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水流域的水浒戏及其传播意义

王建科

内容提要:随着《水浒传》小说和“水浒”杂剧、传奇的传播,地方戏中亦出现了许多演叙梁山好汉的水浒戏。地处陕西、湖北、河南的汉水流域剧种众多,水浒戏主要出现在汉调桄桄、汉调二黄、湖北越调、汉剧等剧种之中。现存剧目和剧本60多种,大多为散出戏(折子戏),大本戏较少。汉水流域水浒戏的故事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小说《水浒传》故事改编而成;二是改编自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三是根据《水浒后传》等“水浒续书”、民间传说改编成的戏曲剧目,亦有少量独创作品。宋江、武松、李逵、林冲、杨雄、石秀、时迁等“英雄”人物,潘金莲、阎婆惜、王婆、孙二娘等女性人物,均是戏场上为人所熟知的人物形象。水浒戏一方面扩大了“水浒”故事的传播和互动,另一方面在重写中融入了地域和时代的特色。

在对水浒故事的研究中,对小说《水浒传》的研究论文和专著相对较多,而对中国社会,特别是民间产生极大影响的戏曲研究则相对较少;[1]在有关水浒戏的研究中,对元代水浒戏研究相对较为充分,而对明清以后杂剧、传奇和地方戏中的水浒戏研究则较为薄弱。[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从地域文化与文学的角度,对汉水流域的水浒戏进行研究的论著就更为少见。笔者搜检资料,略加考述,探讨水浒戏在汉水流域的改编与传播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