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刘文荣新著《古今同名乐器考》即将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邀我“说几句”。为他人的专著作序,是我最惶恐的事,首先得用心读稿,全面了解此书的内容及学术思想,才能有感而发,否则再多的文字都是隔靴抓痒。

今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刘文荣专程来家看望老师,两个多小时的聊天,谈及《古今同名乐器考》的前因后果,让我加深了对书稿的了解,这是乐器学研究的一个好选题,大有文章可做,值得深入细致地考证阐述。第二天五点醒来,我当即打开电脑,嗒嗒嗒的键盘声中,流出以上似乎与书稿无关的文字,然却是我晨雾中飞驰的真实思绪。

《古今同名乐器考》是作者在乐器学研究时发现,常见的有确切乐器名称记载的资料文献中,乐器的名称常有重合现象,有的乐器记载注解以及名称使用淆杂,将古今同名不同器的乐器混为一谈,且时常混淆于文论著作,从而导致乐器实质研究对象发生转移,引起了叙述结论不必要的错误。有鉴于此,该书对古今同名乐器的风格特征、表现手法、演奏形态、名实考辨、形制演变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体系化的拓展与提升研究。并超越“文本为本位”的诠释学思想,对同名乐器所反映的文化传播现象进行了细微的考证,提出了基于乐器的声学激励(Vibrator)与共鸣(Resonate)方面的乐器族群谱系等一系列重要学术观点。

因演奏方法与发音原理的相似或相同,古今乐器在不同的历史语境有同名但又有不同所指的乐器族群。《古今同名乐器考》的内容深化了乐器在震源、策动力、振动、共鸣等声学体系形成的族群类属研究。对于部分乐器在古今名称上的相同,而实质有异的阐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乐器族群属性联系的复杂性,提出并一再强调了乐器的族群认同的问题。

乐器是人类文化最早出现的物质载体之一,亦是人类文化发展最重要的物化形态之一,持久并持续伴随着人类音乐文化基因绵绵不息地延续到现在。从人类有主观意识对兽骨打孔取音,以并非十分灵巧敏妙的工具创造出理想音高的第一根骨笛起;从第一次捏土成腔,上蒙兽皮,敲击以状其声,抑或取得不同节奏传递寓意不同的信息起,乐器以不同的使用方式与活动内容渗融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始终亲密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概言之,乐器是以一定物质形态存在,可供演奏乐音的器具。全世界乐器的种类与品目极为丰富繁多,乐器名称更是琳琅满目、包罗万象。但仔细观察,乐器的命名仍有一定的规范与规律可循:有以数量数词衡量的,如独弦琴、二胡、三弦、四胡等;有以大小长短衡量乐器形状与状态的,如长笛、大鼓、小号等;有以动物形象或以动物材质命名的,如马头琴、牛角胡、牛腿琴、螳螂琴、凤管、羊皮鼓等;有以人体与演奏乐器的关系命名的,如手鼓、摇铃、鼻箫等;有以乐器的结构外形命名的,如月琴、扁鼓、方笙等。

《古今同名乐器考》以具体乐器在古今历史记忆中因同名而形成的异实,即古与今为何有乐器同名的现象,在乐器发声上有何共同的体现和相异的区别,进而首次对古今同名乐器进行了系统考论,首次提出“乐器族群认同”的概念,将乐器纳入不同的历史语境进行释读,并从多维角度阐释了依具体乐器在古今历史记忆中,因同名而形成的有似与强调在历史语境中看乐器,加强乐器学原本与民族音乐学的联系,在对乐器学原理共同的体现和相异的区别上,进而以乐器的族群阐释乐器的文化认同。对学界及大众在乐器名称的使用上带来有益的参考与启发,同时引导读者对中国古代取得辉煌成就的乐器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古今同名乐器考》是作者多年乐器学理论研究的结晶,要取得如此学术效果并非易事。刘文荣曾有诸多成果,先后发表在国家核心刊物,如《敦煌壁画中所见“葫芦琴”图像考论》《瓜州东千佛洞西夏第7窟“涅槃变”中所见乐器的音乐学考察》《隋唐龟兹乐中的鸡娄鼓考——兼及克孜尔石窟的考察》《石窟壁画乐器图像的真伪问题及相关方法研究》《图像乐器学研究的可能及相关问题辩述》《敦煌壁画早期北凉272窟所见琵琶图像的文化解析》《石窟壁画中的齐鼓考——兼论龟兹乐的东进》《隋唐莫高窟壁画“葫芦琴”图像再考》《西夏乐器“七星”考》《莫高窟壁画“葫芦琴”乐器的真实性问题探讨》等一系列论文达百余篇。除了理论研究外,刘文荣还用乐器制作的实践效果来验正理论,他先后复制了敦煌石窟、云冈石窟、西夏等系列乐器五十余件。复原的乐器有嵇琴、箜篌、13弦筝、葫芦琴、义觜笛、齐鼓等。他深知传统乐器对中华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他对乐器制作和复制古乐器充满了热情。乐器制作是一门艺术,需要精湛的技巧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同时需要历史、人文、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之前大量的理论研究,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从而开始亲自动手制作乐器,从选材到制作、打磨,每一个细节都要亲自把握,以科技的手段复制古乐器,通过AI、CAD、3D建模等技术研究古乐器的结构,重新制作出一模一样的乐器,曾获得2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说了这么多,该书作者是怎样的人物?刘文荣可谓是新生代学者的代表。刘文荣出生在秦风浓厚的甘肃天水,一路勤奋读书,2015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乐器学博士生,他的毕业论文《敦煌乐器研究》获全校博士研究生论文一等奖,并被评为当年江苏省艺术类唯一的优秀博士论文。留校工作后,又入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并以优秀成绩出站。目前主持(含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课题2项,省级哲社、教育厅、中国博士后等课题23项。刘文荣被称为是南艺的“卷王”,他如此卓越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再谈一点我读《古今同名乐器考》的感想。该书谈乐器的角度独特,切入点也新颖,全书图文互释,收入图像百余幅,在图像的选择中,尽可能将标记有乐器名称的图像纳入,做到对乐器名称流变的客观记录。在文献上对乐器溯源追寻、时空变迁上搜集新史料,拓展文献来源,在主要依靠正史资料的基础上,亦从大量出土乐器文献、类书、纪事本末、历代笔记文史中,全面研究古今同名乐器的历史与文化,参考文献达334种古籍史书律文著作。通过对古今同名乐器的多元比较解读,对同名乐器关系的考察、爬梳、整理及释论,旨在研究古今同名乐器背后蕴含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即以古今同名乐器表现为线索,对所涉乐种进行适度的微观考察,并在乐器史中做时间考量,以及通过对若干个案的解析,重新思考乐器族群的研究方向与脉络,从乐器源流与发音原理上加以诠释,相信此举能对乐器名称的规范使用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是为序。

陈建华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