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复州大唢呐
一、历史源流
唢呐是我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早在公元3世纪,唢呐随丝绸之路的开通,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使唢呐拥有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唢呐声音洪亮、婉转明快,很快被国乐所吸收,并逐渐在鼓乐中成为主奏乐器。
复州大唢呐兴起于何时,现无实证可考。据《中国民间乐曲集成》(第三册)介绍,在清朝初期,大唢呐即广泛活跃于辽南地区。
清朝道光年间,瓦房店市得利寺镇卢屯村有个孙家鼓乐坊,坊主孙世信兄弟二人的鼓乐吹奏都很有名,其吹奏技术是继承父辈(名不详)而来,据已知的孙家后代,孙世信算是第二代,那么第一代是否也从事鼓乐演奏就不得而知了。孙世信又传给了第三代,即他的儿子孙学举,孙学举兄弟七人全部从事鼓乐吹奏,当时是很有实力的鼓乐班子。孙学举又传给了第四代孙万禄等四人。孙万禄(1879年生)不但善于吹奏大唢呐、小唢呐和管子,还善于制作唢呐等乐器,技艺高超,做工精细,方圆百里的鼓乐手无不向他订购乐器。据查,他当时制作的大唢呐都是根据祖辈传下来的唢呐规格制作,均为55.5厘米(即一尺八寸),这种型号的乐器在孙家一直沿用到20世纪60年代。从其他著名艺人使用大唢呐的情况来看,足以说明瓦房店地区使用55.5厘米大唢呐的时间是相当长的,用48厘米的大唢呐是近四五十年的事。孙家班的第五代传人孙殿海(1907年生)继承了父亲孙万禄高超的吹奏技术和乐器制作的技艺,在青年时期吹奏大、小唢呐和管子就很有名气。复州地区最早用唢呐吹奏影调、大鼓和咔戏的就是此人。他自己还发明制作了一支全木质唢呐,哨子用管子哨代替,杆子两头粗而中间细,碗子由一块独木刻制而成,音色近于箫、管子、唢呐三者之间,声音柔和,优美动听。
由此可见,大唢呐在复州地区不但历史悠久,还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