,这类人还不在少数,华为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华为的员工大部分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好胜心强,说话、做事喜欢丁是丁,卯是卯,不愿意委屈自己,向别人妥协。在这种情况下,任正非积极为他们解释妥协的真正意义:妥协不是让自己放弃原则,一味地让步,而是适当地进行交换,为了实现主要目标,在次要的目标上做出适当的让步,以确保主要目标的最终实现。这不但帮助年轻员工学会了更加柔性地处理问题,也让他们逐渐认同了华为的灰度哲学、妥协哲学。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存在差异性的,想要在工作中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就要拥有一定的宽容和妥协心态。这不但不是软弱,反而是一种坚强,因为你所体现出来的宽容和妥协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华为能够从一个后进者成长为行业领军者,离不开管理层的宽容与妥协的态度;同样,华为能够在变革中不断化解冲突,让员工坚持在同一个方向上发展,也是因为管理者和员工都能够做到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和互相适当地妥协。

在华为内部,制度和纪律都是很严格的,但这并没有让华为人丢掉自己的个性和工作作风。就拿华为消费者BG(运营中心)的CEO余承东来说,一直以来,外界都认为余承东行事高调,经常说出一些惊人之语,因此也为华为惹来很多争议。但是,任正非始终对余承东表现出包容的态度。对于华为内部对余承东的争议,任正非也宽容地表示要允许“异见”存在。

任正非的这种态度既支持了余承东,又化解了余承东与员工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一种管理智慧。明智的妥协是一种让步的艺术,也是一种美德,而掌握这种高超的艺术,就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只有学会妥协,才有可能实现双赢或多赢,否则必然两败俱伤。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要真正领悟妥协的艺术,在坚持既定的方向和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学会宽容、学会妥协,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