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现状

关于《焦氏易林》的研究状况,本书第五章第一节会有较为详细的叙述,这里仅对近代以来的研究做一简单的回顾。近代最早对《焦氏易林》进行文学研究的是闻一多先生,他曾把《焦氏易林》写进《四千年文学大势鸟瞰》,对《焦氏易林》的评价甚高。可惜由于先生英年早逝,使得这项研究被搁浅了。另一位值得提起的是钱锺书先生,他在《管锥编》中列专章研究《焦氏易林》的语词、句式、用象等技巧。虽然如此,《焦氏易林》仍未引起文学史家的重视,迄今为止,提到《焦氏易林》的文学史还是寥寥无几,赵义山等先生编撰的《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卞孝萱先生的《两汉文学》和赵敏俐先生的《中国诗歌通史·汉代卷》才提到了《焦氏易林》。但是,《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对《焦氏易林》的评价较有偏见,后面两书对于《焦氏易林》的评价较为公允。另外,刘松来先生的《两汉经学与文学》和张新科先生的《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作为汉代文学研究专著,对《焦氏易林》均作了精简的分析论述。目前对《焦氏易林》文学研究最为全面的是陈良运先生的《焦氏易林诗学阐释》,书中对于作者的考证以及内容的分类都有很独到的看法。陈先生提出应该在中国诗歌史上给予《焦氏易林》一席之地,这种胆识是非常值得钦佩的。另外还有一些单篇的论文涉及《焦氏易林》,不再一一列举。从语言和易学方面对《焦氏易林》进行研究的著作还有几部,本书第五章会提到它们。

总之,对《焦氏易林》进行全面的研究尤其是文学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比如,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完全令人满意的《焦氏易林》注本(尚秉和先生的《焦氏易林注》主要是从易学方面入手,对于没有易学功底的人来说阅读起来很困难),这无疑限制了《焦氏易林》的传播及影响。有什么样的文学眼光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文学史。对于《焦氏易林》的研究现状说明,我们对文学的看法尽管已有所改变,但仍然较为狭隘。近些年新传媒的发达,尤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的内涵与外延。这关系到我们如何重新认识文学,如何重写文学史的问题。

本书选《焦氏易林》为研究对象,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为以前不入文学史家法眼的特殊文学文本的解读提供一种尝试,并以这种解读为契机,说明在文学世界中即使小者亦有可观的道理,希望大家能够将眼光与视角“从楼阁转向地窖”。


[1] 年鉴学派是法国历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派别,它得名于1929年创办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该刊物后来更名为《社会史年鉴》《社会史论丛》,1946年更名为《年鉴:经济、社会、文明》至今。该学派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费弗尔(Lucien Febvre)、布洛克(Marc Bloch)等人,他们主要的工作和口号就是对传统的以政治史为中心的历史学传统进行挑战,把研究重心从上层的、中心的、精英的政治史、经济史、大事件、大人物,转到社会生活、环境、经济等这些形而下的、普通的东西,以至于后来专注于对小人物、小事件的研究。

[2] 钱锺书:《管锥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