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晚宋刘克庄是“《江湖诗集》派”的核心人物,在叶适、赵汝谈等人之后,主盟诗坛四十几年,对唐宋诗学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入思考,对于诗学拯救也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后村诗学”基本上可以代表有宋一代的诗学理论成就;而宋末元初的刘辰翁则后来居上,从宋代诗学文化观念中脱胎而出,开创了全新的诗学理论体系,培养起大批诗学后起之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须溪诗学”竟然直接左右了中国近百年的诗学走向。
晚宋严羽在主流诗坛之外独树一帜,鼓吹盛唐格调论,此一诗学主张在宋、元两朝追随者并不多,处境寂寥,却深刻地影响了明代诗学,而且一直到清代,还有人在利用《沧浪诗话》一书所提供的诗学资源来标举“神韵”说。
因此,要研究宋、元、明、清四朝诗学,刘克庄、严羽、刘辰翁三家诗学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假如我们将韩愈视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将严羽视为明代盛唐格调派的远祖,那么刘辰翁就应是元诗的宗师。宋元诗学的转型历程,基本上可以从刘克庄、严羽、刘辰翁三家诗学的对话与碰撞中得到说明。
然而,自从王国维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之后,诗歌史的研究者往往将目光盯在有唐一代,导致后人心目中唐诗独尊而宋元无诗,其实王国维的这个说法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中国诗学的成就及其真实的演变历史,它本身具有很大的偏颇性,今人面对绵延不绝的丰厚的诗学资源,无须尊奉其说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宋、元两代的诗歌与诗学理论都极有价值,必然要成为学人的重要研究课题。
近现代学者对宋诗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从陈衍到钱钟书等当代学人,逐渐将宋代诗学研究推向深入,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而元诗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虽然近几十年也出现了不少厚重的研究著作,然而,“元诗”作为一种历史上与“唐诗”“宋诗”鼎足而立的独立的诗歌体制,似乎还没有真正进入现代人的审美视野。对元诗艺术之美的冷落与偏废,无疑是对中国诗学精神内涵进行阐释的一大缺失,要实现元诗身份在当代的确立与元诗精神在中国艺术史中的复活,则任重而道远。
本书尝试从刘辰翁与元诗的关系入手,抓住“张力”诗学这个关键命题,同时提出了“元诗学派”这一新的诗学理论表述,试图增强对元代诗学进行阐释的有效性,重新审视元诗本相,从而确立元诗的价值与地位。
总体来看,本书是想就宋元诗学史上的一些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个写作目的就决定了本书在基本研究方法上首先必须兼顾义理与考据。在某些历来被误解的问题上,本书尤其加强了论证的实证性。
作为一个对学术史的澄清过程,本书的写作力求贯彻以下原则:
其一,尽量避开后人议论的干扰,努力钩稽第一手文献材料,对诸多疑难问题作实事求是的考证和论述。
其二,将文本细读与文化背景的考论紧密结合,以考据眼光看待诗学内部问题和诗学发展演变史。
其三,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尽量做到以史证史,述而不作。
由于本书的意图在于揭明一些重要的诗学问题,而不在于建构一种自己的诗学理论,所以在对诗学事实的阐述与考证上,力求简洁明了,只追求将问题自身的真相还原到位,而不过多地使用现代术语、概念、理论。行文上则以“辞达”为主,尽量做到下笔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