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西北手工业与市场研究(1644—1840)
- 刘佩
- 9073字
- 2025-04-27 17:52:54
第四节 文献资料的梳理
清代西北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社会经济也并不发达,因此手工业与市场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较少。在这些有限的文献资料中,同手工业和市场有关的主要分为档案、政书、地方志与时人笔记四类,下面作详细阐述。
一 档案资料
正如冯尔康所说:“档案的公文是处理政务过程中形成的,决定了它叙述事情的零散性和琐碎性,也就是说它反映的事实比较具体,而缺乏概括性。”[127]就目前留存的清代西北手工业与市场的档案资料来看,主要包括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文献资料,尤其是档案中留存的乾隆至道光朝新疆布匹、丝绸的贸易记录最为翔实,史料价值也比较高。在档案资料中,一部分以部门为单位加以汇总,另一部分则是以专题的形式整合汇编。与本书相关的档案汇编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2辑》[128],笔者主要利用丛编中有关乾隆时期内地与新疆开展丝绸贸易的部分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有《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129](简称《活计档》),共55册,主要记载了皇家宫殿陵寝、王府园囿、贡品赏赐、查抄家产、洋人供职、匠役管理及各类典礼活计等一手史料,其中有西北工匠入职造办处的相关记载,对笔者的写作帮助较大。另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负责编译的《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130],寄信档是寄信上谕档的简称,是清代军机处专门抄载寄信上谕的重要档簿。通过皇帝的密寄谕旨,既可以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有助于探讨皇帝处理政务的决策过程。此汇编共24册,书中记载了乾隆朝的政治、民族、经济、军事及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其中以边疆事务、军务、民族事务及外交事务的内容居多。档案也对《清高宗实录》、《乾隆朝上谕档》中不载的重要史事有较为详细、真实的记录。
另有综合类的清代起居注、上谕档,台北故宫博物院整理出版的《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以及满文朱批奏折汇编等,囿于笔者并不精通满文,故对于史料的掌握无法面面俱到。清史研究专家吴元丰在《满文档案与历史探究》[131]中,记有乾隆朝新疆铸造货币与乌鲁木齐铁场开办等相关档案的留存,给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借鉴。
二 编年体、纪传体、政书史料
《清实录》是研究清代的重要史料之一。它在修撰过程中大量参阅了内阁、军机处档案,各部院衙门的则例等原始资料,并依照朝代时间顺序逐一记录每日大事小情,故记载的较为全面与系统。实录中关于西北手工业的记录较少,对铸钱与玉石开采等官营制造业有所提及。但对西北市场涉及较多,如新疆、甘肃等地方官在上奏时大都以“商民云集,与内地无异”来烘托当地市场的繁荣。依冯尔康所言:“虽较《起居注》与《上谕》,《清实录》篡改史料较多,真实性上有部分存疑,但它还是提供大量史料的载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132]
《清史稿·食货志》中记载了清政府经略西北地区的官营手工业,但记录较为笼统、简略,仅有盐、币、茶、矿四项。盐法中,记有道光以后陕甘、河东等地的盐场位置。钱法方面,提及了陕西的铸币局与铸造标准。采矿业中,有顺治十四年(1657)官方开采陕西临潼银矿的相关记载,并指明了甘肃、新疆等地也贮藏有银矿。书中另记有道光初陕西地方奏报当地开采铜铅等矿产资源的史实。市场方面,记录了康熙四十年(1701)的商税征收额,但针对各地市场的情况未见详载。
清代政书《清朝续文献通考》中,《实业考·工务·纺织品》一卷内记录了乾隆朝后各省置办、运送新疆民族贸易所需的丝绸数额,这对于手工品数据留存较少的西北市场而言实属不易。《大清会典》记有雍正初清廷赠予策妄阿拉布坦等部落使节物品的相关史事,这是清政府与准噶尔部族进行贡市贸易的佐证。
三 地方志
清代文人章学诚曾评价地方志“乃一方之全史”[133],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也认为:“方志学的纂著启始于两汉,盛行于唐宋,至于明清更显得登峰造极。”[134]可见清代是方志编纂的繁盛期。地方志亦是本书写作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方志内一般设有“市集”“风俗”“物产”“课税”等子目,是找寻地方手工业产品与市场资料的主要出处。
地方史志研究组编写的《中国地方志分论》[135]中,收集了方志学家们所研究的不同时期诸省的方志种类与数量,这其中包括了清代西北各省的地方志编纂以及数量的研究。例如高峰在《陕西方志考》中指出,清代陕西共修纂了285种地方志,是明朝的七倍多,较为重要的有康熙六年(1667)编修的32卷本《陕西通志》与雍正十三年(1735)纂修的100卷本《陕西通志》,可谓成果丰硕。
周丕显探讨了甘肃方志。在他看来,甘肃方志现存201种,其中县志174种,占主要部分。而通志上,雍正六年(1728)纂修的《甘肃通志》50卷乃仓促成书,有不少都照搬自陕西通志。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官府又重修重纂,并命名《甘肃新通志》,共100卷。
宁夏方志方面,高树榆认为清代宁夏地方志主要有两种:乾隆二十年(1755)编成的《银川小志》与乾隆四十五年(1780)修撰的《宁夏府志》。两种方志体例完备,皆有物产、坊市的记载,是研究清代宁夏地区手工业与市场的必备资料,乾隆《宁夏府志》更是“明清以来篇幅最大,内容最为详尽的一部志书”[136]。
关于青海方志数量与种类的研究,陈超认为青海方志编撰较少,因此在研究时还需寻找记有青海地区的外省方志。如青海在雍正三年(1725)前隶属陕西,故康熙《陕西通志》中即有青海地区的相关记载。另外康熙二十六年(1687)与四十六年(1707)纂修的两种《河州志》、宣统《河州采访事迹》、乾隆《甘肃通志》、光绪《甘肃新通志》中也都有青海的记录。清代青海本地的方志资料主要有:康熙《碾伯所志》1种,乾隆二十七年(1762)纂修的40卷本《西宁府新志》,光绪九年(1883)纂修的10卷本《西宁府续志》,以及光绪《大通县志稿》1册、8卷本《循化厅志稿》、光绪8卷本《丹噶尔厅志》等。
纪大椿探讨了清代新疆方志的纂修数量与种类。他在《新疆方志浅谈》中指出:新疆方志的编纂数量较少,且大多数为清朝时所修。他将新疆方志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叙述新疆全境的通志性方志。主要包括乾隆二十七年(1762)傅恒等奉旨纂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英廉等增撰的48卷本《西域图志》;乾隆四十二年(1777)满人七十一所著《西域闻见录》(又名《西域记》);汪廷楷原辑、祁韵士重新编校而成的12卷本《西陲总统事略》(原名《伊利总统事略》),祁韵士又从中摘编《西陲要略》4卷;徐松所修12卷本《新疆识略》;清末时由袁大化、王树枬等人修纂的116卷本《新疆图志》;永贵、固世衡编辑,后经苏尔德删补,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成书的《回疆志》(又名《新疆回部志》),共4卷;嘉庆九年(1804)和宁所撰12卷本《回疆通志》。第二,叙述新疆部分地区的地方志。例如嘉庆十年(1805)和瑛撰9卷本《三州辑略》,该方志主要记载了吐鲁番、哈密与乌鲁木齐三处,因吐鲁番古称西州,哈密古称伊州,乌鲁木齐古称庭州,故以“三州”命名。第三,叙述新疆某一地的府、州、县志。这类方志稍多,如《哈密志》《温宿府志》《喀喇沙尔志略》《喀什噶尔志》等均属此类。
清代方志编撰虽繁,然西北方志的修纂数量实为不多。易雪梅与李淑芬总结了清代西北各省修撰的方志数量:“有清一代,西北五省区均编有志书,其中以康熙、乾隆、光绪三朝纂修的方志为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陕西方志285种,甘肃156种,青海10种,宁夏19种,新疆80种。”[137]可见西北方志的编纂数量比较有限,其中陕西方志数量居西北首位。
不过,学者们统计的方志数量亦不统一。据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统计,现甘肃省藏清代甘肃方志数量为90种[138],这相较过去学者的研究发现有一定缺少。此外,清代未成省的地区加大了资料搜寻难度。如宁夏在清代先属陕西后属甘肃,两省通志中对宁夏地区皆有涉及。康熙《陕西通志》、乾隆《甘肃通志》中也有不少关于青海地区的记录。笔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会充分利用西北各地方志,详细查找部分地区手工产品的分布,绘制成图,并附于书内。不过,我们也要注意清代方志的成书年份,相关史料在使用前须多加辨别。
四 时人笔记
有清一代,在前往西北的人员中,有流放或调派至西北的官员,亦有远途跋涉、赴西北旅行的学者,他们记录下沿途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清代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史料。如雍正四年(1726),清人谢济世在《西北域记》[139]中记录了吐鲁番、昆仑山、青海各地的物产与手工品的制作方法,这给本书的写作启发较大。王大枢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所著《西征录》是他流放伊犁时的所见所感。书中记录了西北商旅长途贩运一事,“商旅多甘、凉、秦晋”[140],表明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商人往来伊犁频繁。作者另有《伊犁志》一部,书中记录了伊犁市场情况。纪昀在被贬至乌鲁木齐为官时,以亲身体会写下了《乌鲁木齐杂诗》[141]上百首,其中包括“物产”67首,占全文近半,这是研究乾隆时期乌鲁木齐物产、风俗的必备资料。清人椿园七十一撰有《新疆舆图风土考》[142],书中记载着乾隆朝新疆各地风俗与各道之远近,卷4记录了西北回族之物产、手工业品种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此外,梁份的《秦边纪略》[143]记载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作者西去游历陕甘、河西等地时所见各地的风土人情。书中附图较多,涉及诸卫形势要害、西域人物以及物品制作,并记有西北毛皮的加工等情况。书内另载有准噶尔部族的武器种类与制造方法,对于往来西北的商贩也多有详载,笔者从中获益颇多。陈奕禧是清初书法四大家之一,所撰《皋兰载笔》乃是作者入陇见闻。书中记录了陇中地区“板屋”“绒褐”的制造工艺,极为宝贵。《兰州风土记》作者不详,文章也仅有六页篇幅。然作者以外人的眼光去看待兰州的风土人情,记录了当地人的日用物品、穿衣打扮、商品买卖等,是一篇具有历史价值的清代随笔。
[1] 此处分省缘由可见绪论第三节。
[2] 魏明孔:《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8年第5期。
[3] 林荣琴:《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11期。
[4] 刘永刚:《近十年来清代西北经济研究述评》,《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5] 原彦平:《近十年来的清代前期西北经济史研究》,《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 吴海丽:《近二十年来明清西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7] 徐新吾、张守愚:《江南丝绸业历史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8] 钟兴永:《近十年中国集市贸易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4期。
[9] 颜晓红、方志远:《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4期。
[10] 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1] 童书业编著:《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齐鲁书社1981年版。
[12] 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3] 李迪、陈炳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纺织卷》,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14] 魏明孔主编:《中华大典·工业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15] 王致中、魏丽英:《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16] 王致中、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
[17] 杨建新主编,杨志娟、牛海桢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清代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8] 多洛肯:《明清甘宁青进士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19] 杨思远:《回族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年版。
[20] 祝慈寿:《中国古代工业史》,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21] 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22] 路甬祥主编,何堂坤著:《中国古代手工业工程技术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3] 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主编,田培栋著:《陕西通史·经济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4] 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 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三秦出版社2016年版。
[26] 刘克祥编著:《棉麻纺织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27] 参见李炳武总主编,赵建黎分卷主编《长安学丛书·李之勤卷》,三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5—252页。
[28] 帖锐:《清代陕西棉布的生产与贸易》,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29] 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30] 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 马胜春、阿不都艾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16年版。
[32] 刘景华:《清代青海的手工业》,《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33] 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4] 徐安伦、杨旭东:《宁夏经济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5] 李鸿宾、马保春主编:《中国长城志:环境·经济·民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
[36] 李澜等:《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16年版。
[37] 李清凌:《甘肃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8] 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编著:《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地质出版社1980年版。
[39]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编:《清代的矿业》,中华书局1983年版。
[40] 李进尧、吴晓煜、卢本珊:《中国古代金属矿和煤矿开采工程技术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1] 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42] 贾建飞:《人口流动与乾嘉时期新疆煤矿业的兴起和发展》,《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
[43] 石鸣:《论清代石盐产地》,《盐文化研究论丛》(第5辑),巴蜀书社2011年版。
[44] 于明:《新疆和田玉开采史》,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45] 王本元:《略论清代汉中地区的工场手工业》,《清史研究通讯》1985年第4期。
[46]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7] [苏]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8] 穆渊:《清代新疆货币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9] 吴元丰:《清代乌鲁木齐铁厂研究》,《西域研究》1998年第3期。
[50] 李延祥:《清代乌鲁木齐铁厂生铁炒炼效率问题》,《西域研究》2021年第3期。
[51] 《青海地质矿产志》编辑部:《青海地质矿产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2] 殷新锋:《清代陕北的乡村手工业》,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3]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54] 曾仰丰:《中国盐政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55]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56] 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7] 唐仁粤主编:《中国盐业史·地方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8] 吉成名:《论清代池盐产地》,《盐业史研究》2011年第2期。
[59] 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0] 路甬祥总主编,周嘉华等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酿造》,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61] 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6》,杭州出版社2014年版。
[62] 范金民:《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中西书局2019年版。
[63] 芈一之编著:《青海民族史入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4] 参见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5—218页。
[65] 徐建青:《清代的造纸业》,《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66] 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67] 王菊花:《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8] 白寿彝总主编,周远廉、孙文良本卷主编:《中国通史·清时期上》(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9] 《造纸史话》编写组编:《造纸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70] 潘吉星:《中国造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1]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72] 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著:《中国的瓷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年版。
[73] 叶喆民:《中国陶瓷史》(增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74] 赵宏:《中国陶瓷历史地理》,中国致公出版社2019年版。
[75] 牟晓林:《耀州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版。
[76] 薛东星:《耀州窑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版。
[77] 禚振西、杜文:《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78] 刘遵义、贾琪主编:《耀州窑:图册》,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版。
[79] 路甬祥总主编,田小杭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民间手工艺》,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80] 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81] 刘光华主编,武沐著:《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2] 梁四宝:《清代秦巴山地农业、矿冶、手工业发展与环境劣变》,《贵州科学》1992年第 3期。
[83] 孙婧悦:《清代陕南工商业发展及其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84] 高荣主编:《河西通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85] 张萍:《区域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明清陕西的个案考察》,三秦出版社2014年版。
[86] 路甬祥主编,方晓阳、王伟、吴丹彤著:《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第二辑·制砚制墨》,大象出版社2015年版。
[87] 路甬祥主编,唐克美、李苍彦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88] 金维诺总主编:《中国美术全集》,黄山书社2010年版。
[89] 郭蕴静:《清代商业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0] 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4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91] 李伯重、邓亦兵主编:《中国市场通史·第2卷》,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版。
[92] 林永匡、王熹编著:《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93] 吴元丰、厉声主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汉译汇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94] 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5] 成崇德主编:《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96] 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版。
[97] 张萍:《西北地区城乡市场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与环境基础》,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98] 董倩:《明清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9] 董倩:《明清青海地区市场体系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100] 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01] 张萍:《区域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明清陕西的个案考察》,三秦出版社2014年版。
[102] 李刚:《陕西商帮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3] 张荣:《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1年。
[104] 陈海龙:《清朝——哈萨克汗国贸易研究(1757—1822)》,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5] 康凤琴:《清代新疆南部地区的棉布征收制度》,《西域研究》1992年第2期。
[106] 安瑛:《清前期甘宁青区域的商业贸易》,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7] 吕强:《清代甘肃商业市场发展及演变过程专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8] 沙全一、李彦和主编:《宁夏区域经济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9] 马宗正、吴静:《明清时期宁夏集市发展初论》,《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10] 霍丽娜:《明清时期的宁夏集市及其发展》,《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11] 赵天福:《宁夏市场变迁(1368—1949)》,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12] 陈亮:《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9年。
[113] 关于西北地区的行政沿革,详细情况可参考:陈筮泰编《西北历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略》,西北论衡社1942年版;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周振鹤主编,傅林祥、林涓、任玉雪、王卫东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14] (清)伊桑阿等:(康熙)《大清会典》卷19《州县二》,文海出版社1992年版,第740页。
[115] (清)刘于义、沈青崖:(雍正)《陕西通志》卷3《建置二》,清雍正十三年刻本,第1页。
[116] (清)许容监修,李迪等撰:(乾隆)《甘肃通志》卷3上《建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页。
[117] 《清世宗实录》卷34,雍正三年六月癸巳,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清实录》第7册,第512页。
[118] 《清世宗实录》卷25,雍正二年十月丁酉,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清实录》第7册,第396页。
[119] 《清高宗实录》卷88,乾隆四年三月壬子,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清实录》第10册,第365页。
[120] 《清世宗实录》卷25,雍正二年十月丁酉,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清实录》第7册,第396—397页。
[121] 《清世宗实录》卷39,雍正三年十二月辛巳,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清实录》第7册,第575页。
[122] 《酌改边防佐二官制》(道光三年正月十八日),《那文毅公奏议》卷59《三任陕甘总督奏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97册,第182页。
[123] 周振鹤、傅林祥、林涓、任玉雪、王卫东:《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98页。
[124] 参见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5] 详细参见西北大学地理系《陕西农业地理》编写组《陕西农业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李健超《陕西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耿占军《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6] 参见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王功《清代宁夏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127] 冯尔康:《冯尔康文集·史料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47页。
[12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2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
[12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岳麓书社2011年版。
[131] 吴元丰:《满文档案与历史探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132] 冯尔康:《冯尔康文集·史料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20页。
[133] (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28《丁巳岁暮书怀投赠宾谷转运因以志别》,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17页。
[134] 史念海:《论历史地理学和方志学》,《中国史志通讯》1981年第5、6合期。
[135] 地方史志研究组编:《中国地方志分论》,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1年版。
[136] 地方史志研究组编:《中国地方志分论》,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1年版,第146—147页。
[137] 易雪梅、李淑芬:《西北地区地方志概述》,《西北史地》1997年第1期。
[138] 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甘肃省藏古代地方志总目提要》,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16页。
[139] (清)谢济世:《西北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140] (清)王大枢:《西征录》卷3《新疆》,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第17页。
[141] (清)纪昀修,郝浚等注:《乌鲁木齐杂诗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2] (清)椿园七十一:《新疆舆图风土考》,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143] (清)梁份修,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