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河神信仰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既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又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黄河两岸广袤肥沃的土地上,中华民族依赖黄河的恩惠,世代繁衍生息。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黄河时常决堤改道,河水泛滥成灾,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对于黄河,人们爱畏交加。在原始社会,受自身知识水平所限,在先民的意识之中,黄河的风平浪静或喜怒无常不是率性而为,而是由一位神灵掌控。于是,在这种感恩和恐惧的双重情怀下,产生了原始的河神信仰。
最初,河神信仰是一种自然神崇拜,先民们将黄河本身视为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灵,对其顶礼膜拜。当人类跨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受原始宗教观念的影响,河神逐渐从黄河本体中独立出来,由自然神发展成为一个人格化、社会化、世俗化的神灵,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史籍上记载的河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名为冯夷、冰夷,传为华阴潼乡人。此人风流倜傥,面容姣好,却是一个无所事事、一心想成仙的花花公子。据说,若能喝上100天水仙花的汁液,便可成仙。然而,在当时,水仙花可是一种珍贵的花卉,并非轻易能够得到。于是,冯夷开始四处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踏遍千山万水,共喝了99天花汁,再差一天就功德圆满了。不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时值黄河肆虐,河水漫流,地面上全是注满河水的沟沟岔岔。一次,他在经过一道原本水位不高的水沟时,河水突然暴涨。手足无措的冯夷脚下一滑,被黄河之水活活淹死。怀着一肚子怨气,冯夷只身来到天庭向玉帝告状,要求严惩黄河。经过一番细致考虑之后,宅心仁厚的玉帝任命冯夷为黄河水神(河伯)来治理黄河,一则可圆其成仙之愿,二则可报其被淹之仇。
然而,治理黄河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没有治水经验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虽说河伯已升天成仙,可是他道行尚浅,没有任何法宝仙术。不过,在玉帝的指点下,他还是圆满完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为后人的治水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他历尽千辛万苦,察看水情,了解地情,并将其一清二楚地画在了一张图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河伯图》。身心疲惫的河伯已无力亲自完成治河重任,只好到黄河河底休养生息,等待着另一位治水能人的出现,并亲手将此图交付于他。不久,中华大地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治水能人,他的名字叫作大禹。在《河伯图》的指示下,大禹终于完成了伟大的治河壮举。
在先秦时代,人们一直将河伯奉为神明加以敬奉,“河伯乃黄河水神,自殷商而降,至于周末,为人所奉祀,位望隆崇”[6]。不过,祭祀的方式却有些惨无人道,令人发指。在人们朴素的意识中,黄河之所以泛滥,缘于黄河之神河伯的愤怒。而愤怒的根源,在于河伯没有媳妇。于是,为了取悦河伯,迷信的人们每年都会含泪将一位如花似玉的妙龄少女扔进滚滚黄河,这便是所谓的“河伯娶妻”。而对于大禹,人们一直将其视为泽被后世的治水英雄,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将其视作具体的河神。
河伯之后的河神为西汉名臣王尊。王尊,西汉涿郡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人,生卒年不详,以执法严格、执政为民著称于世。在他担任东郡太守(相当于地级市市长,治所在今河南濮阳)时,恰逢黄河暴涨,洪峰陡起,河堤决口。为保一方百姓平安,王尊不畏艰险,亲自率领民众修坝筑堤,并将自己的住所搬到大堤之上,誓与大堤共存亡。洪水再次到来之时,民众纷纷逃离,唯有王尊岿然不动,一直在此坚守。所幸的是,黄河之水渐渐退去,河水安澜,大堤无恙。人们都为这位父母官的舍己为民、舍生取义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及卒,民为立河侯祠祀之。”(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十七)值得一提的是,与王尊同时代的治河能臣王景虽然功绩卓越,却只能享受与大禹相同的待遇——一名为世人仰慕的治水英雄。
王尊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河神,一直到唐代才被龙神所替代。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古人认为龙能兴云布雨,主晴雨旱涝,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祭祀龙神祈雨的风俗。唐代之后,随着佛、道两教的日益兴盛,龙神的地位不断提高,逐渐占据了江河湖海各处水域,并被尊奉为龙王,成为民间水神信仰中最为重要的神祇。人们在各地水域附近兴建龙王庙供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实,黄河龙王与海中龙王并无二异,不但住所相似,而且都能呼风唤雨,支配鱼鳖虾蟹。也正是因于此,龙王并非黄河专神,而是带有广泛的普适性,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明清时期,黄河两岸的人们所崇信的河神主要是大王和将军。大王有6位,将军共64位,大王的身份更为显贵。6位大王分别为金龙大王(谢绪)、黄大王(黄守才)、朱大王(朱之锡)、粟大王(粟毓美)、宋大王(宋礼)、白大王(白英),按其出身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朱大王、粟大王、宋大王均为历史上较有作为的河官,为治黄事业历尽千辛万苦,鞠躬尽瘁。黄大王、白大王属于民间传说中被神化的治水人物。而金龙大王既不是治水功臣,也不是治河历史中的传奇人物,甚至压根儿跟黄河没有关系,却是六大王中地位最高、神威最著、朝野供奉最多最广的一位。
金龙大王,本名谢绪,南宋钱塘县北孝女里(今浙江杭州良渚镇安溪)人,为东晋宰相谢安之后裔、南宋谢太后之堂侄。在家排行老四,故又被称作“金龙四大王”。“因愤权奸当道而隐居金龙山巅,筑望云亭读书其中,元人来宋掳太后北去,谢绪叹曰:‘生不能图报朝廷,死当奋勇以来贼。’ 作诗自悼,书讫赴水死。”(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十七)明初,为了抬高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份,增强其反元的号召力,激励人们的反元情绪,朱元璋的谋士们将这位宋室外戚、重臣之后、慷慨赴死、品行高洁的谢绪拉了出来,并编纂了一个“大王显灵”的神话——“元末我太祖与元将蛮子海牙战于吕梁,元师顺流而下,我师将溃。太祖忽见空中有神披甲执鞭,惊涛涌浪,河忽北流,遏截敌舟,震动颠撼,旌旗闪烁,阴相协助,元师大败。太祖异之。是夜梦一儒生,披纬语曰:‘余有宋会稽谢绪也。宋亡,赴水死。行间相助,用纤宿愤。’太祖嘉其忠义,诰封为金龙四大王” (清·朱寿镛:《敕封大王将军纪略》)。因谢绪最初显灵的吕梁之地(徐州境内的一段黄河),自元朝开始就是京杭大运河借黄河行运的一段河道,故金龙四大王自诞生之日起就兼具黄河之神与运河之神的双重神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是南北漕运的通道,与黄河关系非常密切,故而金龙四大王之外的其他黄河水神(如宋大王、白大王等)也常常成为运河水神。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因宋大王、白大王在山东境内治水的缘故,山东地区的河神信仰开始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地域性特征。
为了供祭河神,人们在沿河一带修建了大大小小的大王庙,并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祭祀仪式。每逢大王生日这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其间香火缭绕,钟声不绝,异常热闹。每逢重大节日(如除夕、二月二等)或重要日子(如船泊靠岸、洪水到来或退去之时等),人们都会到庙里烧香许愿、还愿……
如今,大王庙虽已所剩无几,然而民间河神祭祀遗俗犹存。这些都将永远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笔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