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书的思路与框架

一 本书的思路

本书基于鲍德温小说、戏剧、文集和诗歌的文本分析,系统探讨他的宗教思想对基督教的创造性传承与改写及其文学表现,旨在揭示其生命哲学意义。为此,文章从三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将鲍德温的宗教思想置于欧美社会历史思潮与非洲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从存在主义、精神分析说、黑人女性主义、非洲传统宗教和黑人音乐等层面考察其多元化特征,旨在从宏观上昭示其充分尊重复杂人性的解放神学和敬畏生命本能的动态宗教特性。

其次,在深入分析鲍德温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从上帝、罪和救赎三个维度深入挖掘鲍德温宗教思想的人文主义内涵。很大程度上,鲍德温宗教思想的本质就是他与基督教上帝之间的一场博弈,他对上帝的敬畏、逃离与回归动态地演绎了其宗教思想的分裂特征。鲍德温与上帝的矛盾焦点是罪与救赎的关系,尤其是基督教压抑人性本能神学理性以及上帝在现世罪恶面前的无动于衷,他与上帝“争吵”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争取世俗权利。因此,鲍德温在吸收基督教教义中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颠覆了其有悖人性的相关规定,旨在建构种族和谐、家庭和谐与人性和谐的“宗教理想国”。因此,本文立足种族、宗教和家庭现实,立体揭示鲍德温的罪观和救赎观的世俗化倾向,凸显其人道主义内涵。

最后,运用主题学、神话原型批评、影响研究和“影响的焦虑”等理论,集中探讨鲍德温的宗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一,鲍德温的文艺观可视为其对基督之爱中“只喜欢真理,不喜欢不义”的践行,透射出犀利的社会洞察力、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和睿智的哲学思辨;第二,以“求真”文艺观为统领,鲍德温运用读者耳熟能详的宗教表征,于共时层面上揭示其宗教认知的历时性,艺术地诠释了人性诉求与社会荒诞之间的终极悖论,彰显黑人存在困境的普遍性;第三,鲍德温文学中儿童形象乃其宗教理想的重要载体,具有宗教般的神圣和救赎价值,他们由幕后到前台的逐渐浮出过程充分表明了鲍德温对基督教《圣经》儿童观念的借鉴与超越。

二 本书的框架

本书从结构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从五个方面阐述鲍德温宗教思想的立体特征。首先,鲍德温之宗教心路历程刻有存在主义的明显烙印,其宗教思想的本质就是一种存在主义,既有典型的个性化特征和族裔特色,又不失终极人文关怀的普遍性,乃其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深度考量。其次,鲍德温塑造了许多“强势”的黑人女性形象,将其由幕后推向台前,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主角和英雄。她们要么力挽狂澜,要么坚强隐忍,令男性形象相形见绌。这有力颠覆了基督教《圣经》中的父权思想和传统男女关系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折射出对女性的浓厚关怀。再次,性爱救赎、父子关系和梦乃是鲍德温表达宗教思想的个性化背景。鲍德温尤其强调性的终极救赎价值,与弗洛伊德之泛性论不谋而合,乃弗氏学说的翻版与升华。鲍德温文学中的诸多淫乱禁忌强烈地刺激了传统道德之敏感神经,极大地挑衅和颠覆了基督教性伦理,成为其宗教理想国当中格外刺目的一瞥。鲍德温文学中的父子关系既是作者本人现实父子纠葛的艺术再现,也是他与上帝对立统一关系的世俗表达,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理想父亲的终极悖论。而梦的运作则是性爱与父子关系的共同载体,将二者有机结合为鲍德温宗教思想的一个典型语境,传达了清醒状态下不便言说的心声。复次,黑人音乐和非洲传统宗教则构成了鲍德温宗教思想的族裔文化语境。一方面,黑人音乐乃其苦难历史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鲍德温文学中的黑人音乐不仅是控诉种族主义罪恶和宣泄内心愤懑的渠道,而且为其宗教思想的背离与回归提供了有效的语境,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的交替更迭淋漓尽致地活化出其宗教存在主义的路线图。另一方面,黑人宗教是欧美基督教文化传统与黑人传统文化的混生体,超越了传统基督教的来世思想,现世救赎的人文关怀愈发彰显,具有自然神论的鲜明特征。黑人宗教的本质是旨在摆脱压迫和种族歧视的解放神学,这决定了黑人宗教思想的世俗特征。最后,鲍德温宗教思想在基督教的框架内既保留了非洲传统宗教的痕迹,又颠覆性地改写了传统基督教教义中扼杀人性的宗教伦理,可视为对基督教的二次改造或深度改造。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从上帝、罪和救赎三方面系统探讨鲍德温的宗教思想。其中,第二章主要从种族与肤色、今生与来世以及上帝与父亲的角色转换等方面探讨鲍德温上帝观的变迁。鲍德温与上帝的关系经历了由虔诚敬畏到忤逆背离再到超越性回归的曲折反复,表现出既依赖又排斥的矛盾,动态地演绎了其独特的宗教存在主义。鲍德温宗教理想国中的上帝颠覆了白人上帝的种族偏见和黑人上帝的暴躁乖戾,超越了种族与肤色,是博爱的象征,真正践行了基督之爱的原初本义。鲍德温宗教思想因之成为泽被包括黑人与白人在内的全体人类的解放神学,其上帝观既独具个性,又不失普遍的实用主义性。他对基督教上帝的质疑亵渎、颠覆与重构,以及在极限境遇中对上帝的回归表征了其上帝观的分裂,一方面说明其在宗教问题上的主观能动性,旨在消解宗教的异化本质;另一方面则印证了现实中理想上帝的遥不可及,由此昭示出人之存在的悖论常态和宗教关怀的终极性。

第三章从种族主义之罪、基督徒之罪与家庭伦理的背离三方面探讨鲍德温关于罪的思想,与下文的救赎观相呼应。从宗教哲学的层面将黑人的境遇置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审视,说明鲍德温宗教思想既有一定的神学基础,又有超越宗教的世俗性;既具有鲜明的族裔特色,又不失普遍的人文关怀。鲍德温消解了基督教的原罪说,否定了人性恶的论调,认为罪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印证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思想。首先,鲍德温拓展了种族主义的外延,将其罪恶也指向了黑人种族主义者,说明了白人种族主义和黑人种族主义的双刃剑性质,强烈呼吁白人与黑人尊重彼此人性的种族和谐。其次,基督徒的堕落与狂热,骄傲与冷漠是宗教色彩更为鲜明的罪过。鲍德温借此鞭挞了宗教的伪善与腐败,揭示了宗教本意被扭曲的宿命和践行基督之爱的现实困境,昭示探索宗教真理之路的曲折坎坷。最后,从夫妻伦理、父女伦理和兄弟伦理的层面批判了男性霸权主义、父亲人性的沦丧以及兄弟亲情背离,旨在说明和谐的家庭伦理不仅符合宗教的期待视野,更是黑人对抗主流社会偏见的有力武器。

第四章从种族关系、家庭凝聚力、性爱和悲剧意识四方面探讨鲍德温救赎思想,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其罪观的自然延续和拓展。鲍德温不但肯定了种族和谐与家庭凝聚力对黑人身份诉求的建设性,还将黑人的出路寄托于性爱的终极救赎价值和饱富哲思的悲剧意识,表现了其对基督教思想的叛逆性传承与改造,昭示的是立足客观现实、以人为本的生命哲学。首先,种族之爱是对基督之爱的现实变体,是宗教理性与现实理性的高度统一,彰显的是打破种族偏见的博大超然,亦不乏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色彩。其次,鲍德温对黑人家庭之特殊意义的认知乃其个人经验和种族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旨在说明和谐的家庭既是挡风遮雨的温馨港湾,更是身份建构和应对种族迫害的坚强堡垒,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救赎作用。再次,鲍德温对边缘之爱的张扬一方面是充分尊重,释放复杂人性本真的人道主义;另一方面又显离经叛道,是对基督教律法的公然挑衅。此乃鲍德温“宗教理想国”在现实语境中对基督之爱的另类阐释。最后,鲍德温的悲剧意识基于其对内在真实的执着探求,集古希腊悲剧传统、尼采的超人精神、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和基督教的苦难观于一身,从形而上的高度表达了人之存在的终极状态,彰显了一位道德家的深邃思想之睿智和一位作家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从文艺观、启示文学和儿童观三方面探讨鲍德温对基督教思想和《圣经》的辩证吸收和艺术再现。其中,第五章主要从鲍德温对艺术的性质、艺术家的本质的界定系统阐明其文艺观的人性至上论。鲍德温强烈的求真意识与先知般的社会担当乃其对基督之爱创造性发挥和生动的艺术表达,是感性之爱与理性之爱的高度统一。他对黑人与白人关系问题的换位思考,对边缘之爱的哲学审视,其作品鲜明的自传性、作品题材的突破性、文艺救赎的悖论及其对他者意识与集体意识的艺术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滥觞于其立足当下、以人为本的世俗宗教立场,凸显了一个以求真为目的的见证者矢志不渝的执着,乃其宗教思想的艺术再现。

第六章主要在神话原型的视域内,用主题学的方法,从作品标题、意象、人物等宗教表征探讨基督教《圣经》对鲍德温文学创作的影响,关注原型与作品之间的对应和偏离,由此揭示鲍德温对基督教原初教义的继承、颠覆和超越,突出其宗教思想世俗化的人道主义特征。毋庸置疑,鲍德温文本与《圣经》之间的互文绝非对神话原型的生搬硬套,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挥。他利用大家熟知的宗教题材,通过对基督教《圣经》的戏仿与改写对美国现实进行审视,在表现黑人族裔困境的同时,拷问了主流价值观之荒诞,再次彰显人性深处被遮蔽的真实,透射出一位人道主义者厚重的人文关怀。所有这些既凸显了一位虔诚信徒根深蒂固的《圣经》学养,又表现出一位锐意进取、勇于挑战传统的宗教叛逆者的大义凛然和不向流俗陈规屈服的高贵品格。

第七章从影响研究的角度探讨鲍德温对《圣经》儿童思想的艺术开发和对儿童正能量的张扬。儿童在基督教《圣经》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被赋予神性,往往是公义美好的象征和人神之间的桥梁。深谙此道的鲍德温将儿童思想引入文学创作,使散见其中的婴孩形象成为表达宗教思想的重要媒介,其价值取向与叙事模式均昭示出与基督教《圣经》的浓厚血缘关系。鲍德温语境中的儿童因与苦难、基督之爱以及理想父子关系融为一体而超越了基督教中的单一神性维度而具有更为厚重的人文内涵。鲍德温从种族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性爱伦理等方面,创造性地拓展了《圣经》儿童的神性特征,将其指向宗教伦理所不容的淫乱,以异教徒姿态宣告了其宗教立场的世俗化。另外,儿童也是鲍德温文学叙事的一个独特视角,他以小孩子的纯真善良审视成人世界的真善美丑,有力地增强了作品的文本张力。鲍德温儿童观既有根深蒂固的神学基础,更不乏深刻的哲学思辨,在浓浓的人文关怀背后流露出一位孤独行者的执着艰辛与凄苦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